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整理物品時看到了一個老信封,是《衡陽日報》編輯部寄給“耒陽市仁義鄉(xiāng)第十中學,夏年開轉(zhuǎn)蔣凡同志收”。信封里是空的,在信封左下角寫著:郵稿費單(20元)字樣。這是我的筆跡。信封背面寫著:《父親》于2007、12、22日見報。
我想起了:我寫的一篇散文《父親》曾發(fā)表在《衡陽日報》。信封里面的稿費單不見了,信封還留著。
那年我在廣東打工,開始在中山,年底又去了珠海。我一邊打工,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寫點東西。一是把打工的酸甜苦辣記錄下來,二是充實打工生活。因為多年對文學的愛好也會常常把寫好的稿子向一些報刊雜志投稿。那是沒有手機,更沒有電腦。投稿都是抄好稿子后用信封寄去。
因為打工人四處漂泊住無定所,所以我在投稿的時候怕收不到編輯部的回信,我的收信地址寫我妹妹的,那時她老公在鄉(xiāng)中學教書,我要妹夫轉(zhuǎn)就給我??上У氖沁@篇文章的樣刊沒收到。后來我去《衡陽日報》社取稿費的時候,我向報社索要樣報,已經(jīng)找不到了。離文章發(fā)表的時間太久了。
后來我又在《衡陽晚報》上發(fā)表了《那個年代的母親》一文。這篇文章的樣報我收到了。稿費也不用去報社取,是從郵局寄來的。
如今早已不用寫信,有手機、電腦做什么都方便。找個人,寫封信,手指一點就OK,寫文章投稿更是便捷。我們已有十多年沒用信封寄信了。我家里收藏的老信封有幾大捆,都是文友和報刊雜志編輯部寄的,如今都成了珍貴的文物。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