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服裝結構原理與原型工業(yè)制板在一條垂線上,胸高點在小腹凸點垂線內1~2cm。后身肩胛骨凸點垂線在臀凸點外1~2cm。頸部較標準體稍前傾,第七頸椎點距肩胛骨凸點垂線的垂直距離為5~6cm。此種體型一般胸部不太豐滿,稍含胸,前胸寬稍窄,后背寬稍寬,后背長比標準體后背長稍長[圖1-3( b )]。3.挺胸體側面體型特征前身胸高點垂線在小腹凸點外1~2cm,后身肩胛骨凸點在臀凸點垂線內1~2cm。后背較平,頸部較標準體稍后傾,第七頸椎點距肩胛骨凸點垂線的垂直距離為3~4cm。此種體型一般胸部較豐滿,胸前挺,后翹臀,手臂較標準體相對位置偏后,前胸寬較寬,后背寬稍窄,后背長比標準體后背長稍短[圖1-3( c )]。
第一章女裝人體知識及人體坐標的建立-7-通過對以上三種有代表性體型特征的分析和比較,可了解體型位置差異的關系,對服裝原型設計有重要意義。本節(jié)主要分析與上衣有關的人體位置和因素,與褲裝和裙裝相關的人體位置和因素將在褲裝、裙裝部分詳細論述。三、與服裝有關的人體剖面形狀及尺寸學習服裝結構設計與制板,只了解人體的外觀形態(tài)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人體的剖面形狀,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體的曲面形態(tài),以便準確地把握服裝設計尺寸與造型。圖1-4、圖1-5是160/84A標準女體模型的正面、側面及各部位剖面圖,圖中注了各部位人體尺寸與頭高的比例。
第二節(jié)人體坐標及人臺標記線確定一、人體坐標的建立對物體進行測繪和研究,首先要在被測物體上建立坐標軸。以坐標軸為基準才能測量出物體的相對位置形狀和尺寸。人體與服裝板型的研究,也要首先在人體上建立坐標軸,即在人臺上
第一章女裝人體知識及人體坐標的建立-9-貼標記線。然后根據這些標記線,通過立體裁剪或其他方式,將人體的表面形狀用分割裁片的方法在人臺上復制,并將標記線位置標記在裁片上,然后取下來進行平面展開,整理、分析總結出平面服裝板型及相鄰裁片間的位置和尺寸關系。由于現用的各種裁剪方法很不統一,標記線的位置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利于服裝板型的研究與比較。因此本書考慮到傳統習慣和服裝結構本身的因素,結合工程測繪學的方法和數據,明確規(guī)定了標準體人臺標記線的位置及尺寸(圖1-6)。
二、人臺標記線的位置及貼法(一)前中心線前中心線,經前頸中心點垂直向下。前頸中心點位于脖頸前面的中心處,與兩側的肩點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圖1-7)。
?。ǘ┬貒€,胸圍線,圍繞胸部最豐滿處水平一周。一般從側頸點沿人體表面向下量至胸高點為24.5-25cm。
三背寬線位于后預中心點與胸圍線之間高度的1/2處,水平方向的線(圖1-8)。
圖1-7人臺前中心線、胸圍線、腰圍線、臀圍線位置圖
圖1-8人臺后中心線、背寬線位置圖
?。ㄋ模┖笾行木€后中心線,經后預中心點垂直向下。后頸中心點位于脖頸后面的中心處,高度比側頸點高約1.5cm,是人體第七頸椎點的位置(圖1-8.圖1-9)。
?。ㄎ澹╊I圍線領圍線,圍繞脖頸根部一周,分別通過后頸中心點、側頸點和前頸中心點。160/84A號型人臺領圍線周長應為36.5-37cm。領圍線應圓順且左右對稱,從側面觀察后頸中心點至前頸中心點近似一條斜直線,側頸點處稍向上?。▓D1-7﹣圖1-9)。
?。┭鼑€,腰圍線,圍繞人體腰部最細處水平一周。 CB /TI335-1997,160/84 A號型人體,后背長38cm,也就是腰圍線距后頸中心點的垂直高度為38cm(圖1-9).:
?。ㄆ撸┩螄€圍繞人體臀部最豐滿處水平一周,一般在腰圍線向下19~20cm(圖1-9)。該尺寸只適合上半身人臺做上衣用,下半身褲裝人臺該尺寸應為17cm。
?。ò耍﹤瓤p線,在腰圍線上以前中心線至后中心線半腰圍長度的1/2偏后0.5cm的位置為基準點,見前圖1-6。從人臺側面看這個點約在人體腰部厚度的1/2偏后0.5cm,距前中心線的腰圍尺寸為w/4+0.5cm,距后中心線的腰圍尺寸為w/4-0.5cm。由此點垂直向下為腰圍線以下側縫線位置,這條線從人體側面觀察與人體重心線重合。此線與臀圍線的交點約在人臺臀部厚度的1/2偏前0.5cm的位置,距前中心線的臀圍尺寸為/H4-0.5cm,距后中心線的臀國尺寸為H/4+0.5cm,見前圖1-6。腰圍線以上的側縫線,從腰圍線開始逐漸向后傾斜,至胸圍線的相交處,側縫線偏離人體重心線約1.5cm,此交點距前中心線的胸圍尺寸為B/4+1cm,距后中心線的胸圍尺寸為B/4-1cm。胸圍線以上的側縫線垂直向上交于肩點。肩點一般在袖窿寬度的1/2偏前0.5cm的位置。側縫線與胸圍線、腰圍線、臀圍線及肩點的位置關系,對于非標準人臺,可能會不符合上述條件,在貼標記線時需酌情調整(圖1-9)。
?。ň牛┘缈p線,首先確定側頸點,一般位于脖頸側面1/2偏后約1cm的位置。同時還應測量前、后腰節(jié)的長度。在腰圍線位置較標準的情況下,對于160/84A號型女體來說,前、后腰節(jié)的長度應相等或前腰節(jié)比后腰節(jié)長0.5cm,側頸點確定后與肩點連接完成肩線。由人臺上方俯視,左右肩線應是向后的弧形,肩點與側頸點不在一條直線上,側頸點比肩點偏后約1cm(圖1-10)。
十前公主線,側頸點與肩點的連線一般稱為小肩線,由小肩線的1/2處開始向下到 BP ( BP的位置距前中心線8.5~9cm),這一段公主線向前中心線一側弧出約0.5cm。然后由 BP向下作垂線與臀圍線交于一點,再向此點側面1cm的位置確定一點。由 BP向這點作一直線,從人臺前側45°方向觀察直線并沿這個方向將標記線向人臺靠找貼好,臀圍線以下垂直向下。然后分別從前正面和側面不同的角度觀察,將線條調順。前公主線雖然從前面和正側面看都是曲線,但從側45°方向看胸點以下部分是一條斜直線(圖1-11)。
?。ㄊ唬┖蠊骶€的1/2處與前公主線對齊的位置開始,順著后袖窿線平行的方向向下,交背寬線由后中心線到袖窿弧線的1/2處偏向袖隆一側2cm的位置,順著這條線的方向繼續(xù)向下3~4cm的位置暫停,此時公主線距后中心線約10.5cm。然后由此點向下作垂線交于臀圍線,與臀圍線的交點距后中心線10.5cm。從人臺后側45°方向觀察后公主線是一條垂線,沿此方向將標記線向人臺靠攏貼好,然后從后正面和側面觀察將線條調順,就得到優(yōu)美的后公主線(圖1-12)。
三、不同體型人體側縫線位置及人體厚度和圍度的分配比例
從圖1-13中可以看出,不同體型人體側縫線將人體側面厚度分成前后兩部分,在胸圍、腰圍、臀圍三圍線位置,不同體型兩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同,同時人體厚度前后分配比例與人體損度前后分配比例有關聯。圖中比例公式中的加減常數也適用于圍度計算公式,對不同體型原型修正很有幫助,不同體型三限分配比例如下。
1.標準體三國前后分配比例
前胸圍=B/4+1cm;后胸圍=B/4-1cm;前腰圍= W/4 +0.5cm:后腰圍=W/4-0.5cm;前臀圍=H/4 -0.5后臀圍=H/4+0.5cm,前臀圍=H/4 -0.5cm
2.挺胸體三圍前后分配比例前胸圍B/4+1.5cm;后胸圍B/4-1.5cm,前腰圍=w/4+0.5cm;后腰圍=w/4-0.5cm.,前臀圍=H/4-1cm,后臀圍=H/4+1cm。
3.駝背體三圍前后分配比例前胸圍=B/4;后胸圍=B/4.
前腰圍=W/4+0.5cm,;后腰圍=w/4-0.5cm;前臀圍=H/4后臀圍= H /4..
第二章女裝原型設計與制圖原型的概念和結構形式并不十分統一。本書中原型分為兩類。一類是緊身原型,無放松量,是真正意義上靜態(tài)人體表面原始形態(tài)的平面展開圖形。緊身原型是研究服裝板型的基礎和依據,應用上可作為較緊身款式服裝制板的基礎板型,如晚裝、旗袍、合體連衣裙等;另一類是最常用的有適當放松量的基礎原型,可作為襯衫、套裝、風衣、大衣等服裝制板的基礎板型。在實際應用中,大多數服裝板型都是在這兩種原型的基礎上轉換而來的。
原型的結構形式很多,常用的上衣原型,多是腰圍線以上前后兩片式結構。這種結構形式在應用中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原型內各部位省量及位置不夠明確,在進行結構轉換時,不能準確把握轉換后板型各個部位省量的正確設置,只能靠經驗估計;二是原型上的制圖坐標線與人體上的坐標線并不統一,對初學者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三是在制作長度超過腰圍線以下款式的板型時,腰以下結構只能憑經驗設計,因而不夠準確,且腰以上結構和腰以下結構在轉換時互相影響制約,限制了結構設計。本書中的原型,采用長至臀圍線的公主線四片式結構形式,改進了上述原型的缺陷,應用非常方便。原型的制作方法,一般通過立體裁剪得到初樣,然后經過平面展開整理而成。立體裁剪多用白坯布作為材料,而白坯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即使制作時非常仔細,由于制作手法和制作過程中白坯布的各個方向受力均勻程度不同等因素,也會影響最后樣板形狀的準確程度。另一方面,由平面白坯布制成立體裁片時,為了使白坯布能夠與人臺貼合,有些部位需要歸攏,有些部位需要拔開。這些歸、拔的量雖然可通過工藝實現,但卻不能準確地得知歸、拔的量是多少,只能估計出大概值,而達不到精確的程度。因此,本書中采用紙作為立體裁剪的材料。紙是沒有伸縮性的,若要平面的紙完全服帖于人臺曲面上,多余的量便需要收省,省量的大小即為該位置的歸攏量。若不服帖于人臺繃緊的位置,則需將紙剪開一個適當的口,然后將紙弄服帖,這時剪開處會張開一個量,這個量即為該位置的拔開量。在服裝結構設計中,根據準確的歸、拔量和所用面料的歸、拔性能,就可以確定某種面料對于某種結構造型是否可行。在所有上衣原型結構形式中,公主線結構形式是由平面到立體,裁片歸、拔變形量最小,裁片片數最少的可以做到最貼身的結構。因此,本書中的原型采用的是公主線結構形式。
第一節(jié)緊身原型制作
一、人臺分區(qū)及各分區(qū)裁片制作人體是復雜的曲面體,但把人體表面分成多個部分,每一部分相對來說就平坦多了,此時紙在相對平坦的每個分區(qū)內,就比較容易服帖在人臺上。
為了平面裁片的坐標與人臺上的立體坐標統一,在此仍采用人臺上的標記線位置。由于中臀圍處曲面弧度較大,紙不容易服帖,故在腰圍線與臀圍線之間1/2處增設一條中臀圍線。從圖2-1、圖2-2中可以看到,將臀圍線以上人體一側前、后分成20個區(qū)域,然后分別將紙覆在人臺的每個區(qū)域上并用大頭針固定,按人臺標記線描出各分區(qū)裁片形狀,描線時以標記線寬度的中心位置為準,然后取下修剪好待用。其中人臺上③、⑧、⑨、13、14,五個區(qū)較難將紙直接覆平。其余部分都能覆平,很容易地將每個分區(qū)裁片復制下來。
③號分區(qū)的制作方法:由于胸高點以下部分的曲率較大,紙無法直接覆平。需在乳房的下邊界處,即胸高點下5~5.5cm處公主線一側剪開一個橫向剪口,剪口長約3cm,然后將紙覆平并用大頭針固定。此時剪口處張開的距離為0.4~0.5cm,在剪口旁記錄此數據并在數據前加上負號,表示該處在立體狀態(tài)下缺少這個量,即需要拔開的量(圖2-3)。
?、嗵柗謪^(qū)制作方法:與③號分區(qū)類似。在胸高點下5~5.5cm處公主線一側橫向剪一個剪口,剪口長約3cm,先將上半部分用大頭針固定好。由于⑧區(qū)裁片兩側腰圍線以上約2.5cm處的曲率較紙不能服帖,也需在裁片兩側剪橫向剪口,剪入的深度約為裁片寬度的1/3。
將紙覆平,注意兩側剪口張開量相等,約為0.2cm,用大頭針固定,標注裁片上的張開量,胸下邊約為0.4~0.5cm,腰圍線上邊兩側均為0.15~0.2cm,標注好剪口張開的數值,同時畫好裁片輪廓線,然后取下按線剪凈樣待用(圖2-4)。⑨號分區(qū)制作方法:將紙覆在⑨號區(qū)域,先將下部固定,然后在腰圍線以下約2.5cm的位置將裁片兩側橫向各剪一個剪口,剪口深約裁片寬度的1/3。將紙覆平,注意兩側剪口張開量相等,約為0.2cm,用大頭針固定,標注剪口張開量數值,畫好輪廓線(圖2-5)。
1③、1④分區(qū)與⑨分區(qū)的制作方法類似,所有區(qū)域裁片制作完成并全部取下后,核對相鄰裁片尺寸。如有誤差應修正,一般誤差在0.1~0.2cm,裁片整理好后即可準備排列。二、緊身原型分區(qū)立裁裁片的二維坐標平面排列裁片在平面狀態(tài)下的排列及各裁片的相對位置正確與否,對研究分析板型非常關鍵。如何建立正確的坐標系和正確的裁片排列關系呢?根據前面學習的人體知識,女體標準體側面形態(tài)是前身胸高點與小腹凸點在一條垂線上,則兩胸高點與小腹凸點可近似地認為在一個垂直的平面上。后身肩胛骨凸點與臀凸點在一條垂線上,則兩肩胛骨凸點與兩臀凸點也可近似地認為在一個垂直的平面上。如果我們用近似橢圓形的垂直桶壁將人體圍起來,人體上的兩胸高點、小腹凸點、兩肩胛骨凸點、兩臀凸點、兩側胯骨凸點必然與桶壁接觸。將所有接觸點的橫向與縱向坐標畫在桶壁上,然后將圍繞人體的桶壁展開,就得到了立體與平面統一的平面展開坐標系。4·47
(一)二維坐標平面排列基礎線準備
取一張硬紙板,長度等于人體側頸點至臀圍線的長度,寬度大于人體臀圍尺寸約10cm,總寬度約100cm。按人臺標記線的位置將所有橫向坐標線,即背寬線、胸寬線、胸圍線、腰圍線、中臀圍線、臀圍線畫在硬紙板上(圖2-6)。胸圍線以上袖窿部位應預先少量剪掉,否則會影響紙板垂直靠攏人臺。然后把硬紙板圍成筒形將人臺圍起來。在紙筒壁保持垂直、所有橫向坐標線保持水平的情況下使紙筒靠攏人臺,后中心線處紙筒圍度方向有多余的部分可以交搭重疊,但要注意上下搭疊寬度要相等,以保證紙筒壁垂直。此時紙筒與人臺的接觸點就是人體上的各個支撐點(胸高點、肩胛骨凸點、小腹凸點、兩側胯骨凸點、臀凸點)。除這些支撐點外其他位置都與紙筒相離。將人臺側縫線與臀圍線的交點在紙筒上作標記,打開紙板將后中心線處多余部分剪掉。
將紙板取下平面展開,此時紙板的寬度是胸圍、腰圍、中臀圍、臀圍四個圍度的公共圍線長度(公共圍線即環(huán)繞人體一周圍線的垂直投影,分別與人體的相關部位圍度有接觸點。)。確定紙板的左右兩邊為后中心線,在紙板橫向1/2處畫垂直于橫向坐標的前中心線,然后以人臺袖窿橢圓度前側的垂線方向與胸圍線相交確定一點,從這點沿胸圍線至前中心線的長度為半胸寬尺寸,在紙板前中心線兩側分別畫垂直方向的前胸寬線。以人臺﹣背寬線的橫向長度從紙板左右兩邊的后中心線分別向內畫兩條垂直方向的后背寬線。側縫線按紙板圍在人臺上時臀圍線上作好的標記畫垂直線。圖2-6即是由三維狀態(tài)轉換成二維狀態(tài)的平面坐標圖。背寬線 m兩胸高點連線 m胸寬線間接接觸點肩胛骨凸點胸圍線 BP BP Q胸高點兩肩胛骨凸點連線間接接觸點腰圍線中臀圍線小腹凸點兩臀凸點連線間接接觸點1臀圍線兩側胯骨凸點臀凸點圖2-6人臺上半身三維坐標平面展開圖 C后中心線后背寬線側縫線-前胸寬線前中心線前胸寬線側縫線后背寬線后中心線
第二章女裝原型設計與制圖-19-排列裁片時,圖2-6中有很多橫坐標線和縱坐標線,確定后中心線為 y軸主坐標,腰圍線為 x軸主坐標,其他坐標線為輔助線,然后從后中心線開始依次排列裁片。(二)分區(qū)裁片二維坐標平面排列后中片排列見圖2-7。先將⑦號裁片與8號裁片對接成一個整體,8號裁片的下邊線與 x坐標線重合,①號裁片左上角 ei點與 y軸靠攏接觸。8號裁片左下角距 y軸0.8~1cm。接著排⑩號裁片,肩胛骨凸點 m點是接觸點,⑩號裁片右下角與7號裁片右上角接觸,⑩號裁片的下邊線應保持水平,其左下角 e點與 y軸接觸, e點處雖然服裝與人體不接觸,但服裝在兩肩胛骨凸點之間的橫向是連成直線的,相鄰裁片是接觸的,所以把 e點稱為間接接觸點。⑩號裁片的后領中心點距 y軸約0.3cm, e點距⑦號裁片左上角 e 1點約0.4cm。線 em和線 em之間形成的省是背溝省,服裝此部位通常是平的,并不需要作出背溝,所以背溝省應保留在此處,不應合并。腰圍線以下部分,先將19號裁片與20號裁片對接成整體,然后將19號裁片上邊線與18號裁片下邊線(即腰圍線位置)對接,此時20號裁片左下角 d點應與 y軸靠攏接觸, d點是兩臀凸點連線間接接觸點,此點位置一般情況下誤差較小。后側片排列見圖2-8。先將12號裁片與3號裁片對接成整體。由于肩胛骨凸點 m點是接觸點,12號裁片左上角應與 m點接觸,同時3號裁片下邊線應與 x軸平行。由于1③號裁片的下邊線與1④號裁片的上邊線都不是直線,是分別向上和向下的兩條弧線,無法完全對接。如果只將左右兩邊角的頂點接觸,兩裁片中間會有一個眼睛形的空間,這個多余的量會影響服裝的美觀;如果以兩弧線中點為接觸點,上下裁片兩側重疊的量就會過多,這個重疊量就是服裝制作中的拔開量,由于腰圍線上、下2~3cm處還各含有約0.2cm的拔開量,再加上腰圍處的重疊量,需要拔開的量就會過多,布料的性能難以達到。因此,我們采取折中的辦法,取上下兩裁片兩側重疊的量與上下兩裁片中間離開的量相等(圖2-9),使3號裁片的下端左右兩角頂點移到 x軸下邊0.1~0.15cm,使弧線中部在 x軸上邊0.1~0.15cm。將④號裁片與13號裁片對接,④號裁片的上邊線與 x軸的重疊交叉方法與③號裁片正好相反。1⑤號裁片與④號裁片對接,但④號裁片的下邊線弧度比⑤號裁片上邊線弧度稍大,對接時只需將兩裁片邊線中部接觸,左右兩邊離開的距離相等,約0.2cm,這是裁片在縫制時需要歸攏的量。⑤號裁片的左下角與2@號裁片的右下角是不接觸的,離開0.4~0.5cm,因為此位置不是臀部最凸點,與三圍的公共圍線不接觸,從圖2-11中可以看到臀圍線在 m點附近與最外邊的公共圍線是離開的,所以此處橫向相鄰裁片相離。后中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