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人事布局
人情社會,管人事的官,自古以來都是最牛的。
明朝的吏部尚書也不例外。明太祖撤銷宰相后,六部尚書都有雅稱,比如戶部尚書叫大司農(nóng),兵部尚書叫大司馬,都是源自西周的古老官職。
說白了,封建王朝,就這么幾件大事。
然而吏部尚書的雅稱叫大冢宰、這在西周初年堪比宰相,首個擔任這一職位的正是周公旦。
而在大冢宰以外,它還有一個雅稱,叫天官。
頂了天的官!
不過,再頂了天的官,見到天子也得恭恭敬敬行禮。
“給老冢宰看座!”
崇禎一聲令下,立刻就有小太監(jiān)忙不迭為王永光端來座椅。
王永光忙不迭謝恩,心中忐忑。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這幾天京城都傳開了,被千刀萬剮的只是一個替身,一切都是陛下安排的苦肉計。
建州之所以退兵,也是因為袁崇煥假意潰走,實則攻占遵化、灤州,斷其后路。
之前袁崇煥一槍未發(fā),就讓建州圍了京師,朝廷清議已經(jīng)沸反盈天,都痛罵此人居心叵測,絕非善類。
王有光與輔臣錢龍錫不睦,抓住機會力主要斬袁,并治罪于錢。
此刻見袁崇煥顯然又成了皇帝面前的紅人,王永光當然心中十分忐忑。
他哪里知道,崇禎并沒有借題發(fā)揮,直接將王永光拿下的意圖。
吏部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但眼下還得指望王永光幫自己干一些臟活。
看到王永光因為袁崇煥事件心中不安,崇禎心中暗喜,這樣一來,更由不得他不為自己火中取栗。
使功不如使過。
與其用一個功勞顯赫的人,不如讓用一個時刻擔心被治罪的人。
這樣一來,他做事反而會更加盡心盡力。
崇禎東拉西扯,都不在正題上。
王永光卻先繃不住了,主動詢問,“不知陛下急召老臣,所為何事?”
崇禎嘆了口氣,“老冢宰啊,你可知道,朕心中最大的憂慮并不是建州。”
王永光心頭一顫,見皇上并沒有把話說完的意思。只好說道“建奴不過是跳梁小丑,覆手可滅,何須勞損圣慮?”
崇禎搖頭,“跳梁小丑?如果說在薩爾滸之前,還有點道理。可是快二十年了,如今其鐵騎不下十萬,各族民眾農(nóng)奴數(shù)百萬,實力不容小覷。我聞那奴酋甚至有意改號大金,以效當年金國同南宋對峙之意?!?p> 王永光繼續(xù)討好道,“陛下,胡虜無百年之運。那賊酋努爾哈赤死后,繼任者毫無作為,這次入塞更是被堵在了遵化之外。義武奮揚之下,必能讓其灰飛煙滅!”
崇禎繼續(xù)搖頭道,“老冢宰,你雖熟悉民事吏務,但在軍事上卻是不通。”
“我大明與建州多次征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老兵健卒十不存一。兵力相當下野戰(zhàn),更不可能一戰(zhàn)將其滅亡。朕只不過還有更重要的事感到擔憂。”
王永光心道,還能有比外敵更加重要的事?看來也只有綿延四朝的黨爭了。
這樣一想,王永光有點慌亂,難道萬歲爺因為我素來敵視東林,就把我看作了閹黨?
于是試探道,“陛下莫不是因為朝中黨爭不休?要我說,這黨爭純屬東林黨那幫人開設私學、黨同伐異所致。如今朝堂上...”
王永光還沒說完,崇禎又打斷了他。
“自然不是,自從將閹黨逐出朝堂,又重修了《三朝要典》,本朝氣象早已煥然一新,哪里有什么黨爭?”
這是崇禎多次模擬積累下來的珍貴經(jīng)驗,那就是不要重蹈崇禎的覆轍,表面上遏制黨爭,實際上參與黨爭。
結(jié)果是,崇禎最信重的首輔溫體仁表面不黨,其實背著他偷偷拉幫結(jié)伙,然后再利用崇禎厭惡黨爭特點清理異己。
要想解決黨爭積弊,光靠喊打喊殺是沒用的,只有暗中觀察,將天天攪得朝堂不得安寧的老鼠屎清理出去才行。
崇禎像是在猶豫些什么,然后突然像是下定決心般,說道,“朕憂慮的,是這朝堂之上,個個尸位素餐!”
崇禎此言一出,王永光一邊慶幸自己沒被打成閹黨。
另一邊也是有點心酸,怎么的我們文武百官就尸位素餐了,情不自禁為自己和同僚辯護。
“皇上何出此言?眾臣皆是一心一意輔佐圣上。雖然時局艱難,功業(yè)不可立就。但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崇禎冷笑道,“正是這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成天便用這句話敷衍塞責,那日建州大軍壓城,你也不是沒看到?!?p> “那兵部尚書申用懋,不能運籌帷幄,盡會添亂。工部尚書曹咣,對軍國大事稀里糊涂。”
“至于其他人等,需要擔當獻策時就不吭聲,一見肩頭擔子已卸,就來了精神?!?p> 崇禎嘆了一口氣,“內(nèi)閣加在一起,找不到一個真正能想出強兵、安民、聚財點子的?!?p> 六部尚書,也只有戶部畢自嚴、禮部何如寵,和老冢宰你,算是辦事得力?!?p> 崇禎這樣一說,王永光自然是受寵若驚。
于是崇禎順水推舟道,“老冢宰,你可愿為朕分憂?”
不要說皇上這么看重自己,就算皇上沒有表示,自己做臣子的,為君分憂也是本分??!
王永光一頭撲倒,“臣萬死不辭?!?p> “好!”崇禎示意一旁等候已久的小太監(jiān),遞給了王永光一道火漆封住的信函。
“等到建州退去之后,朕要重新廷推內(nèi)閣和六部尚書人選,屆時吏部名單,就以此為準?!?p> 王永光心中悚然,明白崇禎這是對朝廷的應對無方不滿,準備借自己吏部名義,發(fā)起一次大換血。
“陛下,此舉是否過于激進?恐怕會引起朝堂動蕩?!?p> 崇禎搖頭,“朝堂不動蕩一下,恐怕動蕩的就是這大明江山!”
聽到崇禎斬釘截鐵的語氣,王永光下意識看了一眼信封。
吏部的權力和尊嚴,完全就在于這份名單的提名權和建議權上,崇禎如此插手,讓他這個吏部尚書宛如木偶。
“陛下,廷推之前,吏部能否先看看這名單,再做酌處?”
“我意已決,何須酌處?”
崇禎警告的瞪了一眼王永光,“廷推之前,這信封不可拆封,更不能讓朕聽到外界得到了半點風聲,否則必然嚴懲不貸!”
“皇上,這恐怕與制度不符吧。”王永光六神無主,急得滿頭大汗。
比起失了面子,更重要的是,這種官場地震,總得讓作為當事人的內(nèi)閣大佬提前有個準備。
否則被萬歲突然襲擊,他們不敢質(zhì)疑圣意,但卻難免懷疑自己作為吏部尚書獨斷專行,進了讒言,才導致自己下課。
王永光雖然一直不喜東林,以無黨自居,但他還是明白和睦的同僚關系在官場的重要性的,否則他也當不上吏部天官。
得罪大明最頂級的這批文官,簡直是要他的命!
崇禎只是沒有表情的輕輕掃視了他一眼,“袁督師私自議和、擅斬大將,恐怕也與制度不符吧!”
“但朕并沒有聽信某些人的讒言,反而送了他一場大功勞。”
“因為朕知道,袁督師即使違背了規(guī)則,他的初心也是為朕分憂,而不是如某些尸位素餐之徒,雖然表面廉謹,實際完全沒把朕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