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魯國風云

第92章 魯莊公屢違周禮

春秋魯國風云 千里草人 2508 2022-11-23 05:02:00

  魯莊公把對齊桓公的服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剛剛按照齊桓公的意思,接納了陳國公子顓孫,現(xiàn)在又聽命于齊桓公,親自率軍參加了齊國牽頭的聯(lián)軍,討伐徐國。

  公元前668年,齊桓公召集了宋國和魯國,三國組成聯(lián)軍,對東夷代表的徐國予以討伐。

  徐國是一個古老而偉大的諸侯,贏姓諸侯,在夏王朝受封建國,國都位于今天山東中南部的郯城一帶。

  在夏王朝時期,徐國歷代國君大多賢明有為,國家發(fā)展迅猛,這就遭到了夏王朝的猜忌。

  于是,夏王朝開始征伐徐國,意圖通過征伐徐國,來削弱徐國實力。

  但徐國實力削弱了么?

  沒有。

  徐國不但實力沒消弱,反而在不斷的反抗中繼續(xù)茁壯成長,成為當時東夷一帶最強大的國家。

  到后來,徐國甚至公然不再服從夏王朝統(tǒng)治,干脆自稱為王,在整個東夷地區(qū),儼然就是一地區(qū)性霸主的存在。

  到了商王朝時,商王朝對徐國雖然不敢大意,但不敢隨意對徐國動刀兵。這讓徐國有了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國家進一步強盛。

  到了西周時期,徐國國力達到頂峰,這讓大周王朝非常不安。

  于是,自周成王開始,大周王朝開始不斷征伐徐國。

  但徐國越打越強,根本不怕你大周王朝。

  大周王朝討伐徐國,屢戰(zhàn)屢敗,國力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到了周穆王時,這位熱愛旅游的大周天子見討伐徐國實在得不償失,干脆承認了徐國的諸侯地位,而且還封徐國為東夷各部落盟主。

  只是,大周王朝一方面承認徐國,另一方面卻暗中指使齊國、楚國等大國討伐徐國。

  尤其是楚國,本就是一個戰(zhàn)爭狂,于是奉周天子之命不斷侵犯徐國。

  徐國國君徐偃王卻是一個實在不想打仗的主。史料記載,徐偃王生性仁義,不忍心讓徐、楚兩國百姓遭受戰(zhàn)火之災,故采取了忍讓政策。

  但楚國卻步步緊逼,直到公元前963年,徐國無奈將國家遷至定到彭城一帶,即今邳州西北。

  據(jù)說,徐偃王的仁義令百姓感動,所以隨遷的百姓有數(shù)萬之多。

  但萬惡的楚國侵略者還是繼續(xù)逼迫,據(jù)說徐偃王曾經(jīng)率領(lǐng)部分徐國人經(jīng)海路南逃,最南到達今天的浙江寧波一帶,最終投海而死。

  周天子這才看清了原來徐國并非是一個好戰(zhàn)的國家,真正好戰(zhàn)的國家是楚國,這才后悔唆使楚國滅了徐國。

  于是,大周王朝對楚國開始忌憚起來,后來不但拒絕了楚國要求提高爵位的請求,還封了徐偃王之子于彭城,重建了徐國。

  到了春秋時期,齊國打出尊王攘夷口號,稱霸中原。而徐國已經(jīng)遭受了嚴重打擊,國力大大消弱。

  由于徐國不屬于中原諸侯,作為東夷贏姓諸侯,自然屬于齊桓公需要攘的這個“夷”之列。

  這次,雄才大略的齊桓公為了全面打擊北方戎狄,采取了南拉陳國以拒楚國,東伐徐國以壓東夷的戰(zhàn)略。

  現(xiàn)在,陳國基本搞定,那就要向東夷代表徐國開刀了。

  可憐的徐國哪里抵擋得住齊、魯、宋三大中原強國的聯(lián)合進攻?

  聯(lián)軍一到,徐國宣布投降。

  除了按齊桓公要求簽訂盟約外,徐國還向齊桓公獻上了一份大禮:徐贏。

  公元前667年,徐國表示全面歸順中原諸侯聯(lián)盟后,進一步主動與齊國交好,并將徐國公主徐贏嫁給了齊桓公。

  齊桓公大喜,立即立徐贏為夫人,這也是齊桓公繼王姬之后的又一位正式夫人。

  魯莊公忠實地執(zhí)行著齊桓公尊王攘夷戰(zhàn)略,這些年也確實很忙。

  令魯莊公生氣的是,魯國國內(nèi)貌似總以違反禮制什么的來評價他的一些作為。

  甚至還有這樣的風言風語傳到魯莊公耳朵:唉,我們的國君,只知道一味跟著齊侯,要知道歷代齊侯都是不大遵守禮制的,希望我們的國君不要被帶壞了才好。

  這算哪門子屁話?

  寡人跟著齊侯,既無外患,亦無內(nèi)憂,把魯國江山社稷治理得妥妥的,你們這些老學究們是不是幸福日子過久了腦袋抽筋了???

  被史料記錄的歷代齊侯,主要的是自齊僖公以來,確實有許多不合禮制的行為,如齊僖公就在女兒文姜出嫁魯國時,親自送文姜到魯國,這可是嚴重違反當時的婚姻相關(guān)規(guī)定的。

  魯莊公想起此事,突然靈光一現(xiàn),他覺得有必要以實際行動來告訴魯國那些最講禮的老學究們:

  什么年代了,還死守著禮制,禮制能當飯吃?

  寡人就是故意跟你們對著干又怎么了?

  公元前667年春,魯莊公派人對杞國國君杞德公道:“寡人欲見愛女一面,請杞侯送其至曹國的洮邑走走吧?!?p>  杞國是一個姒姓諸侯,是周武王為了表示對禹帝的尊重而對其直系后裔所封的一個國家。

  一開始,這個杞國也是牛叉叉的諸侯,爵位為公爵,分封于河南杞縣,主管對夏王朝自禹帝以來歷代君主的祭祀。

  但是,如同最早的殷國一樣,杞國在后來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參與了一場針對大周王朝的叛亂,告敗后被迫遷移至山東,與魯國相鄰。

  這個時候的杞國,不但國力嚴重受損,而且爵位也被降了兩級,從原來的公爵降到了伯爵。

  作為魯國鄰居,杞國也往往是姬姓國家的聯(lián)姻諸侯,如魯莊公就在前兩年將自己的長女伯姬嫁給了杞國國君杞德公,史稱杞伯姬。

  在強大的親家魯國面前,杞國哪里敢放半個不的屁?

  杞德公接到通知,立即帶著夫人杞伯姬前往洮邑與魯莊公會面。

  這下魯國那幫講禮制的老學究又搖頭嘆息了:

  唉,洮邑在哪里?那是在曹國啊。國君想念女兒無可厚非,那就請杞國夫人回娘家一趟即可,干嘛非得去第三地會見啊。

  難道我們這位可愛的魯莊公又犯了錯?

  按周禮,是的,魯莊公又失禮了。

  因為在春秋時代,女子出嫁之后,如果父母健在,她可以直接回家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這個就是已婚婦女的歸寧。

  古時的歸寧是有點意思的,據(jù)說有一套規(guī)定動作,除了規(guī)定在新婚第三日必須歸寧外,還有便是在日落前就要回到夫家。

  據(jù)說這樣早一點回家有利新娘子容易生男孩,所以歷來有早生貴子的說法。

  但也有路途遙遠而不可能當天日落時分回夫家的,那叫不得已留宿娘家,而這個時候夫妻需分房睡。

  這其實是婚姻程序的一部分,與后來的歸寧意義不同。

  到后來,只要父母健在,已婚女子是可以經(jīng)?;丶姨酵改傅摹?p>  但是如果父母不在了,那就不能隨便回娘家了哦。

  如魯莊公的母親文姜,當她的父親齊僖公去世后,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居然還帶著文姜去齊國,這在當時被認為不合禮數(shù)。

  現(xiàn)在杞伯姬的父親魯莊公健在,如果魯莊公想念女兒了,直接派個人去一趟杞國通知一聲,杞伯姬就可以回魯國了。

  但魯莊公偏不,他就我行我素,貌似是特意氣氣魯國那些老學究們似的,偏偏大家到曹國的洮邑去旅游會見!

  當然,誰也不知道,魯莊公之所以故意這樣,那也是做給齊桓公看的:

  寡人就向齊侯看齊,不但象當今齊侯看齊,而且還向齊國先君看齊。

  齊國先君齊僖公,不也因為愛女兒之故,違反相關(guān)習俗和規(guī)定,將寡人的母后文姜送到了魯國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