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晉國風(fēng)云

第157章 魏氏家族那點事

春秋晉國風(fēng)云 千里草人 2131 2024-11-14 05:53:00

  強大的晉國,到后來戰(zhàn)國時期被韓、趙、魏三大家族給瓜分了,在晉國基礎(chǔ)上成就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

  晉國是一個卿大夫家族勢力極其強大的國家,任何一個大家族能夠做到經(jīng)歷數(shù)代甚至十數(shù)代而長盛不衰,與一代代家族掌舵者有著密切關(guān)系。

  尤其是笑到最后的韓、趙、魏三大家族。

  趙氏家族我們一直在講,韓氏家族的歷史前面也已講了,這里我們主要講的是魏氏家族那點事。

  晉國魏氏家族,源于天子之姓,姬姓。周武王滅商朝后,把十五弟畢高封于畢地,約在今陜西咸陽一帶,建立了畢國。

  畢高后人有以畢為氏的,遂成為中華姓氏文化中畢姓淵源之一。

  畢高在周王朝是一位大名人,周王朝建立起,他受王命,負責(zé)處理被商紂王關(guān)押的犯人。

  據(jù)說,畢高采取了寬大為懷的政策,平反了大量冤案,對那些商王朝時因直諫受迫害的商臣予以重用,從而受到人們愛戴。

  周成王臨終時,按周成王遺命,畢高與周公、召公輔佐周康王。

  在畢高等人的輔佐下,大周王朝安定繁華,史稱“成康之治”。

  畢國最初是拱衛(wèi)大周王朝都都鎬京的重要藩國。到了西周末,隨著犬戎不斷入侵西周,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的后裔散居各地,其中一支便流落到了晉國。

  畢高后裔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便在晉國出仕。

  公元前661年,畢萬作為晉獻公的車右將軍,在晉國伐滅耿、霍、魏三國戰(zhàn)役中獲得戰(zhàn)功,被晉獻公封為大夫,獲封地魏邑。

  從此其后世子孫便以魏為氏,這便是魏姓淵源之一。

  畢萬之孫魏犨是晉文公重耳年輕時五位最好的朋友之一,與趙衰、狐偃、胥臣、先軫等一起被評價為晉國五杰。

  在重耳流亡列國時,整整十九年,魏犨一直追隨左右,可謂功莫大焉。

  晉文公即位后,趙衰、先軫、賈佗、胥臣、狐偃、狐毛等人紛紛得到重用,而魏犨卻僅僅獲得了一個晉文公車右的職位,所以心中相當不平。

  同樣與他感到憤憤不平的還有一起陪重耳流亡的顛頡,于是在晉國討伐曹國之戰(zhàn)中,兩人不遵號令,故意殺了晉文公特意交待要保護的曹國大夫僖負嘉。

  這件事的后果是很嚴重的,晉文公勃然大怒,顛頡而被處死,魏犨被撤職。

  從此,魏犨就淡出晉國政壇,最后郁郁寡歡而逝。

  魏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冷落,他們現(xiàn)在除了一塊封地魏邑和一個大夫的世襲級別外,已經(jīng)在晉國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魏氏家族,基本被人們所淡忘了。但有一個人一直沒有淡忘魏氏,他就是趙衰。

  趙衰總是給人以冬日之日的溫暖,他關(guān)心韓氏家族,甚至收養(yǎng)了韓厥,當然也一直關(guān)心著魏氏家族。

  魏犨與趙衰也是少年時結(jié)交的朋友,現(xiàn)在趙衰之子趙盾成了晉國執(zhí)政上卿、中軍將,當然也是要繼續(xù)關(guān)心魏氏家族的。

  魏犨共有四個兒子,嫡子魏悼子以及魏顆、魏锜、畢陽。

  魏悼子是魏氏家族發(fā)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史料居然沒有記下他的名字,而只是記下了他的謚號悼子。

  那他究竟叫什么名字呢?

  據(jù)筆者考證,應(yīng)該叫魏壽余!

  雖然有的史料把魏壽余稱為魏犨的兄弟,但魏邑的實際擁有者是魏壽余,而能夠繼承封邑的,必須是由家族宗主指定的嫡子。

  嚴格來講,繼承家業(yè)的,應(yīng)該是嫡長子,這是周禮的規(guī)定。但很顯然,在列國諸侯的卿大夫家族里,立賢已經(jīng)成了一個趨勢。

  因為唯有賢能的兒子,才可以保住家業(yè),特別是在晉國這樣權(quán)力斗爭尤其激烈的諸侯國內(nèi)。

  魏悼子作為魏犨的嫡子當然是要繼承魏邑的,而魏壽余正是魏邑大夫,即魏邑的實際擁有者,那魏悼子與魏壽余應(yīng)該是同一人。

  如果,秦國與晉國的關(guān)系一直是和睦相處的,那魏氏家族就沒有什么好擔(dān)心的。

  但現(xiàn)在形勢變化發(fā)展太快了,由于秦、晉兩國交惡,魏氏家族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因為魏邑的地理位置非常麻煩,魏邑就在河?xùn)|,與河西的秦國隔一條黃河相望。

  現(xiàn)在晉國主要敵人之一就是秦國,秦國三天兩頭要侵犯晉國,魏邑當然是首當其沖的。

  魏壽余很焦慮,他很羨慕那些遠離秦國邊境的大夫,羨慕著他們有一塊安全的封地。

  由于魏氏家族的沒落,自己作為家族宗主,要保住家業(yè),最好的辦法便是將魏氏家族從魏邑遷到其他地方。

  也就是說,魏壽余一心想著換塊地,一塊安全的可以延續(xù)家族的好地。

  魏壽余找趙盾商議此事,趙盾就把這事記下了。趙盾一直想著,有朝一日,一定要幫魏壽余解決此難題了。

  現(xiàn)在,趙盾手頭已經(jīng)有了一塊好地,那就是原本屬于先氏家族的霍邑。

  霍邑是原霍國都城,在今霍州市境內(nèi)。先氏家族經(jīng)歷了先軫、先且居兩代之后,到后來先蔑出逃秦國、先克被殺等一系列事件后,現(xiàn)在可以說是整個先氏家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雖然先克還有一個兒子先穀在,但先穀繼承的是先氏主要封邑原邑。

  霍邑如今歸入晉國公室,主要原因是霍邑可能是先都的封邑。

  先都居然參與刺殺了先克,被依法處死,其封邑當然得沒收。

  趙盾手頭有了霍邑,那就把這塊地給魏氏家族吧。

  但這必須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魏氏家族必須得為晉國立下功勞,自己才可以名正言順地讓魏氏家族把封邑從魏邑換到霍邑去!

  現(xiàn)在機會來了,大家都在想著怎么把士會召回國。

  趙盾很快便有了主意,因為手頭有幾個問題,正好可以一并解決:

  一是要讓士會回晉國,那就得給士會足夠的好處,這個好處正是一塊封地。

  二是要讓魏氏家族換塊封地。

  三是要讓魏氏家族立一個功勞。

  于是,趙盾想出了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為了讓士會回晉國,那給士會一塊土,具體正是把魏氏家族的魏邑。

  為了讓魏氏家族讓出魏邑來,那就應(yīng)該給魏氏家族另外一塊地,具體正是翟邑。

  為了讓魏氏家族換地,那得讓魏壽余立一個功勞。具體正是這個功勞要圍繞著召回士會這件眼下最重要的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