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袖隆的修正與袖子的配制。緊身原型的袖窿很小,沒有放松量及活動量,需向大調整。
袖隆深向下加深1-1.5cm。袖于用一片袖原型縮小一個號的檔差加以調整即可(圖13-11)。
0.30.8圖13-11袖子配制縮放圖下半部分裙子裁片板型的配制方法(圖13-12)。
裙子裁片腰口尺寸按前、后身上半部分的腰口尺寸加放1.5-2倍的縮褶量。裙長根據(jù)設計長度自定。
裙擺的大小也可自由設計成 A形裙或斜裙。
在裙子的右側縫山腋下至臀圍處留拉鏈開口。
第五節(jié)無袖旗袍一、款式描述旗袍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傳統(tǒng)瑰寶。
現(xiàn)代旗袍板型的制作方法,已不是傳統(tǒng)的裁剪方法,而是改良應用西裝文化的裁剪方法,比中國傳統(tǒng)板型更合體,充分展示了女性身材的曲線美(圖13-13)。
二、制板方法旗袍是合體型板型,三圍放松量一般為3~4cm。應用緊身原型制板。后片制板。
將后肩省用力矩平衡原理轉處確定一點,由這點與臀圍線后中心點連線重新畫后中心線。
確定后腰省上下止點,上止點在胸圍線上4cm,下止點在臀圍線上5cm。以新的省止點畫原型腰省的平行省線確定新的省線。
衣長根據(jù)設計可在膝圍線至腳踝高之間確定,傳統(tǒng)長度160/84A號型在120cm。下擺的收勢一般為3~5cm。需要注意的是,下擺的收勢與側縫線臀圍處的制作工藝有關。
見圖13-14圖13-13無袖旗袍款式圖下擺收勢的轉換方法,以公主線與臀圍線的交點為圓心將后側片下半部分向后中片旋轉,使下擺處公主線交叉形成側縫收勢,這時臀圍線處橫向張開一個暗省量。
這個暗省需用拉牽條工藝將其縮回,否則制成的旗袍側開衩下邊是張開的。
側開衩的位置可在腰圍線以下30-40cm。前片制板。在側縫胸圍線下5cm處與 BP連線并展開腋下省同時合并肩省。
省的畫法與后片原理相同。
前領中心下邊的水滴形孔,用來做套頭領的開口,其開口深度尺寸加上后領窩尺寸應不小于128-29cm三圍放松量的加放。
除去板型內因省線調整增加的放松量外,其余不足的放松量可在前、后片側縫相應補出。
第六節(jié)短袖偏大襟旗袍
一、款式描述圖13-15款式的旗袍板型結構與上節(jié)旗袍的結構完全相同。
但是此款有袖子,由于手臂活動時袖子會牽動衣身裁片,因此在板型調整上適當增加胸圍的放松量6~8cm,前胸寬與后背寬也可適當增加少量放松量,以提高袖子的活動功能。
二、制板方法袖隆調整,為了與合適的袖肥相匹配且滿足腋下部位縫份的占有量,將袖窿加深2cm。
袖子板型可在一片袖原型的基礎上縮碼,然后與新調整后的袖窿核對,適當調整即可(圖13-16)。
偏大襟的尺寸及形狀。本示例中的尺寸是傳統(tǒng)的大襟尺寸。
時裝旗袍偏大襟形狀可自由設計。
扣位的確定。傳統(tǒng)的扣數(shù)是七顆扣。前領中心點、胸上大襟弧形轉折處、腋下3cm前身側縫轉角處、腰圍線與側縫交點處,這四點是固定扣位,不可任意移動。腰圍線以下的三顆扣根據(jù)開衩的位置均勻分布即可。
圖13-15短抽偏大樓后肩省也可設計有明省,不需做結構轉換、直接收?。▓D13-17)。
第七節(jié)斜向分割線女馬甲
一、款式描述圖13-18女式馬甲較合體,采用緊身原型制板,將緊身原型用紙復制后用大頭針固定在人臺上。
在立體狀態(tài)下設計馬甲前后身的所有結構線位置,確認后將紙樣取下。
二、制板方法將取下的紙樣按設計結構線剪開,以備按新的結構分區(qū)重新組合。
后片轉換組合。采用三面構成結構轉換方法,不同的是肩省集中轉換到斜向分割線的袖窿處,后背寬線后中心處的暗省圖13-18女馬甲款式圖0.4cm與公主線肩線處的暗省0.6cm都合并沒有了。側片轉換組合。
采用三面構成結構轉換方法,不同的是在前,后側縫之間加出放松量的位置。一般馬甲的放松量根據(jù)里面所穿服裝厚度的不同在3-6cm之間。
側片離開間隔為1.5-3cm。前片由原來的縱向公主線變成橫斜向的分割線,其結構只需分別將各段裁片左右兩片拼對在一起即可。
由于前側片 BP處是凸弧形與前中片拼對不上,根據(jù)裁片內應力平衡原理,將 BP處少量重疊同時上下等量離開,上下離開的量作為吃勢在制作時做相應的工藝處理。
由于前片胸下腰上的裁片前側片與前中片左右兩邊都是凹弧線。不能拼上。
同樣根據(jù)裁片內應力平衡原理,將兩裁片上下分別等量交叉,交叉量較多時可在中間少量離開,交叉量較少時中間可不離開。
上下的交叉量作為撥開量,制作時應做相應的工藝處理。袖窿與領窩的尺寸與形狀,根據(jù)設計可任意調整,圖13-19中尺寸僅供參考。
第八節(jié)三面構成西裝領女上衣一、款式描述女上衣按其穿著季節(jié)可分為春夏裝與秋冬裝。
春夏裝里面只套穿內衣或襯衫,胸圍放松量一般在8~10cm。秋冬裝里面可套穿羊毛衫,胸圍放松量在12~14cm。
一般外衣里面每加一件薄衣服三圍應增加2cm放松量,每增加一件中厚毛衫三圍應增加4cm放松量。
服裝板型放松量的加放可采用放碼的方法,但長度尺寸與肩寬尺寸應以實際設計尺寸為準。
第十三章女裝原型制板應用實例本節(jié)應用實例是以春夏裝為例,胸圍放松量為8cm,應用女裝基礎原型制板。
款式是三面構成結構(圖13-20),后片、側片的結構轉換參見女裝原型結構轉換一節(jié),板型完成圖見圖13-21。
-215-二、制板方法前片有胸袋設計,為了減少胸部的凸起程度,降低縫制胸袋的難度,需要減少胸腰省的量,將 BP右側胸圍線展開0.5cm,使胸省轉移到胸圍線前中心處一部分,使前搭門線有1cm的撇胸。
胸腰省上端點距 BP以下3cm處,畫原型胸腰省線的平行線,胸腰省縮小00圖13-20三面構成女西裝款式圖松量。
腰圍線以下腰省在轉換時也不能合并全部,應與上邊對應增加◇+◆的量?!?◆的量,這個量作為腰圍增加的放袖原型的應用修正。
在結構轉換中,如果后肩省或前胸省轉移到袖窿中時,有兩種處理方片后片
-216-服裝結構原理與原型工業(yè)制板法:一種方法是通過工藝處理手段拉牽條將這些量縮回,此法袖原型不需修正可直接應用:另一種方法是袖酪不做處理,將袖于板型在與抽康對應的部位展開與袖隆同樣的量、以達到袖山與抽座的匹配口袋的大小與樣式根據(jù)設計需要確定,沒有固定的規(guī)矩,一般小袋寬約10~11cm,高約11-12cm,大袋寬約15-16cm.高約16-17cm。
口袋中間對褶的設計不僅美觀而且使口袋能鼓起來符合 BP處造型的作用。領型最好應用立載方法設計。
如用平面制板方法參見本書第六章第六節(jié)。第九節(jié)疊褶結構女上衣一、款式描述圖13-22的上衣款式是疊褶式設計,其制板方法根據(jù)其使用的面料性質與放松量的大小分為兩種。
當使用較硬挺的面料或柔軟面料但放松量較小時,可以采用平面制板方法。
當使用柔軟懸垂性好的面料且放松量較大時,平面板型與立體效果之間變形差異較大,不易把握,應采用立體裁剪方法。平面制板時,使用硬挺面料應用基礎原型制板,胸圍放松量可在6-8cm。使用柔軟面料應用緊身原型制板,胸圍放松量在3-4cm。
二、制板方法復制一個緊身原型紙樣,將紙樣用大頭針固定在人臺上,在立體狀態(tài)下設計,畫好疊褶的位置及所有結構線。
本款上衣的后片、側片與左前片都是常用結構,前面已經(jīng)學過,這里不再重復,只重點講解右前片的展開方法(圖13-23)。
圖13-22疊福女上衣款式圖將原型按立體設計的領口線、疊器線和底擺線剪開、重新橫向組合分別貸接每一條褶。
以板型的右側縫邊界與每個褶的延長線交點為圓心展開。
褶的展開量與面料的性質有關,硬挺面料褶不易垂散,褶量可以小些,一般為3-4cm。
柔軟面料褶容易垂散,因此褶量應大些,一般為5-6cm。放松量大時,褶容易垂散,因此褶量也應大些。
放松量小時由于橫向有拉力,褶容易形成,褶量可少些。 BP附近的第一道褶,由于要保證褶的消失點在 BP右側,因此裁片的左側縫處的展開量模大。
胸下第一褶與第二褶的間隔處橫向排列時呈下彎形狀(見虛線圖形),與褶的方向不符,可人為調整方向與其他幫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