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
吳三桂降而復(fù)叛,李自成十分惱怒,帶了二十萬人(號稱),往山海關(guān)而來。
吳三桂很慌,雖說李自成的二十萬是唬人的,但十萬還是有的,自己僅有五萬人馬,盡管關(guān)寧鐵騎很能打,但也只有一萬,沒準兒多爾袞啥時候在屁股后面捅一刀。
于是吳三桂給多爾袞寫了一封信,注意,這封信不是降書,而是請兵信。說白了就是想向多爾袞借點兵。也就是說,吳三桂直至現(xiàn)在還未想過降清。不僅如此,吳三桂十分周到,還給多爾袞制定了進軍線路,要他繞道蒙古,意思就是不要出現(xiàn)在我屁股后面。
多爾袞收到了信,看完后……當柴火了。
作為繼皇太極之后的杰出統(tǒng)帥,敏銳的嗅覺告訴多爾袞,這或許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現(xiàn)在,多爾袞只需靜靜地等待。
隨后,確定消息,李自成確實在打吳三桂,并且吳三桂快要堅持不住了。
多爾袞下令:出兵。
他是親自領(lǐng)兵的,并且沒有按照吳三桂說的走蒙古,而是將兵屯在了山海關(guān)十里外,也就是說,多爾袞并不打算借兵。
吳三桂畢竟是吳三桂,領(lǐng)著五萬兵馬與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激戰(zhàn),堅持了兩天。兩天后,吳三桂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又派人到多爾袞處催兵。
多爾袞繼續(xù)觀望,不予理會。
事態(tài)陷入了僵局,打破僵局有兩種可能。
一、李自成攻破山海關(guān)。
二、吳三桂投降多爾袞。
一個是李自成的行動,一個是吳三桂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只要吳三桂表明態(tài)度,李自成就輸了。若李自成攻破山海關(guān),吳三桂就輸了,同時多爾袞也輸了?,F(xiàn)在對李自成來說,時間就是一切,必須盡快攻破山海關(guān)。
然而,李自成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關(guān)鍵時候,李自成放慢了進攻腳步。在山海關(guān)即將告破之時,李自成讓吳三桂見了三個人,這三個人分別是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朱慈烺兄弟)。意思很明顯:看在死去崇禎的面子上,投降吧。
然而吳三桂鐵了心,撻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我吳三桂就算還有一口氣,也不會投降你李自成!
敬酒不吃吃罰酒!
打!
戰(zhàn)斗繼續(xù),此時吳三桂是真撐不下去了。
多爾袞發(fā)出最后的通牒:吳三桂,你投降否?
眼看自己即將覆滅的軍隊,吳三桂無可奈何,做了沒有選擇的選擇,脫掉明朝的戰(zhàn)袍,換上大清的大衣,剃發(fā)留辮,成為大清的一員。
中國歷史上盛產(chǎn)賣國賊,總的來說分為兩類:一是自己情愿,二是被逼無奈。洪承疇與吳三桂屬于第二種,范文程屬于第一種。但歷史上罵洪承疇與吳三桂的要比罵范文程的多得多。
為什么?
因為他為一個女人送出山海關(guān),因為他殺害了永歷(南明皇帝),因為他投降后還不安分,因為他是壞人,所以他應(yīng)該被唾棄。
是這樣嗎?
是的。
我不反駁,也不為吳三桂辯解,但我理解吳三桂,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無奈的人,背上了歷史給予的罪名。
二百五十年后,一位叫李鴻章的人遭受了同樣的待遇。
有人夸他是能臣,興辦洋務(wù),發(fā)展了中國近代工業(yè);也有人罵他是賣國賊,簽署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但如果用唯物史觀去看待李鴻章,就能得到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他是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捍衛(wèi)者、舊政治制度的改良者(注意,不是改革)、中國近代社會經(jīng)濟事業(yè)的開拓者。他有積極的貢獻,也有失敗的探索,甚至背負罵名。但不管怎么說,他的成就,他的陰暗,他的丑惡,都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否定,也無法抹滅。
正如梁啟超說的:“敬李鴻章之才,悲李鴻章之遇?!?p> 其實吳三桂并不知道,即使他不投降,多爾袞也不會白白看著李自成拿下山海關(guān),不然清軍不知還得在關(guān)外吃多久的沙子。
但不管怎么說,這場三方角逐多爾袞勝了,他跨越了父兄一輩子都沒能跨越的阻礙——山海關(guān),完成了父兄未完成的使命。
多爾袞進入了山海關(guān),李自成并不知道。多爾袞向吳三桂交代:照常迎擊李自成,我自會出兵相助。
吳三桂率領(lǐng)幸存的小部分人馬出戰(zhàn),也不知打了多久,身邊的人一個個倒下,最終八旗軍最大的勁敵、明朝最強的部隊——關(guān)寧鐵騎被消耗殆盡。
李自成露出了笑容,按照他的劇本,下一步就是斬殺吳三桂,占領(lǐng)山海關(guān),將多爾袞趕回白山黑水。
沒等李自成笑完,他的人馬亂作一團,只見一支白甲軍隊殺出,李自成的士兵幾乎異口同聲地喊出了三個字——辮、辮子軍。
此時的李自成剛與吳三桂打完,大順軍筋疲力盡,八旗軍入場,見人就砍,李自成被打得大敗,大將劉宗敏身受重傷,大順軍狼狽撤回北京。
戰(zhàn)后,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還記得崇禎給吳三桂的封號嗎?平南伯。清朝確實大方,什么吳三桂、孔有德,來者不拒,通通封王。
憤怒的李自成回到北京后,殺了吳家三十四口。三天后,李自成匆匆舉行登基大典,撤離北京,退守西安。走之前放了一把火,留給多爾袞的,是一片火海。
多爾袞命阿濟格、多鐸、吳三桂追擊李自成,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順治元年(1644)五月初二,多爾袞進入北京,據(jù)說當時的北京百姓以為是吳三桂殺退了李自成,迎回了太子朱慈烺,都十分高興。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
不知道吳三桂看了這一幕會是什么感想。隨后,多爾袞將福臨從沈陽接到了北京,紫禁城的龍椅迎來了它的又一個主人。
多爾袞無法相信,自己正站在北京城里,那個大明王朝的國都,那個曾經(jīng)認為無法企及的夢,父親和兄長都沒有實現(xiàn)。
終于在自己手中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