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對錯
可不是累么,爬山不累什么累,他們到底還小,只有幾歲,而且從娘肚子里出來,就錦衣玉食的,平日無論做什么,都一大幫宮女太監(jiān)伺候著。
此時能爬到山腰,都已經(jīng)極其不容易了。或者說,其實是第一次爬山的興奮支撐著他們,不過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力氣和耐力都有限。
倒是李恪,比他幾位小皇叔可是強了許多,幾位皇子還在呼天搶地的說累死了,李恪這位皇孫卻還不斷往上走,看著還能走不少距離。
“恪兒,停下了,歇歇!”
李元吉都不得不叫了一聲自己這侄兒。
“四叔,母妃,前面有個亭子,我們和幾位皇叔到那里歇?!?p> 前面是山腰處一片比較平整的地方,那里確實立著一個涼亭,具體何時立的,誰立的,已經(jīng)不知道了。
一行人又是爬了一段,此時紛紛坐在涼亭這里,幾位小皇子早就四仰八叉,幸虧帶了侍女,侍女們紛紛化身人肉坐墊,讓幾位小皇子坐在她們身上休息。
李元吉在這里坐下,看了看四周,覺得這里山勢好熟悉。
此時細看了周圍,這不是后世那兩株連理枝的所在地么!
當然,此時唐玄宗連個卵都不是,楊玉環(huán)距離出生也還早,不可能有什么連理枝。
不過這地方,確實是后世驪山上一處重要的景點。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連理枝就在這里,是唐玄宗和楊玉環(huán)在這里種的兩棵皂角樹,當年李元吉來的時候,這兩棵樹基本已經(jīng)成了兩棵許愿樹,或者說是留念樹,樹上纏滿了各種許愿的紅絲帶。
當然,此時什么也沒有,這里平平坦坦,就一些荒草在這里生長,而且并不是很茂盛模樣。
李元吉在這里坐了一會,本想休息一陣就再次出發(fā),奈何幾位皇子是真不愿意走了,距離山巔還遠,此時最好的選擇倒是讓侍女背著他們,不過李元吉到底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讓侍女背人上山,就算只是幾個小孩子,李元吉也著實有些舍不得。
既然舍不得,那就繼續(xù)趴窩,在這里休息,實在不行,就今天走到這里就好,李元吉倒是沒多少一定要爬到山巔的想法。
李元吉正在趴窩,卻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回頭看時,竟是楊妃,李元吉歉意的看了看她,不管是因為什么,他都覺得有些對不住自己這位皇嫂。
“皇嫂,身體還好么?”
“還行,如意也沒殿下想的那般無用?!?p> “哦,皇嫂身體無恙就好?!?p> “元吉,陪皇嫂到那邊走走!”
楊妃的忽然邀請,還是在發(fā)生了那件事后,讓李元吉著實沒有想到,看到楊妃已經(jīng)向那邊走去,此時起身,就跟了她一同前往。
萬貴妃幾人看到此情此景,彼此看了一眼,都沒有打擾兩人。
楊妃行到一處崖壁邊緣,在那里站住,李元吉看到這地方,不知怎么,有意拉了一下楊妃。
“怎么,怕我輕生,放心,如意還不是那般沒用的人,再有想不開的事情,也還有恪兒,我若有事,他誰來照顧?!?p> “皇嫂,元吉不是這個意思?!?p> “好了,我其實不怪你,昨晚那種情景,你如果非要不做,也許我早已是一具尸體,此時想想,倒是真有些后怕?!?p> “皇嫂,元吉…”
“我說了,不怪你!”
楊妃說著,坐在了懸崖邊上,這里是一片草地,長勢雖不是太好,不過總是一片草地。
看楊妃坐下,李元吉也坐在了她的身畔。
“元吉,你說我父皇真有人們說的那般壞么?”
李元吉剛坐下,卻聽楊妃問起這句,她的父皇是隋煬帝,李元吉一時間聽到這句問話,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作答。
“他真的只配得一個隋煬帝的謚號么?”
華夏基本所有皇帝最被大家熟悉的,其實是他們死后的廟號,如漢高祖,唐高宗這些,在他們活著的時候,是根本不可能有人這么叫的,誰要是敢這么叫,基本就是九死一生的罪。
這個廟號是后人所取,也是他們一生的所作所為在后人眼中的評價。
隋煬帝的煬字,可以說是最不好的廟號了,也就夏桀商紂這般的廟號能夠和他列在一起,而這兩位無疑都是千古大昏君,大暴君。
做為女兒,楊妃自然對這個極其在意,身為人女,父皇有這樣一個廟號,楊如意如何不在意。
此時問了兩句,卻見李元吉整個人是沉默無言的,楊如意嘴角微微呡了一下,笑了。
“這話本不該問你,如意知道,在你們眼中,他只能是昏君,只能是暴君?!?p> 李元吉看了看自己皇嫂,卻只是嘆了口氣。
平心而論,李元吉其實對隋煬帝沒任何反感,不為別的,只為他所做之事。
隋煬帝一生之中做的事情,導(dǎo)致他家國破裂,隋到二世而亡的主要有三件。挖大運河,北征高句麗,攻占琉球。
而這三件事情,在一個后世之人看來,卻根本沒一件是錯事,就算放到現(xiàn)在,放到大唐,這三件事也沒一件是錯的。
唐人自己都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大運河絕對是一個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工程,在隋朝時,它確是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財力,甚至許多人為了開挖運河,死在河床之上。
不過這件事情放在一個后世人的眼里,能有錯么,沒有大運河,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不是少了許多風(fēng)采,后世的南北運輸會如何艱難。
非要給開挖大運河一個定性,只能說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而北征高句麗,好吧,這個李元吉不知道別人如何評價,反正他是要為隋煬帝叫好的,高句麗該打,而且隋唐時期,但凡有點文治武功的皇帝,哪個沒打高句麗,唐太宗干過這事,唐高宗也干過這事。
高句麗趁中原內(nèi)亂,吞并漢土,難倒不該打?
身為番邦,一心想的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土地,不該打?
就算純粹以一個后人的民族情節(jié)出發(fā),那也是該打,不但要打,還要往死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