第十三章否則
高齊策馬返回縣衙時,縣衙之亂已經(jīng)平定。
夏侯惇一人一柄刀,直接砍翻了楊主簿。
剩余的一百來人,直接被五十陷陣死士的氣勢嚇傻了,縮在一起不敢動彈。
接下來的事就簡單了。
抄家、安撫賊曹跟家丁,公示縣里百姓,一應(yīng)事宜皆由福安打理。
經(jīng)此一戰(zhàn),李振一族被連根拔起,得糧兩萬三千多石,黃金七八千。
黃立、楊府及其他人送來的買命錢,又有四五千金,六千多石糧。
又獲大小良田數(shù)萬畝,買賣田契盡歸于高齊之手。
而高齊,則與郭嘉、福安商議之后將這些良田以高齊私人名義轉(zhuǎn)租給縣內(nèi)百姓。
田稅頭年免除,次年開始取十五稅一。
至于頭年的免稅缺漏,自然是從李、黃兩家收繳的私糧填充。
縣內(nèi)百姓乍聞喜訊,歡喜非常。
街頭巷里,多聞稱頌縣令高齊之聲。
除此以外,幾個世家的家丁、府兵都被遣散大部,至多保留二十看家護院。
其余的,由縣衙統(tǒng)一篩選青壯,擇出三百,編入縣內(nèi)賊曹。
而原本的賊曹也經(jīng)過層層篩選、剔除,保留三百,剩下的或遣或編,各有去處。
數(shù)百家丁,被高齊編入“陽都自衛(wèi)軍”。
他們不入縣衙編制,需每天操練,巡防陽都縣。
每月從縣衙領(lǐng)取五石糧、三百錢,貼補家用。
弱世家,強縣衙。
這是高齊與郭嘉商議后定的計策。
可以說,經(jīng)此一戰(zhàn),陽都縣內(nèi)再沒有人能對高齊、縣衙產(chǎn)生威脅。
高齊就是陽都的老天爺!
新任縣尉為夏侯惇,縣丞為郭嘉。
另有李存孝、高寵領(lǐng)命操練陷陣死士,隨時準(zhǔn)備前往城陽取糧。
前后不過半月,陽都縣內(nèi),氣象一新。
糧食問題的解決,使得高齊原本想要即刻出兵東莞、城陽的計劃得以暫緩。
尤其是,淮浦縣令遣人將劉繇給他送來了。
劉繇是個身形清瘦,身著灰服、頭頂別簪、腰掛長劍的清白文人裝束。
他鼻梁窄挺,眉目堅毅,顯然很有主見。
見到高齊只是個少年縣令后,他臉上驚疑不加絲毫掩飾。
甚至于他的目光在福安身上來回掃視之后才不確定問道:“敢問,哪位是高縣令?”
高齊想起巴祇說的話,確定薛從肯定沒說明自己情況,就像送瘟神一樣把劉繇送了過來。
不難想象,這樣酸儒,肯定是把薛從煩得夠嗆。
不過他有事相求,收起心思,欠身行了一個儒生禮:“晚輩高齊,見過劉先生!”
劉繇錯愕欠身:“你是陽都縣令?”
高齊點頭。
劉繇疑惑:“未曾請教縣令大人表字如何?”
高齊搖頭:“尚未及冠,未有表字。”
劉繇皺眉:“我朝祖制,凡任縣官必舉孝廉,舉孝廉者必及冠。
縣令大人既未成年,又如何舉孝廉為官?”
嘿!
高齊算是明白過來了,難怪劉繇這貨不招人喜歡。
他就差指著高齊的鼻子問:“你這縣令怕不是走后門托關(guān)系弄來得吧?”
要知道,這劉繇在下邑得時候就是因為拒絕郡守的請托而辭官,可見心底的是非曲直觀還是很強的。
偏偏高齊的孝廉就是花錢買來的!
這位劉先生真要在這件事上較勁,那接下來的事就沒得談了。
高齊不答反問:“不知劉先生為何如此在意人的年齡?
先生莫非以為只有及冠以后才做得縣令?”
劉繇冷哼:“人未及冠,如何擔(dān)當(dāng)大任,學(xué)問能有幾何?
又如何治縣?”
高齊搖頭:“先生此言差矣!
我朝世宗孝武帝十六歲即位,北擊匈奴,南服百越。
行推恩,尊儒術(shù),威震四海,天下臣服。
世人莫有不稱贊者。
冠軍侯十七歲封狼居胥,也未曾成年。
秦人甘羅十二歲拜相,又羞煞多少白首大夫?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此言,還需晚輩提醒先生嗎?”
劉繇憤然:“然孝武帝乃一國之君,朝堂之上多少文武能臣輔佐?
甘羅雖年少拜相,又有多少門客家臣獻策?
你有何能,敢比此二人?”
高齊也不惱:“先生此言差矣,子曰‘見賢思齊’,旨在勸誡世人奮發(fā)向上。
若世人自覺難比前人不敢作為,我大漢朝疆土如何超越暴秦?
冠軍侯又如何敢北擊匈奴?”
劉繇沉默不語。
高齊眼見如此,又笑道:“誠如先生所言,便是孝武帝如此英明尚須文武能臣輔佐,甘羅如此才氣仍需門客支持。
晚輩不才,想效法先賢,卻又恐慌不得周全。
所以才斗膽從淮浦把先生請來,在陽都縣內(nèi)開辦學(xué)校,講授經(jīng)學(xué),教民以禮義廉恥。
只盼先生能助我教化陽都,如此才不負皇恩?!?p> 劉繇已被高齊說服,見他謙虛,又說到辦學(xué)之事,趕忙問道:“你……縣令大人當(dāng)真支持辦學(xué)?”
高齊點頭:“千秋大計,辦學(xué)為本!
現(xiàn)今亂世,朝綱不振,世人忘義,急需先生正本溯源,教授禮義!
至于縣內(nèi)辦學(xué)所需,先生盡管開口,無有不準(zhǔn)!”
劉繇激動不已,面露振奮:“既是如此,正禮必當(dāng)全力相助縣令大人辦學(xué)!”
與薛從比,高齊對他、對辦學(xué)的重視簡直讓他驚喜。
在這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到底還是有人忠于劉漢的!
劉繇高興的同時,高齊也很高興。
因為系統(tǒng)傳來悅耳的提示聲:
【恭喜宿主獲得教學(xué)先生劉繇,獲得成就:舌燦蓮花!】
系統(tǒng)認(rèn)定自己完成招納劉繇,那就等于又完成了一次成就。
累計三次可抽武將,這事他記著呢。
眼見劉繇答應(yīng)留在縣內(nèi)辦學(xué),高齊面上露出惆悵,嘆氣一聲。
劉繇還沉浸在高齊的“全力支持”中,見他嘆氣,主動詢問:“大人可是遇到什么難處,不妨說出來。
但有用到在下之處,盡管開口?!?p> 高齊暗喜。
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面露愁容:“有先生在,陽都民俗教化,我無憂矣。
然時局晦暗,亂匪叢生,我擔(dān)心陽都朝不保夕?。?p> 不瞞先生,在您來前,陽都縣尉、縣丞狼狽為奸,又與黃巾逆賊勾結(jié),意圖害我性命。
虧得家臣拼死相搏,這才僥幸逃生。
此番波折,晚輩心有余悸,萌生退意。
可見到先生高義,見賢思齊,又想憤然有所作為。
只是憂心力有未逮,誤了自己是小,誤了先生事大?。 ?p> 劉繇大為震動,握拳憤然喝道:“這縣尉、縣令竟如此悖逆!
勾結(jié)逆賊,謀害上官,該殺!
大人勿憂,我舉一人,弓馬嫻熟,兵略布陣,無所不能,從軍可為上將。
有他來,保管陽都太平!”
高齊壓下心底激動,試探問道:“不知先生舉薦何人,能否擔(dān)此大任?”
劉繇自信一笑:“此人乃在下同鄉(xiāng),東萊太史慈,字子義。
子義少年時即有志向:大丈夫當(dāng)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如此看來,他與大人志向相同?!?p> 高齊已是喜不自勝。
自己花費這許多心力功夫,為的可不就是太史慈!
他深吸一口氣,欠身沖劉繇行禮:“陽都百姓安危,晚輩安危,全仰仗先生了!”
劉繇慨然說道:“大人不必如此,食君之祿,為君分憂,這是在下分內(nèi)之事。
我即刻修書一封,寄往子義處,請他前來!”
高齊大喜,再次稱謝。
劉繇修書完畢,當(dāng)著高齊的面差人相送。
而后他眼巴巴地看著高齊。
高齊如何不懂,大笑道:“先生放心,晚輩雖年少,卻不會朝令夕改。
欲要治縣,自會言行如一。
先生且隨我來!”
他隨即差遣福安取來百金:“先生請看,辦學(xué)之資已經(jīng)備好。
如果不夠,還可再??!”
劉繇面色大喜:“足矣!”
高齊微笑點頭。
撇開劉繇的揚州牧當(dāng)?shù)靡凰恐?,他倒是個忠厚之人。
來之前他已經(jīng)問過刺史巴祇,劉繇所求,不過二十金。
這個數(shù)對刺史來說,無關(guān)痛癢。
可對愛財如命之人來說,無異于殺人父母,奪人妻小。
更何況一金萬錢,二十金就是二十萬錢。
誰知道劉繇這次要二十萬,下次又會要多少?
天下亂世,一州之地?zé)o戰(zhàn)事、無匪患,百姓能吃飽不鬧事就是大治。
辦學(xué)讀書?
對巴祇來說,沒必要!
當(dāng)今朝廷,兩千萬買三公,三五百萬買縣令,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所以,一次性拿百金,對劉繇的震撼不可謂不大!
劉繇心悅誠服:“大人年紀(jì)雖輕,卻深知曉民大義的利害,陽都有望了!”
高齊頷首推辭,責(zé)令福安幫助劉繇在陽都縣內(nèi)推行辦學(xué)。
太平盛世時,地方上有官家辦的學(xué)校跟私學(xué)的“書館”、“學(xué)館”。
地方上的官學(xué)本有文學(xué)官、文學(xué)博士、文學(xué)祭酒等專門從事辦學(xué)的官職跟人員。
而學(xué)館則由當(dāng)?shù)赜忻乃奕彘_經(jīng)講學(xué),多收蒙童。
只是朝廷昏聵以后,皇帝劉宏只想斂錢享受,對辦學(xué)這種花錢沒享受的事并不支持。
所以官學(xué)漸廢。
而連年災(zāi)荒加上黃巾賊造反,又使得民不聊生,私學(xué)荒廢更甚。
高齊想要辦學(xué),不僅僅是想利用劉繇勾來太史慈這么簡單。
他還要通過辦學(xué)開化民智,培養(yǎng)一批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
史實證明,開國建朝所需人才,一兩縣即可配置足夠。
趕巧碰上了劉繇這個醉心辦學(xué)的熱衷者。
可謂一舉多得。
當(dāng)然,目前大環(huán)境動蕩不安,他只能先讓劉繇在縣內(nèi)開啟蒙學(xué)。
等過了一段時間,他站穩(wěn)腳跟,就會開授更多的課程,改變“一些人”的愚昧思想。
與此同時,高齊私下找到福安,要他留心關(guān)注縣內(nèi)有無諸葛氏,但有諸葛珪、諸葛玄的,不管本人還是家屬,一律厚待。
福安不明所以:“小老爺,本縣的確有諸葛家,家主諸葛珪在泰山郡丞,收入綿薄,只堪養(yǎng)家。
一家妻小皆在縣中。
這等人既無名望、又無淵源,厚待他們做什么?”
高齊心底竊喜。
諸葛珪可是諸葛亮的的老爹。
不出意外的話,189年他會死在任上。
而后他弟弟諸葛玄就會回來,為避黃巾之亂,舉家遷徙,帶著諸葛亮遷往南陽。
而現(xiàn)在才186年,諸葛亮才五歲,還在陽都!
左右自己已經(jīng)截了曹賊的胡,弄來了郭嘉跟夏侯惇,又通過劉繇準(zhǔn)備截胡孫策,招來太史慈。
也不在乎再多截大耳賊的胡了。
如此一來,自己就是截胡截三家了!
只要自己能保一方太平,讓陽都乃至徐州免于戰(zhàn)火,諸葛玄哪里還需要再遷族?
所以,截胡需趁早。
“可惜的是老子穿越晚了,但凡能早個兩三年,說什么也得把關(guān)二哥給招來。”
高齊不由惋惜。
看來什么東西想要得到都得早下手。
晚了,就是別人的了!
“等等!”
高齊自己警醒,“如此說來,城陽的糧再不去也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不成,不成,那是我的糧食,誰也不準(zhǔn)動!”
高齊快步跑回縣衙,“奉孝、元讓,速來議事!”
“主公要去城陽取糧?”
夏侯惇躍躍欲試。
郭嘉沉吟片刻,提醒道:“城陽本是封國,城陽王劉淑死后撤國歸于東莞治下。
東莞乃是臨縣,兄長冒然對臨縣用兵,是否會引起長官猜忌?”
高齊笑道:“瑯琊國被廢,我與東莞縣令直屬刺史管轄。
刺史那里,財能通神,奉孝勿憂!”
郭嘉眼睛一亮,拊掌笑道:“既如此,兄長只需出一只五百精銳,前去城陽。
逢敵必克。
陽都到城陽,不過兩百里。
只是路途雖近,卻無趕程腳力,著實麻煩!”
高齊皺眉。
一旁夏侯惇馬上說道:“主公,陽城縣內(nèi)賊曹有馬匹五十,專為往來鄉(xiāng)里緝盜、剿匪所用,可以馱載!”
高齊沉思。
這五十匹馬里近二十匹是他一月前于路途搶了管亥所得。
只是這些連陷陣死士的都不夠,更不用說那些賊曹、陽都自衛(wèi)軍的了。
再加上往來運糧,總不能靠人馱吧?
幾人沉思。
一旁李存孝、高寵哪里知道這許多,只是嚷道:“大哥,管他有多少人,交給我們,管殺得他雞犬不留!”
高齊以手撫額,無奈喝道:“閉嘴!”
高寵無可奈何,只得掂著自己的鏨金槍去撩撥李存孝的渾鐵槊。
兩人棍棒相擊,不亦樂乎。
高齊懶得搭理這兩個智商相近的,略作思忖,對郭嘉說道:“你以縣丞身份,往城內(nèi)世家富戶征調(diào)馬匹、馱牛。
征調(diào)費用是馬匹一日五石糧,牛一日兩石,事成之后馬匹、馱牛如數(shù)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