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明:我的四爺是皇帝

第六十九章:蘇文塘是什么牛馬?

大明:我的四爺是皇帝 大明長街 2278 2022-11-09 23:51:05

  應天府內,蘇文塘親近的人都在為他擔憂著。

  但比他們更擔憂的卻是內閣首輔楊士奇。

  他恍惚間想起了自己更換的這次童試考題。

  “論格物致知……”

  “什么?閣老你剛才說什么?”

  內閣中七位內閣大學士正在開會商議下一個季度江南的稅收問題。

  而聽到楊士奇的喃喃自語,眾人頓時好奇起來。

  “哦,沒什么,小事而已?!睏钍科婕傺b淡定,面色平靜。

  和楊士奇一同稱為三楊的另外兩楊聽到楊士奇的話,立刻便面色怪異起來了。

  他們和楊士奇是老同事了,甚至較為年輕一點的楊榮還算是楊士奇的半個弟子,亦師亦友。

  “閣老若是疲累,這會就稍后再議吧,江南賦稅之事到也不急于一時?!?p>  三楊中較為老成的楊溥看出了楊士奇眉宇之間的擔憂和煩惱,提議將會議延后。

  楊士奇立刻搖頭:“江南的賦稅問題更重要,不能因我耽誤,繼續(xù)吧?!?p>  內閣眾人聽了這話,便也就繼續(xù)把會議給進行了下去。

  楊士奇也確實打起了精神,沒再顯出擔憂,但會議一結束,楊士奇便看向了貢院方向。

  內心又是憂慮了起來。

  “這題目,蘇文塘能過吧?”

  ……

  此刻,應天府貢院中。

  “論格物自知?”

  無數(shù)考生看著面前的考題陷入了沉思。

  這題……很偏??!

  偏的相當?shù)倪h!

  參加童考的大部分都是初讀四書五經(jīng)的儒生,當然也有通讀了十年二十年的,可關于這格物致知還真是沒多少人研究過。

  為什么?

  因為這屬于程朱理學的研究范疇,換而言之屬于是程朱學問的重點了。

  就好像大家學的是高中的方程式,結果要做的題目卻是大學里的微積分。

  這做個屁??!

  這難到天上去了!

  無數(shù)考生大眼瞪小眼,十分茫然。

  而蘇文塘同樣屬于這些瞪著大眼的考生之一,但隨后他的眼神反而怪異了起來。

  格物致知,這四個字他前世經(jīng)常聽人說,前世誰不念叨兩句國學??!

  什么格物致知,什么知行合一,張口就來。

  但是你要說到底什么是格物致知,他出自哪里,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問十個有十一個不知道。

  總之這題真的很難,不止現(xiàn)代人不知曉如何破題,貢院內的學子如今也抓破了腦袋。

  不過對此程朱一脈卻是微微笑出了聲。

  就例如茅廁旁的馬良才便是看著試卷輕輕微笑,然后止不住的得意大笑。

  “哈哈哈,天助我也!”

  這題目不是手拿把掐!

  格物致知!他倒著都能明白怎么回事!

  學程朱理學的人誰不學這個啊。

  不要太簡單好不好?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西漢戴圣的《禮記·大學》

  本意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這也確實是程朱一脈最重要的觀點之一。

  朱熹認為通過研究萬事萬物,便能獲得知識,那怎么樣才叫做研究萬事萬物呢?

  用看,用觸摸,但最重要的是從書本上通讀!

  只要多看書,便是在格物致知,便能通曉領悟世間大道!成為上古圣賢一樣的人物。

  程朱一脈的學子確實是這樣踐行的,而且在當代他們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例子。

  如大儒宋濂,如方孝……,如楊士奇!

  一個是帝師!一個是……不提也罷,一個是如今的內閣首輔!

  只這三個人,就讓程朱一脈充滿自信。

  天下讀書人,除我程朱一脈,有誰可戰(zhàn)?

  到是有一些心學的學子想要反駁程朱一脈的格物致知,因為心學奠基人陸九淵,便曾經(jīng)反駁過格物致知這一道理。

  只不過論據(jù)不清,反響不大,沒有很好的說明多讀書未必就能“致知”。

  以至于,如今心學一脈人數(shù)稀少,十分可憐。

  這情況一直到王陽明將心學推向巔峰,明朝的心學一脈才開始由衰轉盛。

  但如今,王陽明可還沒出生呢。

  貢院內,一個個程朱學子開始奮筆疾書,神采飛揚,他們已經(jīng)確信,這次童試的前二十名都是由他們程朱一派的人包了!

  根本沒壓力??!

  難道還能有人出來推翻這考題?

  如果這考題不被推翻或者辯駁成功,他們便是此次童考的贏家了。

  馬良才沉穩(wěn)的呼出一口大氣,眉宇之間閃爍著十二分的自信。

  “此次!我馬良才定能名動應天府!”

  拼爹算什么???拼自己才是王道!

  從今以后,不再是提到他馬良才,別人立刻想到他禮部右侍郎的爹。

  而是提到他爹,眾人立刻想到他爹有他這么牛逼一兒子!

  馬良才龍飛鳳舞,筆走龍蛇,剎那之間有如神助!

  “呵,蘇文塘?今日過后又是什么牛馬?”

  這些天內,應天府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鬼消息,說那什么茶樓老板是未來新圣?

  扯淡!

  未來新圣注定是他馬良才才對!

  而蘇文塘的小隔間內,蘇文塘眼睛瞪大,到不是因為論格物致知這考題太難了些。

  只是單純因為這題撞到了陽明先生的槍口上了而已。

  后世人知曉格物致知這四個字,至少有一大半是從陽明先生格竹的故事中來的。

  傳聞,王守仁在家為母守喪的時候,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話:“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p>  他頓時眼前一亮,研究圣人的方式,這個方法似乎就是格物,如今看到朱熹說“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來這個“理”果然是“格”出來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王陽明便很干脆的開始了嘗試,試試看能不能“格”道理來。

  于是便有了后世異常出名的“格竹”之事。

  王陽明拉著自己的同學一同格竹。

  兩個盯著竹子從早看到晚,王陽明的同學只撐了三天便撐不住了,而王陽明一直堅持了七天七夜。

  結果最終沒得出什么道路,反而是大病了一場。

  至此王陽明猛的明白過來,格物未必致知!

  只是光盯著一樣東西去看,去感悟,最終得到的只是一場空,就如一直讀書,只盯著書中的事物去看,什么也得不到。

  唯有去做,去實踐,去行動,去反思,才能真正得到知識。

  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屬于哪類植物,生長環(huán)境,綱目品種,以及有什么生長規(guī)律,這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如果只是去看他,一輩子也不會明白這些。

  但當那你在實踐行動中,知曉了事物的本質,再去探究哲學層面的“理”,才能最終達到目的。

  這便是知行合一的由來,是陽明先生再格竹之后得到的感悟。

  而這一道路,則是顛覆并改進了格物致知這一觀點,甚至是使其得到了真正的升華。

  因此這一題,對得到了《傳習錄》精華的蘇文塘而言,是真正的撞在了槍口上。

  不寫出點震撼世人的東西出來,都對不起出題之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