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俄洛堆村”看康巴漢子
原來打算徒步去,可是上網(wǎng)一查,路途有點遠,有五六十公里,只好開車過去,好在全程都是柏油路,到了村子,路上行走的男人,個個英武剽悍、虬須髯髯、雄姿英發(fā)、野性英氣,身高1.85米以上的隨處可見,滿滿的男人味兒,荷爾蒙指數(shù)很高。這個村子也很會做生意,以此開辟了旅游項目,比如到康巴漢子家做客,喝酥油茶、捏糌粑、吃坨坨牛肉和青稞餅,學(xué)習(xí)跳鍋莊,還有與康巴漢子合照比“最萌身高差”。老金在這里拍了不少照,因為是旅游村,以康巴漢子的形象來招徠游客,因此拍照是被允許的。這些康巴漢子也打扮的很有民族特色,穿藏袍,扎辮子,頭頂黑色禮帽,戴墨鏡,留胡須,個個都有造型。
到村子里走動參觀,幾個小孩不停的沖著我喊“扎西德勒”,有三個小孩熱情的跟隨著我們,有個小男孩跑過來,靦腆的站在路邊跟我打招呼,想帶我們逛逛,收點小費,這里的小孩也受到了市場經(jīng)濟的啟蒙教育。
參觀完村子,從村里出發(fā),可以去探尋寶藏花海,開車約10來分鐘,我們決定徒步。出了村子沒多遠,遇到幾只狗,追著我們狂吠。這一路我注意到,過了康定,路上的狗多了,而且大部分不拴狗鏈,這些狗體型較大,張著血盆大口,做勢要撲,叫聲洪亮,確實嚇人,背上發(fā)涼。好在我們每人手里都拿著登山杖,狗也不敢撲到跟前,只是張牙舞爪的亂叫,我們?nèi)齻€人成扇形護衛(wèi),慢慢的后退,感覺離開狗三十多米的危險區(qū)后,才轉(zhuǎn)過身來正常走路。
見有條小路,也就慢慢爬了上去,遠處的云,延綿的山巒,農(nóng)家的裊裊炊煙,牧民們騎摩托車牧羊,一一到位,進入眼簾,像一部大片的開場,徐徐地鋪展開。
途中可見康巴漢子開著拖拉機或騎著摩托車載著驢友和裝備上山,看見拖拉機顛簸著上山,行到高處沒有捆綁好的包會抖落下來。
看見摩托車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忽高忽低的馳行,車上的年輕妹子嚇得尖叫,看得我膽戰(zhàn)心驚的。
這是女人的尖叫可能是想吸引康巴漢子的眼光。
徒步路蜿蜒崎嶇,凹凸不平。不時有這個村莊的人開著拖拉機或者騎著馬追過來,想拉我們或者騎馬上去。我們不想坐也不想騎,他們說價格可以商量。
我們倒不是怕花錢,而是計劃和路書要徒步。
村里人很失望,看著我們的目光都不太友好了。
徒步一個多小時后來到景區(qū)停車場,然后沿著棧道步行約30分鐘到頂,上去之后,觀看地形,這個頂是丘陵在草地的背景下起伏又起伏而已,并不是山,站在高處,環(huán)顧四周,草原上的景物總是寬闊,秋草—望無陳,一種不知名的黃花比草長得還高,爬滿了草地,在秋風(fēng)中搖動,慣不得叫寶藏花海。更神奇的是,不遠處有個月亮小湖和太陽湖,月亮湖因形似月牙狀而得名,太陽湖是一個小圓海子,二者對稱,也是大自然的造化。溝底下有一片樹林子綠油油的,形似中國地圖,被許多人拍照在網(wǎng)上發(fā)布。
正走著,見一只鳥兒盤旋、低飛,接著沖入云端。
行到前面有個女孩在唱歌,歌聲如童音,被歌聲吸引,我們走了過去,女孩看見我們,她猶豫一下,扭捏一下,突然扭頭走了。
看著女孩獨有的背影,一望無際的草原,她去的方向零零星星地散落著幾個帳篷,帳篷從外面看起來非常簡陋,這里就是藏民臨時的家。
這里與世隔絕,沒有網(wǎng),沒有自來水,沒有手機訊號,很少有外人來打擾。有的就是這與雪山相接的草原。他們的家,真的像天堂一樣美。
我們在這個草原上上下下走了6個小時,中午在山頂上喝茶,吃餅子。出了草原,上了房車,我的小腿也有酸痛感,老金說他腳趾頭起了兩個泡。
下午驅(qū)車來到雅礱江第一個渡口,清朝時有軍隊在這里設(shè)防,縣城所處位置在海拔2500米河口位置,曾以河口捻曲卡命名,之后才改成雅江的,縱觀國內(nèi)數(shù)量較多的城市里面,能夠在懸崖邊上建起的城市著實少見,正是當(dāng)?shù)氐奶厥庑裕攀沟煤芏嘤慰湍矫巴@里游玩。這里是茶馬古道要沖,所以就有第一渡的美譽,在這里參觀,這座建在懸崖上的城市,會感覺眼前的一切很獨特,對于一些膽小的游客來說,站在懸崖上面,還會感覺有些害怕,不過能夠?qū)ふ姨魬?zhàn)自我的機會,也是很不錯的,必定在國內(nèi)是找不出第二座雅江縣的。
沿著茶馬古道徒步一段,有白色和黑色石塊堆積的“多納拉村”,意為敬奉山神的黑色石堆。據(jù)說,古代往來于茶馬古道上的腳夫行人,經(jīng)過山尖或山口,為了祈求平安和順利,要敬奉山神,在這些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沒有經(jīng)幡和五色風(fēng)馬紙,就撿一塊石頭替代堆上去,千百年來,經(jīng)過了數(shù)不清的商隊,過往了數(shù)不清的腳夫,也堆起了數(shù)不清的石頭,這些茶馬古道的遺跡,向我們訴說歲月的蒼涼,往事越千年,今天,茶馬古道是天塹變通途。
回到村里,在農(nóng)家樂吃野生菌火鍋,里邊有肉和時蔬,可以看到,里面的肉制品,都是事先煮熟的,因為高原地區(qū)氣壓低,火鍋是不可能把肉完全煮熟的。這個火鍋的特色是高原上的野生菌,沒有污染,是綠色食物,含有脂肪、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多種礦物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味道鮮美,尤其是那個湯喝起來過癮。
我看火鍋的火有點小了,招呼主人給加點柴火,他拿了一塊牛糞放了進去。這是我第一次見把牛糞當(dāng)燃料用,我擔(dān)心有臭味,鼻子自覺和不自覺的使勁嗅了嗅,一點異味都沒有。
女主人看我使勁聞的樣子,覺得可笑。她對我說:牛糞在藏語里叫“久瓦”,意為燃料,沒有糞、尿的含義,當(dāng)然也就沒有臭味。
我尷尬的說:我還是第一次牛糞當(dāng)柴燒,這火還挺耐燒的。用這句話掩飾我的窘迫表情。
女主人婉兒一笑,解釋說:在XZ,牛糞是個寶,用牛糞做飯取暖的,而且,做出來的飯很好吃,燒出來的酥油茶特別香。
這不是嗎?這兩天我們在這里吃的飯,喝的茶都是用牛糞燒出來的。
我在網(wǎng)上查了查,在XZ,除了藏南的林區(qū)以外,其它地方都是高海拔地區(qū),燃料多以草皮和牛糞,所以牛糞成為XZ大部分地區(qū)的主要燃料。
老范又說了一個可笑的問題,你們牧民倒是方便,趕著牛放著牧,走到哪里都不愁沒柴燒。我們這一路上,在草原看到牧民用三個石頭支起爐灶,把茶壺或鍋平放在石頭上,石頭中間燃著牛糞,真是很方便??!
女主人又解釋道:其實,我們不是直接燒牛糞的,而是將牛糞檢來加工,拌些麥桿草屑調(diào)勻后,拍在墻面上曬干。
幾天后,再把干透的牛糞取下來,整整齊齊地碼在房檐下。這樣的牛糞不易碎且耐燒
她又用手指著墻下的一堆牛糞垛,那就是加工和曬干的牛糞餅。
你們看到的在草原上燒茶煮飯,是牧民在外游牧?xí)r,都帶著干牛糞和風(fēng)囊,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謂的三石一頂鍋。草原上風(fēng)很大,沒有相當(dāng)?shù)慕?jīng)驗和技術(shù),生牛糞火還是很不容易的。
該休息了。我怕高反晚上睡不好,順便從車上拿了一罐便攜式氧氣,隨時卡在口鼻處可應(yīng)急用。晚飯時吃了幾次紅景天藥片,高原安和西洋參等,晚睡前又吃了諾迪康膠囊等助睡眠藥,一夜睡的還算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