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幾個月以來,姬息姑發(fā)現(xiàn),在春秋時代的魯國做一個國君,政務并不繁忙,不需要像后世的某位勞?;实勰菢?,從早到晚批閱奏章,并且沒有周末。
相對而言,姬息姑這個國君就做得輕松多了,甚至比后世朝九晚五的工作還要輕松……
這是因為,在分封制的前提下,魯國大部分土地都被分給了卿大夫,由卿大夫負責治理他們的封地。如此一來,需要姬息姑處理的政務就少得多了。
說起來,這份工作還挺適合躺平青年的,但姬息姑卻不愿躺平,在前世都沒有混出個名堂來,這次既然做了國君,就更不能躺平了。
于是,天蒙蒙亮,姬息姑就帶著一班隨從出發(fā)了。正是春耕時節(jié),深入到田間地頭,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姬息姑這樣想著。
一行人直奔菟裘而去,那里是姬息姑與縣人們約定好的集合的地方。
之所以選擇在菟裘集合,是因為再往北就是公子展的封地了。姬息姑想在魯公直屬的封地中做革新的試點,等出了成績之后,那些卿大夫們或許就會效法而行。
一路上春風和煦,楊柳青青,野花盛開,河水澄澈,大好春光中蘊含著無限的生機。
姬息姑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這一切,此時,他面色凝重……
這是他攝政以來,第一次深入魯國腹地,所見所聞,大感意外……
他看到年久失修,崎嶇坎坷的小路……
他看到面黃肌瘦,衣不蔽體的百姓……
他看到制作簡單,效率低下的農具……
他看到低矮破舊,搖搖欲墜的村舍……
他看到長滿青草的井田,看到大片大片未經(jīng)開墾的荒地……
這一切,都超出了姬息姑的想象,直到這時,他才開始懷疑,那些革新策略真的適合現(xiàn)實情況么?
看來,貴族們囿于自己的生活,長久地沒有接觸過最底層的百姓了。
還沒有到目的地,姬息姑就已連連嘆息了,他想改變這一切,卻又深覺無力,即便他是國君,即便他是一個穿越者。
后世小說都是騙人的,說什么穿越者開了金手指,輕輕松松就能改變一個時代的走向。姬息姑仰天自問,我的金手指在哪呢?
哪里有什么金手指?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罷了!要想改革制度,首先要發(fā)展經(jīng)濟,因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作為一個書生,知道的不過是這些看起來高大上,卻毫無實用價值的理論而已。姬息姑陷入了彷徨之中,自己所帶來的,還都只是上層建筑層面的改革啊。
那么要怎樣才能發(fā)展經(jīng)濟?怎樣才能帶領最底層的百姓走出困局?姬息姑深知,無論在哪個時代,處于金字塔最底層的,永遠是大多數(shù)。
一路所見到的,那些兩兩相對,拿著簡陋的農具,用耦耕法春耕的百姓,才是魯國的大多數(shù)啊。
可是,貴族們只顧自己享樂,竟忘卻了最底層人民的疾苦,只有在收稅時,只有在征發(fā)勞役時才想到他們。如此下去,魯國怎么可能有未來呢?
平日里,姬息姑待隨從寬大平和,當他們看到姬息姑愁眉不展時,紛紛湊到姬息姑跟前問訊,卻得不到姬息姑的回應。
姬息姑想一個人靜靜……
直到這時,姬息姑才驚覺,這幾個月來,自己竟從來沒有好好想過要怎樣做一個好國君。自己竟把心思都用在如何勾心斗角,如何保住權位上來了。
如今,姬息姑才明白,勾心斗角,保住權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而只是前提條件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魯國百姓的貧困問題?
車隊行進在狹窄崎嶇的道路上,還需要一兩天才能到達菟裘。
姬息姑知道,等見到縣人們之后,決不能照本宣科了。
雖然還沒有與百姓們接觸,姬息姑已經(jīng)明白了,公子彄的革新策略很多都是紙上談兵……
難道貴族老爺們在出臺政策時,就不去考慮一下百姓們的真實需求么?在前世,姬息姑不明白,到現(xiàn)在,姬息姑還是不明白。
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同了,在前世,自己只是一個升斗小民,心中就算不滿憤懣,也只能憋著。如今,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了,權力在手,可以自己出臺政策了。
眼下,魯國百姓最需要的是解決溫飽問題。
在顛簸的馬車上,姬息姑陷入了沉思,到底應該如何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呢?
土地,生產工具,以及提高百姓的積極性……
如今,魯國普遍實行井田制,一塊土地被分為九份,八家耕種周圍的八塊土地,合種中間的那塊公田。
公田上的收成歸貴族所有,而各家耕種的土地上的收成名義上歸各家所有,但實際上,貴族們也會以各種理由從百姓手中收走一部分。
這個時代的農業(yè)生產效率本來就不高,平均下來,每家農戶所承擔的賦稅遠遠超出了他們能承擔的數(shù)量。
姬息姑知道,井田制還有一個弊端,因為人性都是自私的,八家百姓在耕種時,肯定會優(yōu)先耕種自己的田地,然后再耕種公田。以至于公田的收成越來越少,而貴族的盤剝就越來越重。
在朝堂之上,不時有保守的卿大夫稱贊井田制是圣人之制,不可更改。
可是,在姬息姑看來,井田制已經(jīng)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
在任何一個朝代,土地永遠是最重要的那個,沒有土地,人們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正因如此,歷代的統(tǒng)治者在改革土地制度時,就會格外謹慎。
姬息姑當然想一步就跨越到按畝數(shù)征收田稅,就像魯國后世實行的“初稅畝”那樣。只是,不知道這樣做的阻礙有多大?步子邁得太大,會不會失???
改革田制的同時,姬息姑還打算鼓勵百姓去開墾荒地,對于新開墾的土地,可以五年不收稅。
至于改良生產工具,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姬息姑雖然是文科生,動手能力弱,但魯國的官舍里,有的是直屬于魯公的工匠。姬息姑只需要告訴他們后世農具的大概形狀,那些能工巧匠們應該能制造出來類似的農具來。
解決了土地問題,改良了農具,百姓手中有了糧,他們的積極性才會從根本上提高。如此,魯國才會真的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