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計穿九曲明珠線
正熱烈著呢,突然公良孺急急前來,對孔子施禮道:“夫子,國君有事相請?!?p> 陳侯又有何事?
孔子帶著端木賜、仲由、顏回等幾個弟子跟著公良孺去陳宮。
路上,孔子向公良孺探聽相關(guān)情況。
公良孺嘆著氣,一邊搖頭一邊向孔子匯報。
原來,在咄咄逼人的吳國不斷威脅下,陳國的日子過得很辛苦。
陳國,必須抱緊一根大腿。否則,極有可能如蔡國一樣,被迫離開故土,遷移至吳國。
這根大腿,陳國卻很難選擇。
朝臣分成了兩派,親楚派和親晉派。此時,新晉派貌似占了上風(fēng)。
畢竟,陳國一直未加入反晉聯(lián)盟。而此時的晉國,平叛形勢一片大好,晉國中軍元帥趙鞅甚至敢出兵威逼周王室。
至于齊國、鄭國、衛(wèi)國等反晉聯(lián)盟圈的諸侯列國,一個個江河日下。
宋國甚至直接向晉國示好,對此前的反晉思想予以了檢討,并以討伐曹國、鄭國等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宣布宋國將繼續(xù)尊晉國為中原諸侯聯(lián)盟盟主的決心。
陳國,還是跟著晉國吧。
但,那就意味著陳國必將背棄曾經(jīng)的盟友楚國。而楚國此時已經(jīng)恢復(fù)了元?dú)猓坏╆悋H晉,那楚國定然發(fā)怒。
想當(dāng)年,楚國一怒,就把陳國給滅了。
想到這里,陳湣公不寒而栗。
從內(nèi)心上講,陳湣公是親楚的。畢竟,陳國雖然歷史上曾被楚國所滅,但楚國很快就讓陳國復(fù)了國。
由于與楚國接壤,陳國與楚國之間早就有了民間的互相融合。
唉,難吶。如果命運(yùn)可以選擇,寡人才不想當(dāng)這破國君哩。
突然想起孔子就在陳國,所以陳湣公想請孔子幫自己出出主意。
陳湣公憂心沖沖,近侍陳三給他倒上茶,陳湣公甚至都有點(diǎn)羨慕這些近侍了。
近侍,雖地位低下,但只需要貫徹執(zhí)行上級的命令即可,不需要絞盡腦汁想著什么國計民生大事要事。
近侍陳三倒了茶水后,退至一邊。陳湣公看著陳三,想起一事,問道:“陳三,寡人那顆冠珠,穿好了嗎?”
陳三忙惶恐伏地請罪:“主公,那冠珠乃九曲明珠。臣無能,費(fèi)心盡力無數(shù)次,均未能穿線?!?p> 陳湣公嘆了口氣,道:“這也難怪你,寡人自得到此珠后,無人能成功穿線?!?p> 這顆明珠,乃陳國復(fù)國之時,由楚國先君楚平王所贈。
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心念堅定,排除萬難,終歸能有始有終。
這是楚平王當(dāng)初對自己的祖父、陳國先君陳惠公的勉勵,希望陳國復(fù)國后,楚陳兩國能夠摒棄前嫌,世代友好。
祖父陳惠公、父親陳懷公都對楚國心存感激。陳湣公心心念著這顆九曲明珠,這是陳國與楚國友好的象征。
如今,珠線已斷。
楚國,被吳國擊敗后,元?dú)獯髠?。陳國,是否要繼續(xù)走親楚路線?
已斷的珠線,是否意味著,陳國應(yīng)該放棄此前的追隨楚國路線?
珠線,還能續(xù)否?
陳湣公正胡思亂想著,大夫公良孺帶著孔子等人進(jìn)見。
孔子施禮后,問陳湣公:“剛剛,丘見陳侯嘆氣,不知為何事煩憂?”
陳湣公忙道:“哦,夫子請上坐,給夫子上茶。”
然后隨口道:“寡人手頭一九曲明珠,因無法穿線,故不能嵌冠。
唉,想想寡國,雖小但亦有人口百萬,居然無一人能穿一珠,不由嘆氣,正好被夫子所見,實在尷尬?!?p> 孔子笑道:“居然有這事?陳侯不妨予丘一觀?”
陳湣公命近侍陳三將九曲明珠取來,交給孔子:“夫子,此珠乃多年前楚王所贈,因其孔極細(xì)且多曲折,故一直無法穿線?!?p> 孔子仔細(xì)看了看明珠,見珠圓潤亮白,比尋常珍珠要大上數(shù)倍。中有一孔,穿透兩端。
令人稱奇的是,此孔并非直孔,而是在珠中間蜿蜒曲折。也不知是哪位巧匠,居然能在珠上打出如此曲折之孔,更能夠穿線而掛。
想必是年代久遠(yuǎn),故原先所穿絲線磨斷。陳湣公不知用了多少辦法,結(jié)果陳國宮中無人能穿。
朝中大臣,誰不知陳湣公此番拿出九曲明珠之意?
親晉派頓時樂了:主公喂,珠線已斷,已不能續(xù)嘍。楚國,不值得陳國追隨了。
意識形態(tài)之爭,無論古今,無論中外,都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尤其是受科學(xué)技術(shù)極端限制的春秋時期,一個今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現(xiàn)象,足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
孔子何許人也?豈有不知之理?
在陳國三年,已經(jīng)讓孔子對旁邊的楚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楚子有德啊。
嗯,是時候好好介紹一下楚國了,尤其是要介紹一下此時的楚國國君楚昭王。
孔子說楚子有德,講的就是楚昭王是一位明君!
楚昭王熊軫,自公元前516年繼任楚王以來,經(jīng)歷了可謂楚國自建國以來最羞辱的一段歷史。
公元前506年,吳楚柏舉之戰(zhàn),二十萬楚軍被三萬吳軍擊敗,楚國都城郢都被占領(lǐng)。吳軍在郢都大舉燒殺搶掠,給春秋列國留下了暴軍、獸軍形象。
少年楚昭王在國家將亡的危難時刻,以火燃象尾之計,率楚國大夫?qū)m人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成功逃離郢都。
楚昭王號召全國人民勇敢站起來,奮起抗擊萬惡的吳國侵略者。
國家危亡之際,楚國上至楚王、王族子弟和公卿大夫,下至普通民眾,“各致其死,卻吳兵,復(fù)楚地”,涌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級英雄形象。
楚昭王庶兄公子申堅決響應(yīng),果斷樹起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楚國人民抗戰(zhàn)。
楚國大夫申包胥只身赴秦國,哭秦廷,得援兵。
最終,楚國上下同仇敵愾,加上秦國的援助,公元前505年6月,于稷邑大敗吳軍,一舉將吳國侵略者趕出了楚國。
孔子在陳國期間,聽聞了大量關(guān)于楚昭王的故事。
據(jù)說,楚昭王返回郢都后,并沒有回寢宮休息,更沒有面對著殘破的郢都和楚王宮一蹶不振。
楚昭王甚至沒有來得及去安慰探望飽受吳軍暴行欺侮的夫人,回郢都后的第一件事,是率眾臣祭告宗廟,向歷代先王告罪,然后查看祖先陵墓是否受到破壞。
要知道,包括楚昭王夫人在內(nèi)的后宮佳麗均失身于吳軍士卒,楚昭王夫人認(rèn)為自己沒臉見大王,再加上楚昭王一回郢都并沒有直接來探望自己,傷心之下,自盡于楚王宮!
楚昭王傷心不已,他立即傳令:后宮之辱,實乃不谷之過,眾女休得多想,照常上班下班。
回郢都后的第一次朝會,楚昭王并沒有因趕走了吳國侵略者而面有絲毫喜悅之色。
面對群臣,楚昭王沉聲道:“不谷任用奸人,導(dǎo)致國家到了敗亡邊緣。如果沒有眾卿家,楚國哪還能見天日?不谷哪還能坐在此位?
一切,都是不谷之罪!大楚如今光復(fù),全憑眾卿之力,不谷代表歷代先王,向眾卿致謝!”
說罷,楚照王站起來,向眾臣俯首請罪。
此舉令楚國上下心里感慨萬分。大王謙虛有禮,楚國有望啊。
然后,楚昭王犒賞來援秦軍將佐,撫恤死難的將士,備禮遣使赴秦國致謝。
再是率眾官至軍營,重賞有功之臣,犒賞全體將士,厚恤死難的士兵家屬。
楚昭王所為,無可挑剔,楚國上下都對這位年輕的楚王無比擁戴。
隨后,楚昭王命楚軍主動出擊,于公元前505年9月滅了助紂為虐的唐國。
吳國強(qiáng)勢報復(fù)楚國,先于公元前505年大敗楚國盟國越國,再于公元前504年大破楚國水師,兵鋒再次直指楚國。
面對吳國的猖狂進(jìn)攻,年輕的楚昭王心堅如鐵,發(fā)誓堅決抗擊吳國。
經(jīng)歷了苦難的楚昭王更非憑一時之氣而失心中方寸,他下令遷都以避吳鋒芒,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治、安民衛(wèi)國、強(qiáng)化軍力的措施。
據(jù)說,楚昭王實施了輕瑤蒲賦、善待百姓的親民政策,楚國國力迅速恢復(fù)。
公元前496年,楚昭王又先后率軍滅了曾助紂為虐站隊吳國侵入楚國的頓國、胡國。
楚國,再次以強(qiáng)國的形象展現(xiàn)在春秋江湖!
收拾了頓國和胡國后,楚昭王命楚軍包圍引發(fā)吳楚柏舉之戰(zhàn)的罪魁禍?zhǔn)撞虈?,逼迫蔡國不得不向吳國方向遷都,以避開楚國報復(fù)。
公元前491年夏季,楚國攻下夷虎,開始策劃重回中原爭霸。
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楚王,令孔子也心生仰慕。
如今,陳國居然還要糾結(jié)親楚還是親晉,這樣的國家,實在沒有前途了。
考慮到自己在陳國這幾年,這位陳侯對自己還算客氣,那自己總得為陳侯出點(diǎn)謀劃點(diǎn)策吧。
孔子心中有數(shù)。
他將陳湣公遞給自己的那顆九曲明珠看了又看,對陳湣公道:“確實,要將絲線從中穿過,難。但事在人為,只要堅定信念,沒有辦不到的事。”
陳湣公疑惑道:“夫子真能成功?”
孔子對陳湣公道:“穿此九曲明珠,又有何難哉?子淵,你來一試。”
顏回微笑上前,接過九曲明珠,細(xì)細(xì)看了一番后,對陳湣公道:“君侯,請以此法試之:蜜汁潤珠孔,蠶絲粘蟻尾,蟻珠置于匣,密蓋置一夜。”
此言一出,滿朝皆嘆服。
不需要試驗,但凡有點(diǎn)腦子的人都可以想象,拖著一根蠶絲的螞蟻,受蜜計之誘,必穿孔而入珠,固定能將蠶絲帶入珠孔。
一旦極細(xì)蠶絲入珠孔,再導(dǎo)之以較粗絲線,豈不是成了?
孔子弟子,不愧個個英杰之士也。
陳湣公感慨萬分,天意也,九曲明珠成功穿孔,這意味著陳國得順應(yīng)天意,緊緊追隨楚國!
顏回之法,又是如何得知呢?
當(dāng)陳湣公細(xì)問顏回時,顏回謙恭道:“此實非回之計,乃鄉(xiāng)野采桑女之法也?!?p> 陳湣公疑惑道:“子淵先生說是鄉(xiāng)野采桑女之法,不知此采桑女在何處?”
顏回微微一笑,答道:“貴國境內(nèi),但凡采桑者,均應(yīng)知此法。君侯,高手在民間吶。”
原來,在陳國這些年,孔子與眾弟子經(jīng)常走村入戶,了解陳國風(fēng)土人情,宣傳儒家禮教。
借蟻鼠穿孔,于民間甚為流行。顏回正是在某次于鄉(xiāng)間,發(fā)現(xiàn)一采桑女用此法穿珠,故學(xué)而得之。
今于陳國朝堂講來,頓時幫陳湣公解決了困擾多年的九曲明珠穿線難題。當(dāng)然,也展示了儒門弟子的智慧。
陳國公卿大夫們,往往居于都市,進(jìn)出朝堂,卻對該些民間技藝知之甚少。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此乃求學(xué)之道也。
陳湣公心中大定,對孔子施禮以謝。他決定重用孔子師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