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用開元通寶居多,至于具體的與商品掛鉤的銀價,則記載更少,只能以唐之后五代十國的后蜀為例了:
偽蜀廣政中,凡銀一兩,直錢千七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此時的后蜀也通行的是唐代開元通寶錢的規(guī)制,糧價如下:
孟昶廣政十三年,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米斗三錢。(張?zhí)朴ⅰ妒駲勮弧罚?p> 10斗1石,則蜀國1石米為30錢,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兩合37.30克。
1700錢可換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截止2021年12月31日,我查到的京東袋裝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3.3元,取此,則總值為26,785.28元人民幣。
即唐代、五代十國時1兩白銀約等于目前26,785.28元人民幣,1文錢等于15.76元人民幣。
廣政十三年是950年,與廣順二年952年相近,書中銀價便取于此。
五代吳越時(978年以前)米(石)50錢(范仲淹述五代時米價)
書中此時便算米(石)50錢,斗5錢。(時中原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政權更迭頻繁,沒有蜀和吳越等南方地區(qū)來得安定富足,5錢只少不多。)
所以書中后周1兩白銀的購買力算16071元,一文為9.4元。
按糧價算購買力自然是不準確的,但鄙人才疏學淺,五代史又多不可考,就沒有花太多心思,畢竟寫小說,不是搞學術,見諒。
另,唐代銅錢供應不足,短陌普遍。
唐天寶九年(750年),官方定一貫為980文,中唐穆宗時,一貫為920文,唐哀帝(904-907年)時曾下詔,一貫為850文,五代后唐為800文,到了后漢一貫錢則只有770文,后周未查到相關記載,但后周代后漢,北宋沿后周,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曾下詔一貫為770文,遂本書取一貫為770文,一兩銀子等于1700錢等于2.2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