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退休工人的故事(中)
70年代末,邊境上不太平。
作為工兵的老李,作為南方兵還在內(nèi)蒙,當時上級并沒有部署具體的任務,但是已經(jīng)明確說明,老李他們可能要去那個地方,此時一些犧牲的北方兵被送了回來,還有報紙上的一些報道,讓氣氛越來越緊張。
犧牲的戰(zhàn)士里面,有幾個是老李的同鄉(xiāng)。
大家嘴上都不說,但是攢著一股勁在那里苦練著。
有一天,班長突然給大家說:“有什么想給家里交待的,大家都寫一下吧?!?p> 大家都明白了。
老李當時寫了什么,他沒有給兒子說過。
也沒有給妻子說過。
他只是雄偉大部隊中的一個平凡小兵。
他已經(jīng)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養(yǎng)兒從軍一紙歸,未報家恩魂先回。
大家都做好了心理準備。
多年以后,偶爾提起這段故事,老李的眼睛都會發(fā)光,好似那個熱血青年又回來了一般。
書信交上去之后,第五天,在大家整裝待發(fā)之時,戰(zhàn)爭結(jié)束了。
------
結(jié)束了五年的部隊生活,老李復員了,坐上漫長的火車,在火車上一站站的送別戰(zhàn)友,有人在車里放歌,有人在車里醉酒,還有人和以后注定再也見不了面的人,痛痛快快的打了一架。
終于回到家鄉(xiāng),相比入伍前的農(nóng)村孩子,老李被部隊鍛煉得更加堅韌和成熟。
轉(zhuǎn)業(yè)安置,在老李的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去政府機關(guān),一個是去工廠。老李果斷的選擇了去工廠。
小兒子問:“是那個時候工人的社會地位高嗎?”
老李哈哈一笑并不多做解釋。
那個時候工人的工資可比單位上的高二十多塊錢,再加上電站里面上邊都是上三休三,老李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
他的家庭負擔太大,兩個孩子和老婆在農(nóng)村,父母年邁弟弟年幼,他是家里的頂梁柱。
一分錢掰成兩分花。
孩子吃米飯,兩口子吃土豆,有時候在地邊餓得心慌,就到山坡上的藤蔓中摸點野地瓜充饑。
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爛,九月九,地瓜朽。
上班、種地。
老李把老家的地全部給了兄弟,帶著妻子按照轉(zhuǎn)業(yè)政策在這里落了戶。一畝二水田兩分山地難以養(yǎng)活一家四口,村子里的山林也早就分完了,還好村里好心的漢族大哥,把自家山林交給他開墾,允許他在自家山林里砍柴,老李在那片荒山上,硬是用鋤頭一點點一天天的挖出了十畝山地。
鋤頭換了幾根,手上的老繭磨掉幾層,他已經(jīng)記不得了。
他在這片地里種過玉米、油菜、豌豆、白菜、烤煙、小麥、黃豆,在地邊種的梨樹、桃樹、核桃樹也越來越粗壯了。
每年收獲之后,老李會和妻子把糧食打理又打理,仔細的挑出中間的小石塊、枝葉等雜物,徹底曬干,然后裝進大蛇皮袋。
其中有幾袋,老李是最上心的。
那是要交給國家的。
一切準備完畢,老李會用自己的二八大杠,小心翼翼的捆好,然后載橫桿上載上小兒子,騎行二十公里到縣城去交公糧。
本縣地處金沙江上游,地勢陡峭,公路遍布大坡大坎,騎不了多遠,就得推一段,累了就得歇一歇,渴了,要么得去公路沿途的人家去討水喝,要么就在路邊的泉眼喝一口。
用寬大的樹葉折成漏斗,撥開水面的雜物,舀起來,吹一吹,他會告訴兒子,要一點點喝,不能貪涼一氣喝飽,腸胃要出問題的。
這是他年幼求學時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
兒子是很興奮的,今天他可以到縣城里去看稀奇,更重要的是,爸爸還會給他買一顆糖,要知道,那個時候村子里沒有商店,要吃糖,得和哥哥拿著毛票,沿著公路向上走幾公里,在上面的金星村才賣得到糖。
那糖含在口里,往回走,路還沒走完,糖已經(jīng)化完了。
在擁擠的人群中交完糧食,老李的胸口挺得很高,因為他的糧食絕對是品質(zhì)最好的,這是他的擔當。
那一天,老李會在鎮(zhèn)上切上兩斤白肥的豬頭肉,到了下午,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家人圍著小桌子,享用這難得的晚餐。
兩個兒子大口的吃著肉,老李的妻子不時給兒子和丈夫夾菜,老李也是一樣,他在燈光下抿著辛辣的小灶燒酒,心中滿是自豪,種地納糧,那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他不愿意偷奸?;?,更不希望兒子們以后偷奸?;?,最香的食物,那是用雙手勤勞賺來的。
老李的兒子們,后來終究也沒有種上多久的地,十八九歲二十歲的時候,像候鳥一般的離開了這片土地,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抱負了。
也沒有再交過公糧(農(nóng)業(yè)稅)。
因為在2006年,農(nóng)業(yè)稅取消了,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被徹底破除,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