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我被問及的最為觸及靈魂深處的一個問題了罷。
有一次,老師說想邀請我和她一起完成一個有趣的小活動。
沒成想,她在參加一個項目,項目的主旨便是尋找一部分人并為他們做一份職業(yè)規(guī)劃書。
當為每個人做一份計劃書時,都會問到十二個問題,譬如:你最喜歡做的五件事是什么?你未來想從事什么工作?你有哪些愛好和特長,最少說出三個?在沒有任何薪資和回報的條件下,讓你做一件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情,你會做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
當她問到我的夢想是什么時,她換了一種提問的方式:你的初衷是什么?
我想,任何一個人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最大的反應因該是,埋頭回想,然后捫心自問,我的初衷是什么?遲遲沒有答案。
幸運的是,關于這個問題,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反反復復問過自己千百遍了。
北宋大家張載的初衷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周總理的初衷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魯迅先生的初衷是用滿腔熱血報效祖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而我的初衷是什么?
我希望,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小地方,從我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相信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改變讀書只是為了認識自己名字的想法,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認識到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謀生,更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好方法,有原來越多的家長明白讀書的出路不只是為官,還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去接觸你從未觸及的世界,去感受你從未感受過的美好……
小時候對于那些總是對自己的經(jīng)歷夸夸其談的人大多是很好奇的,總覺得他們的每段經(jīng)歷都是如此豐富多彩,充滿著魔力。
長大后發(fā)現(xiàn),當你去過的地方越多,見過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便不足為奇了,也能像麥家一樣泛泛的感慨一句:“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p> 這一點足以說明,人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人的精力、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往往是會被經(jīng)歷所影響的。而,唯一不變的是——初衷。
小時候看過一個極為有趣的小故事。
住在南半球的兩個年輕人A和B聽說北半球住著一個無所不知的老者,所有人拜他為師之后都能有所作為,或是成了企業(yè)家,或是成了統(tǒng)治者。
兩個年輕人一聽,心潮澎湃,決心一路向北找尋老者,拜師學藝。
剛開始,A還能將此行的目的牢記于心,還大言不慚不到黃河心不死。而B始終悶聲趕路,不辭辛苦。
可是,走了多年以后,兩人到達中部地區(qū)。
由于兩位年輕人各懷絕技,相貌出眾,這個地方的人對于兩位年輕人的到來十分歡迎。于是國王想招兩位年輕人做駙馬,財主想讓兩位年輕人繼承家產(chǎn)……A被這些突如其來的誘惑亂了心智,最終留了下來,做了國王的金龜婿。而B對于一切誘惑通通謝絕,只身一人趕往北方。
多年以后,因為戰(zhàn)爭,A留下的國家成了其他國家的殖民地,A也成了俘虜,他曾擁有的那些金銀財寶、權力地位通通化為烏有。而B最終成功到達北半球,做了老者的得意門生,繼承了老者的畢生所學,成了聞名于世的大人物。
A不但沒有完成自己的初衷,結局也不盡人意。而B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成為了自己最想成為的人。
生活總是充滿著無盡的誘惑,誘惑越大,考驗也就越大,持之以恒就會顯得愈加彌足珍貴。
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面臨無窮無盡的選擇,但是,不管你遇到多少人,做過多少事,有過多少成就,做的官多大,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
宮崎駿說: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么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年輕人,逐夢正當時,勿忘初衷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