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婉書華

66

婉書華 鱈梅 2002 2022-09-22 22:00:00

  可我突然又反應(yīng)了過來。

  也許,李治那里是已經(jīng)安排上了遺詔的書寫。

  然而,武則天并不滿意??赡苁菚鴮懙膬?nèi)容讓她并不滿意。

  所以,她其實是需要我來再寫一份。

  說不定,我這寫的實際上就是一份假詔書。

  不過,不論是不是假的,最后都會變成真的。

  畢竟未來的發(fā)展,其實是順了武則天的意在走。

  也就是說,我的這份詔書,也就會作為真的詔書公之于眾。

  書寫詔書需要使用的特殊卷軸,我確乎也是真的有。畢竟我經(jīng)常寫詔書,我的宮里本來就常年備著一些。

  哪怕在我禁足的那一年時間里,我依然面對著不少詔書。

  尤其是現(xiàn)在在這種情況,我不得不在自己的宮里完成一些工作。

  可在不被允許的情況下,我只能偷偷摸摸地進(jìn)行。

  而且,如果想要詔書可以生效,我需要拿到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從秦朝開始就作為皇帝的印璽。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傳國玉璽也就逐漸消失在了權(quán)力斗爭之中。這也是一個非常遺憾的點。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quán)天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

  至于傳國玉璽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用藍(lán)田玉,一說用和氏璧鐫刻而成,但最終這都成為了中國歷代正統(tǒng)皇帝的證憑。

  而我個人比較偏向于和氏璧,沒有任何的客觀理由,我只是單純地被和氏璧所具備的故事而感動了而已。

  和氏璧故事的最開始是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fā)現(xiàn)一塊璞玉,向上獻(xiàn)寶,楚厲王和楚武王都經(jīng)過鑒別發(fā)現(xiàn)只是一塊普通石頭,前后削去了他的左右膝蓋骨頭。

  無疑,到這里,和氏璧的存在還帶有著血腥而殘忍的色彩。也許,這就是古代社會不可忽視的一點。

  直到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懷抱寶玉而泣于荊山腳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淚干涸以血代之。

  文王遣使詢問,以為是因為受了酷刑而悲傷,卞和則聲稱自己不是自己的膝蓋骨悲傷,而是悲傷寶玉無人能識。

  于是文王再次讓人打開玉石,發(fā)現(xiàn)里邊果然是塊稀世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發(fā)現(xiàn)的,便取名“和氏璧”。

  這倒也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這也是和氏璧進(jìn)入

  而這一稀世珍寶在中華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繹出無數(shù)驚心動魄的故事,比如赤山宴會張儀蒙冤、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將其制為傳國玉璽等。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而古代士人也有不少想要成為藺相如那樣的人。

  雖然,傳國玉璽并不一定真的是和氏璧。然而,不論它是與不是,這兩樣文物都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可惜,它們最后都沒有一個很好的結(jié)局。不論是和氏璧還是傳國玉璽,都不曾有一個全尸。

  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傳國玉璽為符應(yīng),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

  簡單來說就是,并不一定拿到了傳國玉璽就一定是正統(tǒng)皇帝,但是,如果是正統(tǒng)皇帝,那最好還是要有這個傳國玉璽。

  因為傳國玉璽代表著的是一個身份的符號,皇帝的身份。即便沒能拿到傳國玉璽的皇帝,也往往會做一個差不多的進(jìn)行替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shù)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即便是李世民那樣的千古一帝,他也依然希望可以有傳國玉璽傍身。也有可能是因為他殺兄弒弟逼父,而他們李家其實跟隋朝的楊家還有點千絲萬縷的親戚關(guān)系。

  不過,在權(quán)力斗爭中,如此也正常,別說還只是親戚了,兄弟不是兄弟,夫妻不是夫妻,只不過是敵人而已。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起碼,李家還是開創(chuàng)了一個盛世大唐!如此,也是對得起人民,對得起歷史,至于手段,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至于,參與斗爭的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沒有為自己的生計擔(dān)憂過。而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辭辛苦地為7生計而奔波。

  不過,李世民的夢想很快也就實現(xiàn)了。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因而,現(xiàn)在唐朝所擁有的傳國玉璽,大概率確實是最開始秦始皇那時候的傳國玉璽。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后梁。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zhuǎn)于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忽隱忽現(xiàn),終于銷聲匿跡,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有幸目睹一系列的文物,也是我穿越過來之后非常喜歡的一點。

  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歷史留下的痕跡,而且非常古香古色。對于一個歷史生來說,能夠不要錢地接觸這么多的寶物,我是非常激動的。

  可惜,我也知道,大部分的她們,都不會得到很好的保存,說不定很快就會被毀掉。這讓我為之惋惜,因而我也就更加珍惜她們。

  其中,傳國玉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樣。特別是,玉器有那么多,有如此價值的也少見。

  不過,我也感受不出材質(zhì),只知道肯定是非常名貴的玉器,而且是完全的一整塊進(jìn)行了一些雕琢,有美輪美奐的效果。

  但是,我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極其矜貴的存在,稍有不慎也許就會有損傷。

  可是,她還是經(jīng)歷了一些磕磕碰碰的。

  成為傳國玉璽,對于這塊玉石而言,可能是福也是禍。她成為了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象征,可是這也給她帶來了很多苦難。

  更重要的一點是,從來沒有人問過她愿不愿意,而且又為什么偏偏得是她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