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論證
李善長去找朱元璋告狀,朱元璋不置可否。
反而看了李善長一眼,“宰相這個位置,誰不想坐?”
李善長被這句話震在當場。
朱元璋這是準備要把他拿下?
他的臉色一下子就開始泛白。
他的嘴唇哆嗦著,卻不敢去看朱元璋。
朱元璋半響才說道說:“放心,咱們是老鄉(xiāng),你對王朝有功,以后要盡力學習?!?p> 李善長對這句話理解得相當隨意,得知皇帝并不想換掉自己。
他也不想多說了。
在不久后,朱元璋就發(fā)現(xiàn)李善長雖然還對他這個皇帝直接負責。
但是在下面拉攏人心。
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
于是才把劉伯溫喊回應天。
在一次往常的對話中。
朱元璋對劉伯溫說:“李善長現(xiàn)在老了,什么良好建議都提不出來。他還有個致命的缺陷,心胸不寬廣,獨斷專行?!?p> 劉伯溫并不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又想起韓林的提醒。
于是浮躁道,““李善長是開國元老,威望極高,而且他能調(diào)和諸將,做宰相是最合適不過的?!?p> 朱元璋奇怪地問:“李善長跟你可是死對頭,你還為他說話?”
劉伯溫說:“我知道您有換宰相的意思。但換宰相就像是換大廈的柱子,必須是棟梁之材才好,如果用幾根小木頭捆在一起充當梁柱,即使換上去了,也會馬上倒下?!?p> 朱元璋并未被劉伯溫的比喻所打動。他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下面這些歷史人物:西漢的霍光、東漢的曹操、曹魏的司馬氏父子和東晉的桓溫等人。
這些人都是聲名顯赫的人物,都是一個帝國在某一時段的頂梁柱,都是宰相。
皇帝與丞相之間的對抗。
是一直以來都有的,特別是元代宰相的權(quán)力之大,讓朱元璋感到恐懼。
朱元璋清醒地意識到李善長在角色轉(zhuǎn)換上沒有成功。
朱元璋在打天下時,李善長有時候留在后方,敢于任事、當機獨斷,這是創(chuàng)業(yè)時期作為宰相最大的優(yōu)點。
可在建國后,他仍然如此行事,就不免給人以“獨斷專行”的感覺。
這是任何一個有獨立意志的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何況這個人是權(quán)力狂朱元璋。
但這和劉伯溫有什么關(guān)系?
他難得一見的閉嘴不談。
朱元璋訝異。
但還是把三個人選拋給劉伯溫。
第一個人選就是特務出身的楊憲。劉伯溫反對,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但沒有當丞相的器量,當丞相應該像水一樣的清澈,做事要以義理權(quán)衡,不能摻雜個人的好惡和恩怨,楊憲不是這樣的人。
朱元璋“哦”了一聲,突然轉(zhuǎn)換話題,問劉伯溫:“我聽說你和楊憲的關(guān)系不錯,在朝中,你最好的朋友就是楊憲。按世俗的話來講,人應該為朋友兩肋插刀、說好話才對?!?p> 劉伯溫和楊憲的關(guān)系的確不錯。
劉伯溫看中的是楊憲處理事務和搜集情報的熱情,還有楊憲那分析和總結(jié)的超人的能力,這是楊憲多年來從事特務工作鍛煉出來的。
劉伯溫認為,從事這種工作的人都趨于理性,像是搞科學研究,如清水一樣,是君子之交。楊憲所以和劉伯溫很要好,是因為劉伯溫當時是朱元璋的導師,劉伯溫一句話就勝過他楊憲諂媚朱元璋一年。當然,楊憲對劉伯溫是深深敬佩的,劉伯溫的學識和他那未卜先知的本領(lǐng),都讓楊憲為之深深敬服。
劉伯溫離開南京回青田縣時,為劉伯溫送行的寥寥可數(shù)的幾人中就有楊憲,楊憲對劉伯溫的離開深表遺憾。
劉伯溫被朱元璋請回,就是因為朱元璋遇到了李善長這個大難題,他希望劉伯溫能為他解開這個難題,但現(xiàn)在,他又給劉伯溫出了個難題,那就是,你劉伯溫和楊憲的關(guān)系非常好,為什么不推薦他當宰相?
劉伯溫輕易地解答了這個難題。
確實。
楊憲是個好人,但因為多年在特務部門工作,所以有了職業(yè)習慣。
他對任何人都懷疑,也就是說,特務的人生觀是‘人本惡’的,人生觀首先就是錯的,所以他不可能做到不摻雜個人的好惡和恩怨。
劉伯溫又說:“外面風傳我和楊憲的關(guān)系好,即使真有,那也是我們個人之間的感情?,F(xiàn)在您問我的問題,可是關(guān)系帝國命脈的事,我不能把私人感情摻雜到國家事務中來,這是很不負責的?!?p> 朱元璋對這樣的解答很滿意,于是就說出了他心目中的第二個人選:“汪廣洋如何?”
劉伯溫對他的評價更低:“把十個汪廣洋捆一塊兒都不如一個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