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四級,可能對于一線城市那些從小就接觸英語的學生來講,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對于初中才開始學ABC的鄉(xiāng)鎮(zhèn)準大學生,確是不小的挑戰(zhàn)!
Alexandria!
(壓力山大!)
初中自認為英語基礎還不錯,到了大學才曉得,以前積累的那點詞匯量和知識儲備,要應付英語四六級考試,還是遠遠不夠!
大一學校也安排了專門的英語課,不過感覺跟中學的差不多,都是一些語法,短文閱讀,作文之類,只是增加了一些和專業(yè)有關的商務英語和詞匯進去。
每周有一兩個晚上,在大階梯教室,還有專門針對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專題課,自愿參加,不強制要求。不過每次去的人都很多,能跑去領了資料,回來自己做題。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幾個剛畢業(yè)沒多久的英語系的實習老師,每周末都自發(fā)輪流抽空到英語系的一個空置的房間坐陣,從7點多到晚上十點,有問題的學生,都可以去那里向他們請教。
記得有一晚,下大雨了,但還是有好幾個學生去了那個自習室。有兩個實習女老師,看到上面房間亮著燈,就打著傘趕了過來。由于雨實在是太大了,趕到教室的時候,她倆身上的衣服,都打濕完了!有學生說,以為這么大雨,老師不會來了,都想回宿舍呢!其中一個實習老師說,“看到你們這么勤奮,別說下雨了,天上就是下刀子,老師也要來!”
當時聽了特別的感動!
沒有多余的錢去買資料書備考,跑圖書館,對于蘇梅梅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只是每次可借閱的圖書數目有限,還有固定的歸還時間,很多時候,只能囫(hú)圇吞棗式的閱讀。
在借閱過程中,遇到一些精彩的文章和句子,或者是知識,剛開始,是去校內打印店打印出來,然后分類裝訂成冊。后來慢慢的,書借閱得多了,需要打印的東西也漸漸的多了,如果全部去打印店打印,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后來只好買筆記本,自己一字一句謄抄下來,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耗時費力,但卻解決了閱讀積累費用過多的問題,而且,在謄抄過程中,看過的東西,也記得更牢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圖書館的座位,總是早早就爆滿,借了書,還要花時間滿校園里兜兜轉轉找合適自習的地方。
單身的,去圖書館去得很早,走的很晚。談戀愛的,為方便自習時也可以“你儂我儂”,用“物件”代替“實體人”互相占位置的行為,已見慣不怪!不管圖書館,教室,還是自習室或大階梯教室,亦或是大禮堂報告廳,比比皆是黑壓壓的人頭或代替人放桌子,凳子上的各種物件!有時搶個位置,真的比去搶個男朋友,還要難!當然,也可以選擇去綠化帶,湖邊,回廊,或者小樹林,但是去這些地方,不是被蚊蟲叮咬,就是做打擾別人花前月下的電燈泡!滋味也不好受!
大一大二這兩年的課余時間,基本都花在了英語上面,專業(yè)課和選修課,大概靠上課筆記,老師劃的知識重點,還有考前突擊了。其實,一些不是很深奧,絕大多數可以靠自學就能通過考試的科目,專門安排老師上課,有點浪費時間了!可以由老師給出考試提綱或是列出考點,有能力的學生可以自學,感覺靠自學通不過考試的學生,再組織到一起上課嘛!大學的課程,不是應該按學習能力分配的嗎?因為有一些課程,基本屬于考完了就丟一邊,以后似乎也用不著……
據說,很多一流的大學就是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啊。只可惜,那些大學,自己沒考上,所以,沒有辦法去切身體驗考證!當時有個想法,開始慢慢的在蘇梅梅心里萌芽---通過考研,去更好的大學!但是,聽說考研必須要過英語六級,所以,她一直很用心的學習英語。
離女生宿舍不遠處,有個閑置的地下停車場,雖然還保留著停車場的樣子,但似乎也沒什么人把車子停在下面,后來,學校還貼心的把食堂一些閑置的桌椅擺在了那里,于是慢慢的,演變成為一個長得像停車場的自習圣地了!
不過,夏天的時候還好,冬天就比較難熬了,冷風在里面四處游蕩,不穿厚棉衣或羽絨服,坐下來幾分鐘,就手腳冰涼!很多人還戴了帽子圍巾才去的。
可是,蘇梅梅既沒有厚棉衣,也沒有羽絨服,更別說帽了圍巾了!那時還沒有京東,淘寶這些網購APP,買衣服要到市中心去。從學校到市中心,要坐一個小時左右的公車。加上平時省下來的生活費和獎學金,基本都用來買資料書和文具了,沒有多余的錢,去買厚棉衣或是羽絨服。大一的外套,還穿著初中高中的。因為家鄉(xiāng)在東南部,所以之前買的外套,都不是很厚。還好,這座城市,冬天冷的時間比較的少!
由于四級考了兩次才通過,蘇梅梅本來抱著試試水的心態(tài),進的六級考場,卻萬萬沒想到,六級居然一次就順利pass了!看到分數的時候,懵了好幾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