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
他何許人也?
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是一個天下聞名的大人物!
在江湖中,有四個算天算地算命算運準確到令人咂舌的奇人異士,江湖上稱他們?yōu)椤八乃恪?,分別是神算劉基、鬼算袁珙、天算諸葛英、玄算席應真。
神算劉基,算無遺策。
鬼算袁珙,算鬼算人。
天算諸葛英,算盡天機。
玄算席應真,算盡三界。
這四個人,通天地,驅(qū)神鬼,天文地理,風水堪輿,無所不識,碰上任何一個,只要他們答應幫忙,絕對可以改變你命運,哪怕你是原本乞丐命,也能帶來富貴運。
元末紅巾軍群雄爭霸的時候,天下有四大軍師,分別是朱元璋部的劉基、陳友諒部的何野云、張士誠部的施耐庵、方國珍部的張子善。
這四個人,個個都熟讀兵書,運籌帷幄,得任何一個,都是雄霸占地為王的存在。
劉基一個人,躋身于名揚天下的兩大榜單中,可見他的能力有多大!
傳說他精通五行八卦,文韜武略,奇門遁甲,無所不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
他當然了不起,以他滿腹經(jīng)綸的才學,出神入化的謀略,輔助一個出身貧寒的放牛娃出家人朱元璋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一名戰(zhàn)功赫赫的開國元勛,在朝廷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被冊封為護國軍師的人,是不是很了不起?
古往今來,凡開國元勛者無一不是懷有奇絕韜學兼濟天下的才能,正所謂風云際會龍虎相聚群英會合才可以開創(chuàng)一番新氣象新天地,他們擁立的新君成就霸業(yè)之時,也正是這些人手執(zhí)牛耳之時。
劉基便是這一種人。
當朱元璋宣布昭告天下成立大明王朝的那一天,而這一天朱元璋登基大統(tǒng)的黃道吉日也是他幾經(jīng)推敲才選定的黃道吉日,洪武元年正月初四,他就成為御封欽點無人可代替的護國軍師。
洪武三年,朱元璋昭告天下,封賞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爵,劉基私下懇請朱元璋不能將自己封賞過高,朱元璋贊賞他的居功不傲,權(quán)衡再三,同意他的請求。
他所受封的爵位雖然比不上那些拼殺一線馳騁疆場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將帥,只封了誠意伯的爵位,中丞大夫的官位,護國軍師,但是這無妨他的成就,公侯將相誰不對他敬讓三分,護國軍師這四個字,足可震懾天下。
有人說他功比張良,學比諸葛,才比鬼谷,是個百年不遇的絕世奇才。
每逢別人這樣稱贊他,他總是說他根本不能與這些名垂千古的古賢圣杰相比。
因為他是個謙虛的人,謙虛的人不會自傲的,更何況功過是非,是由后人來評說的,自己說了根本不算。
本來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身兼數(shù)職縱橫朝野的,就是因為他的謙虛,反而失去了這樣的機會,把機會拱手讓人。
前幾年兵馬大元帥魏國公徐達因不勝負荷處理太多的政務同時也不想因權(quán)力過大遭到皇帝的猜忌而辭去了右丞相一職,他完全有機會接任的,可由于他的謙虛,卻被身兼左丞相的六公之首的韓國公李善長捷足先登,舉薦鉆營有術(shù)機心甚深沒有什么大功勞的胡惟庸接替了右丞相一職。
別人不了解胡惟庸是個什么樣的人,精通命理和醫(yī)卜星相的他當然了解,所以在胡惟庸未上任當右丞相之前,趕緊進宮面圣,對朱元璋說了一句“胡惟庸是一頭難以馴服的小犢,將來會僨轅而破犁”,請朱元璋小心防范。
這一句話隱喻胡惟庸一旦得到權(quán)力,將難以駕馭,就差沒有說出造反二字。
可是朱元璋卻一笑置之,反說如果不讓胡惟庸做右丞相,那就由他劉基接替來做,你劉基既然不做,那就只能讓胡惟庸來做。
他只好作罷,因為他知道坐的位置越高,跌下來的時候就會越慘,他實在不想卷入權(quán)力斗爭之中,既然皇上不聽勸諫,他也不好明言,冒犯虎威,惹禍上身。
朱元璋不聽他的忠告,一來這是韓國公李善長的推薦,朱元璋不能不給這個臉,二來胡惟庸的確又有點小才能,所以依舊接納李善長的提議,提拔胡惟庸當上了右丞相。
這個天下畢竟是朱元璋的天下,用什么人做什么官,當皇帝的自有主張,用不著他劉基來操這一份心。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他和朱元璋的對話傳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自然對他恨之入骨。
果然不出他所料,胡惟庸一當上宰相不久后便原形畢露,仗著朱元璋的寵信,大樹底下好乘涼,在朝中結(jié)黨營私,排斥異己,瞞上欺下,獨操生殺黜陟大權(quán),獨斷專行朝中要事,根本不把那些封為公侯的開國元勛放在眼里,連對他有提攜舉薦之恩結(jié)成秦晉之好的韓國公李善長也不放在眼里。
偏偏朱元璋讓胡惟庸放任自流。
其實他也知道這是大明國運的一部分,屬于不可泄露的天機,但他還是想扭轉(zhuǎn)乾坤,避免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可惜,他失敗了,這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天定命數(shù)的國運,任誰都不能逆轉(zhuǎn)。
他明白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借助沒有什么大功勞的胡惟庸帶領一班才子新貴打壓那些位高權(quán)重的開國元勛,要這些開國元勛懂得收斂節(jié)制,不要太過居功自傲對皇權(quán)構(gòu)成威脅。
一個聰明的皇帝當然懂得弄權(quán)之道,當然懂得利用兩種不同勢力共存于朝中來互相制衡,而皇帝則置身于事外周旋于其中,以此達到控制群臣的目的。
朱元璋無疑就是這一種聰明的皇帝,因此便有了胡惟庸扶搖直上九萬里,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俗語說“宰相肚里能撐船”,但胡惟庸卻不是,小氣得連吝嗇鬼也比不上他,他是個很記仇的人,雞毛蒜皮的芝麻綠豆事都要計較。
滿朝開國元勛卻只能忍氣吞聲,有誰敢得罪他背后的靠山隨時可以要他們丟掉腦袋甚至是抄家滅族的皇帝。
他們的忍氣吞聲,更加滋長了胡惟庸的囂張氣焰。
在朝為官,是一門十分高深的學問,若想活得長久一些,保住用鮮血換取回來的榮華富貴,就得要看皇帝的臉色行事。
歷朝歷代做臣子的皆是如此,畢竟像始皇帝秦嬴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這般有博大胸襟善待開國功臣的皇帝不多。
他們絕非是貪生怕死之輩,可又有誰想枉死午門之外,甚至是抄家滅族的下場,明知道朱元璋放縱胡惟庸,就是為了壓制他們,也只能作罷,不敢參本彈劾胡惟庸,即使是軍功最高的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也不敢直攖其鋒,都裝糊涂,讓步于胡惟庸。
可胡惟庸實在是欺人太甚,對他們的忍讓并不領情,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稍有些小錯,就上奏彈劾,已把他們這些開國元勛逼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再這樣下去,他們這些戰(zhàn)功卓著的開國元勛在朝中還有位置可占嗎,非要鬧出大亂子不可,而更可惡的是胡惟庸竟然對太子府也敢打壓,雖然明面上不敢造次,但是卻在暗中處處打壓太子府的人。
劉基作為護國軍師,中丞大夫,再也不能不出聲,默許就是縱容,縱容就是犯罪,犯下知天數(shù)卻無動于衷的孽罪。
因此他決定今天準備進宮面圣,參胡惟庸一本,絕不再讓胡惟庸再如此大膽地胡作非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