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諸葛恪出使成都,孫劉欲再結盟!
就在曹爽、六名征南郡將領齊聚荊州郡守府飲宴之時,孫吳南郡歸魏大事件已經早已傳至孫吳、蜀漢兩方…
碧眼兒倒是在安排諸葛恪在荊州施展苦肉計詐降失敗、二十萬東吳大軍盡喪荊州之時便是已經料到了今日這番局面,東吳文武也沒有過于震驚,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也有點擺爛的意思在里面了。
而蜀漢這邊,蜀國君臣得到這個消息皆是一驚,阿斗劉禪也開始破天荒的緊張起來,像是有了亡國的危機感,
不再整日沉迷于玩樂,將朝政悉數交與大將軍費祎,而是也打算下次大朝會之時,便召集文武來議一議魏軍滅東吳二十萬、攻克南郡之事,
畢竟魏國在一天天坐大,孫劉兩家都會坐立不安,三家的志向都在這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在曹爽與諸卿飲宴的當晚,江東武昌宮太極殿亦是燈火通明,有如白晝,但是當然不可能是大捷夜宴。
若是此戰(zhàn)大勝曹魏才有可能在今夜的太極殿之上傳出開懷大笑,東吳文武暢快痛飲、絲竹管弦之聲不斷,可惜沒有如果,時光不可能倒回到五月初五…
東吳大殿之上,碧眼兒高坐龍椅之上,臉色有些陰沉的道:“如今我東吳二十萬新敗、全軍覆沒,諸卿以為我東吳接下來該當如何,才能保住朕父兄江東基業(yè)?”
顯然孫權還是不想徹底擺爛,還是想再掙扎、搶救一番的。
就在今天一早,碧眼兒對此番詐降的三位主要將領的懲處詔書已下,三人皆是連降三級,罰俸一年。
全琮由右大司馬、左軍師降為驃騎將軍、左領軍。
諸葛恪由大將軍降為衛(wèi)將軍,丁奉也是受到牽連,由偏將軍降為校尉,可以說是一擼到底了。
孫峻削去侍中之職,保留武衛(wèi)都尉一職,此職雖然位卑權重,但是再削下去已經削無可削了,思來想去,孫權只能直接拿掉他的侍中之職。
孫峻在他年少時就顯現(xiàn)出驍勇果敢,精明強干,膽大剛決的一面。
孫權晚年時,孫峻升任武衛(wèi)都尉,并任侍中。
對于孫峻擔任的前兩個官職,前一個承擔了護衛(wèi)皇宮的重任,后一個則伴隨著皇帝左右,為君主出謀劃策。
基于此,孫峻無疑是深受孫權的信任。
衛(wèi)將軍是西漢文帝時期設置的武將官職,其主要職責是統(tǒng)領皇宮禁軍、管制京城宿衛(wèi),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擔任。
到東漢時,衛(wèi)將軍成了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將軍職位,地位僅次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位列武職中的第四位。
三國時,東吳官制中增設了上大將軍一職,衛(wèi)將軍的地位下滑至第五,但是,其在朝中的地位仍高于九卿及諸多名號大將軍。
諸葛恪出列拱手:“稟陛下,臣以為應當盡快派人聯(lián)絡蜀漢,我東吳在荊州一戰(zhàn)喪師二十萬,實力已經是遠遠弱于曹魏,
若不盡快與唇齒相依的蜀漢再結盟約,孫、劉兩家過不了多久,便會被曹賊各個擊破,屆時悔之晚矣!”
孫權有些擔憂的道:“我東吳此時若是又與蜀漢結盟共抗曹魏,會不會又引來曹魏的的大舉來攻?屆時我東吳恐抵擋不住魏軍來犯?。 ?p> 領武昌右部的上大將軍呂岱慷慨激昂的道:“陛下請安心與蜀漢結盟便是,魏軍若來攻我江東之地,末將定讓他們有來無回!”
孫權點點頭,有呂岱將軍這樣久經沙場,屢立戰(zhàn)功的老將在,守住江東的這點基業(yè)他還是可以放心的。
孫權沉吟片刻,道:“不知諸卿中誰可替朕跑一趟成都?”
諸葛恪出列拱手道:“陛下末將愿往!”
孫權道:“元遜倒是個合適的使臣人選,之前汝家叔叔諸葛亮便是蜀漢丞相,如今他雖已逝去,而他的兒子諸葛瞻也承爵武鄉(xiāng)侯、取蜀漢公主為妻、任羽林中郎將、侍中,
在蜀漢還是有很大的根基威望,汝去的話也可讓此事成功的幾率再大上一些!”
孫權出使蜀漢的人選已經議定,孫權蒼老緊皺的眉頭也舒展了些,道:“諸葛恪聽旨,朕命汝明日一早便出發(fā)前往成都,與蜀漢商議結盟抗曹之事,此行汝務必要促成兩家結盟之事!”
諸葛恪道:“末將領命!”
孫權想了想道:“到成都之后,汝先去找蜀國大將軍、陽武亭侯鄧芝當年夷陵之戰(zhàn)后孫劉重修于好,便是諸葛亮派他出使東吳一手促成的,
然后再帶禮物去汝表弟諸葛瞻,太傅司馬懿,大將軍、成鄉(xiāng)侯費祎府上拜訪,汝先把這四人先給說服了,吳蜀再度聯(lián)盟之事便可定矣!”
孫權剛剛的思緒回到黃初四年,當時自己還沒有稱帝,自己為了修補夷陵之戰(zhàn)給兩國造成的裂縫,曾遣使請和,妹夫劉備亦派宋瑋、費祎等到吳回應。
劉備逝世后,蜀漢丞相諸葛亮憂慮孫權知道這消息后態(tài)度會有所改變,不知如何處理。
此時鄧芝面見諸葛亮說:“現(xiàn)今主上(劉禪)年幼,在位不久,應該派遣使臣重新與東吳結好?!?p> 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誰,現(xiàn)在我找到了?!?p> 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您了!”于是派鄧芝出使吳國。
鄧芝到來后,孫權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漢?!?p> 孫權于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蜀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杰出的人才。
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進可并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
大王現(xiàn)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討伐,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fā),如此,江東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p> 他沉思甚久才說:“汝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系,與蜀漢連和,派大臣張溫前往訪問。
如今形勢逆轉,輪到自己損兵折將,自己亦是要派使臣去成都結盟,而當年夷陵之戰(zhàn)自己雖勝了,但還是要派使者求和,真是輸贏總是在變幻,不變的只有結盟一事。
唉,要怪就只能怪東吳國力弱了些,又吃了如此敗戰(zhàn),只能再次尋求結盟約,抵抗孫吳了,只不過當年自己是勝者,而今日自己是敗方。
在諸葛恪從武昌城啟程出使成都之時,蜀漢成都陽城,議殿內,蜀國君臣也在商議著曹魏奪南郡、滅東吳二十萬大軍的危害、還有聯(lián)吳抗曹之事…

浮生WX
求月票、推薦票、打賞、投資、收藏!謝謝各位兄弟姐妹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