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這段歷史,總是感慨不已,貌似上天總在眷顧著晉文侯。
想當年,他出兵勤王室,與秦、衛(wèi)、鄭、申、繒等諸侯結盟,趕跑了萬惡的犬戎侵略者,挽救了大周王朝于危難之中。
再是擁立周平王,出兵保護周平王遷都洛邑,為晉國謀取了河內一大片國土封賞的巨大利益。
然后,晉文侯在大周王朝二王并立的情況下,采取靜觀其變而不冒動的方針,甚至因此而獲得了兩個天子對他的信任。
現(xiàn)在,他借著周攜王對他的信任,襲殺周攜王,正好又是周平王準備起兵與周攜王來個終極之戰(zhàn)時。
一步又一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一步都恰到好處,每一環(huán)都緊密相聯(lián),最終都是令晉國獲得巨大好處!
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晉國國君!
當晉文侯襲殺了周攜王的消息傳到大周王朝都城洛邑時,天子周平王呆了半晌。當他反應過來時,欣喜若狂,立即宣布重賞晉文侯!
史料記載了周平王此次重賞的細節(jié):
在朝堂上,當著滿朝文武,周平王從龍椅上下來,走到跪拜著的晉文侯面前,親手將他扶起,由衷道:
“叔父啊,想當年,英明偉大的文王和武王,他們慎重行德,德輝升天,名聲四播,從而上天降福。
各公卿大夫能夠傾力輔佐,悉心侍奉,謹遵君命,使江山社稷穩(wěn)固如山。
但是,到了予一人即位,因為年輕無知,故遭到上天責罰。
予一人沒有福利德澤施給百姓,外族不斷侵犯國家。在予一人的朝堂,如果沒有忠誠干練的大臣侍奉,那予一人便難以履行這天子之職了。
予一人總在呼吁上天和列祖列宗的保佑,總在呼吁上天和列祖列宗為予一人分憂,直到叔父您的出現(xiàn),才使予一人的呼吁得到了應驗。
從此,予一人可以安心了。因為王朝有叔父您這樣的人輔佐,予一人有您這樣的人教誨,予一人無憂矣。
叔父的功績無可限量焉!叔父您繼承了您的顯祖唐叔虞,努力制御了文武百官,用會合諸侯的方式延續(xù)了您的君王,追懷效法了文王和武王之德。
叔父之功莫大焉!尤其是在予一人極其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予以保衛(wèi),予一人內心多么感激,叔父之德令天下子民贊美啊。
遺憾的是,叔父是要回晉國去治理您的臣民,安定您的國家,不能長期陪伴在予一人身邊。
既然如此,那予一人就賜叔父您黑黍香酒一卣,紅黑弓各一張,紅黑箭各一百支,駿馬四匹。
請叔父帶著予一人的贈賜,回去后安撫遠方,親善近鄰,愛護百姓,勤于政事,安定國家,以彰顯您的德行。”
予一人,是周天子的自稱。
關于君主自稱,也是有講究的。予一人最尊貴,天子專用;接下來是不谷,是天子自貶時會用到;楚王自稱不谷。
大國諸侯自稱寡人,小國諸侯自稱孤。大國諸侯如果被其他大國諸侯打敗交涉,或者犯了過錯面對其他大國諸侯時,則降格自稱為孤。
所有諸侯在天子面前稱臣,所有諸侯國內的臣子在自家諸侯君主面前稱臣,在別人家的諸侯國國君面前稱外臣,代表本國國君與其他諸侯國外交時,稱寡君。
士大夫之間,一般自稱字。
那普通老百姓呢?
老百姓沒有字,那便稱小民、賤民等,“我”一般很少用到的。但是,為了表述方便,本書還是狠心在許多地方用了“我“”你”等當時很少用的稱謂,敬請讀者諒解。
滿朝文武誰不羨慕?
有人要說了,堂堂天子,賞賜個地盤之類的那才夠意思,搞一點酒,一點弓箭馬匹,那也太小氣了吧。
好吧,我們就說說周平王的這些賞賜。
首先,周平王對晉文侯的這些賞賜,是基于晉文侯“定天子”的功績。
什么意思?
原來大周王朝有兩個天子,搞得天下都亂了套。
兩個天子又不是同一條心,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一國哪能有兩君?大家到底要聽哪一個天子的?
晉文侯直接來一個斬首行動,省得大家糾結:現(xiàn)在,大周王朝就一個天子了,大家也就只能聽命于這個天子了。
這便是史料記載的“晉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晉文侯居然定了天子,那天子當然得有賞賜了,這也就是史料記載的“故平王錫命焉”。
周平王的賞賜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君命,即前面講過的那一段溢美之詞,史稱《文侯之命》。
從周平王的話里,可以看出周平王對晉文侯是充滿了感激,充滿了贊美,也充滿了期望。
另一部分便是贈送實物,這個實物分兩類。
一類是酒及酒器,史稱“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
秬鬯和圭瓚是兩種東西。
其中“秬鬯”指以黑黍和郁金釀造的酒﹐大致是用黑黍米加郁金草榨出的汁一起煮,再發(fā)酵釀成的酒。
此酒氣味芬芳,入口及胃極其舒暢,用于祭祀降神及賞賜有功的諸侯。
這個酒是所有酒類中的珍品,相當于現(xiàn)在的茅臺,被視為當時的國酒。
據(jù)說,秬鬯的原料、工藝和用途都是很特殊的,甚至后世有人研究認為這個酒叫“中華神酒”。
這個酒主要是用來重大慶典比如祭祀、慶功時才用,而且也只有天子才有資格使用,專用于慶典祭祀封賞宴飲等場合。
圭瓚則是一種盛酒的容器,是配套秬鬯而用的。
圭瓚以玉制成,形狀如勺,也是必須要專用于祭祀時取酒用的。
為什么要賜酒及酒器?
因為任何一個國君,其最重要的職責之一便是敬奉神靈!
什么都是要排在敬奉神靈以后的,這是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也是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必然選擇。
敬奉神靈,一是敬天神,二是敬地鬼,三是敬祖先。
敬奉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便是祭祀,祭祀天神稱祀,祭祀地鬼稱祭,祭祀祖先稱享,規(guī)矩非常多。
周平王賜晉文侯祭祀用品,就是勉勵晉文侯不要忘記了時時敬奉神靈,除了天地以外,還莫忘了祖先。
晉國的祖先在哪里?
當然在周王室,姬姓,都是周武王之后。
另一類是弓箭馬匹,即“彤盧弓矢及馬匹”。
在春秋時期,當然也包括此前,弓矢馬匹意味著軍品,彤指紅色,盧指黑色。
只有天子才可以賞賜給諸侯彤盧弓矢!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同樣關系著國君的職責。
國君的職責最重要的除了敬奉神靈外,再就是維持法度。
維持法度最主要一個職責就是“征伐以討不遵”,既然要征伐,當然得用兵。
而用兵必然要用到軍器,弓箭馬匹正是代表了軍器。
周平王賞賜給晉文侯弓箭馬匹,既勉勵他不要忘了作為國君的職責,要維持法度,尤其是要尊敬王室這個最重要的法度,更是給予了晉文侯一個“征伐以討不遵”的權力!
這個是最符合晉國最大利益的!
因為晉國本就是在一個叛亂之國唐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晉國的北境全是戎狄武裝,南向是楚國這樣的大國,東則是中原,西則是秦國。
晉國想要擴張,他的自留地應是北邊的戎狄,只要實力足夠強大,可以慢慢蠶食。
秦、楚這樣的大國,暫時是動不了的。最重要的則是東向中原,中原地帶往往是已經比較成熟的中原諸侯,晉國必須要有王命才可能討伐這些諸侯。
現(xiàn)在周平王給了晉國這個王命,也就相當于給了晉國一把尚方寶劍,只要晉國找到理由,便可以舉著這把尚方寶劍予以征伐,從而滅了想滅的諸侯,達到擴張晉國地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