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春秋魯國風(fēng)云

第594章 孔子的蔡國之行(2)

春秋魯國風(fēng)云 千里草人 2398 2024-05-12 06:00:00

  按張三的意思,此時君臣兩人分析孔子來蔡的意圖,畢竟是主觀分析而已,并無確切證據(jù)。萬一冤枉了大名鼎鼎的孔子,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以,首先是要確定孔子來蔡國的目的。

  如果孔子只是來蔡國宣揚禮教招收弟子,那就讓孔子在蔡國折騰就是。

  蔡國就禮遇孔子即可,國君甚至還可以象陳國國君那樣,一旦有空就去向孔子討教治國理政的道理。

  如果孔子主張蔡國應(yīng)堅決站隊同姓諸侯吳國,那定會有一番大道理,蔡國應(yīng)立即重用孔子,用孔子的大道理統(tǒng)一全國上下思想,繼續(xù)走先君蔡昭侯的路,堅定追隨吳國。

  這不是不可能,畢竟吳國可是大周王朝天子始祖之后建立的姬姓國家。相比南蠻楚國,吳國在血緣上與大周王室更親近一些。

  如果孔子主張蔡國應(yīng)該歸附楚國,那孔子此行的目的就昭然若揭。那蔡國就不能讓孔子在蔡國興風(fēng)作浪,必須立即驅(qū)逐。

  至于如何驅(qū)逐,張三給出的計策是國家層面不出面。

  蔡成侯仍舊裝病充愣,只要不召見孔子,就不會卷入親吳親楚選邊站隊的旋渦。

  國家層面不出面,那就由民間層面出面了。民間層面,則是通過流言、盜賊、斷供等給予孔子各種壓力,迫使孔子自己離開蔡國!

  蔡成侯大喜,對張三道:“愛卿辦事,寡人放心。一切就全權(quán)交給愛卿了。”

  這天,孔子正與眾弟子在驛館研討學(xué)問,突然得報有人來訪。

  來訪者正是張三。不過張三卻未著官服,他向孔子行了禮后,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向孔子請求諒解。

  “夫子,蔡國很復(fù)雜,寡君所受壓力之大,也就是我等近侍可知。

  然夫子乃世間少有之大賢,寡君雖然一直抱恙,但對遲遲未召見夫子耿耿于懷。

  只是公族大夫有不少堅決反對國君見夫子,說夫子來敝國是替楚國當(dāng)說客的?!睆埲\懇對孔子道。

  仲由正欲說話,孔子用眼神制止了他。

  孔子向張三施了一禮,道:“丘此行赴貴國,部分原因確如大夫所言,有意為蔡侯分析天下時局。”

  張三大吃一驚,他沒料到孔子居然如此坦誠。

  內(nèi)心坦蕩,是孔子所堅持的為人之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天下局勢就擺在那里,只是許多諸侯國君身在其中如陷迷宮,難以明確何去何從。

  君子,就應(yīng)該為諸侯國君分憂。

  孔子繼續(xù)道:“入蔡以來,丘與眾弟子游歷貴國。貴國多桀,陷于楚吳兩強國之間苦苦求存,蔡侯之苦,丘自然理解。

  丘之所以為貴國而憂,既憂蔡侯身為天子宗親,國家淪落至此而無良策;更憂蔡國百姓亦天子之民,然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貴國何以至此境地?絕非單純親楚或親吳之故,實乃禮崩樂壞,不遵禮教之故矣。

  故丘有意見蔡侯,欲說服蔡侯推行仁政,廣興禮教。”

  張三聽后大為感慨,但蔡國如今積貧積弱,在吳楚兩大強國爭霸夾縫中幾難生存,你孔夫子所謂的仁政禮教至少在短期內(nèi)無法使蔡國富國強兵,對蔡國而言乃遙不可攀,實在不可取。

  張三對孔子道:“仁政禮教乃治國之本,寡君亦知此道理。然敝國如今之狀況,急需猛藥救之。

  我雖不才,亦知寡君所憂乃親楚或親吳難以選擇。無論何種選擇,公卿大夫們必有分歧。

  敝國已經(jīng)很亂了,寡君又不敢因親吳或親楚使敝國亂上加亂。

  故請夫子賜教,就眼下局勢,敝國是親吳有利還是親楚有利?”

  孔子心下猶豫,他本不想在見到蔡成侯之前亮明觀點。但很顯然,此人乃蔡侯心腹,受蔡侯指使前來探聽虛實。

  如果自己不亮明觀點,那又將在蔡國空耗時日。

  孔子輕嘆連連,只好正色道:“親吳亦或親楚,并非丘為貴國所謀斷。

  丘只想問大夫,不知貴國大夫們是否真正替國君想過,如何才有可能真正實現(xiàn)推行禮教?

  如果選擇親吳,可以推行禮教,那就親吳;如果選擇親楚可以推行禮教,那就親楚。

  此等選擇,在丘看來極易,貴國國君又何必糾結(jié)?”

  張三心中一凜,孔子的話幾乎很直白了!

  雖然孔子并未建議蔡國親楚,但吳國與楚國這兩大強國在整個列國諸侯世界里,給人的感覺是楚國從原來的一介南蠻小國不斷追求向中原靠近,不斷接受華夏禮儀文化。

  尤其是近數(shù)十年來,楚國所奉行的禮儀,簡直就是要比齊、晉、鄭、衛(wèi)等傳統(tǒng)大國還要正宗的周禮!

  相反,那個所謂的大周王朝宗邦諸侯吳國,卻將東夷野蠻文化演繹到了極致!

  吳國,幾乎將周禮給完全拋棄了!

  數(shù)十年來,吳國發(fā)生了多少次弒君奪位?發(fā)動了多少次以燒殺搶掠為目的的殘暴戰(zhàn)爭?

  蔡國如果追隨吳國,哪怕能使國家免于一時之災(zāi),也必將隨著周禮完全被拋棄而使國家越來越亂,最終消亡于春秋江湖!

  孔老夫子的觀點已經(jīng)很直白了,蔡國的唯一出路,在緊緊依靠楚國!

  這個道理實在太高大上了,但你孔老夫子的真正目的,卻又定然是為了獲得楚王七百里封地!

  唉,這世道吶!

  張三在心里嘆著氣,親楚,當(dāng)然是接下來蔡國的不二選擇,正如孔子所言,唯有追隨楚國,才使蔡國既可以在眼下獲得楚國的保護,更為將來通過推行禮教而使國家長治久安!

  但蔡國必須黃了孔子獲得楚王封地這事!

  也就是說,蔡國選擇追隨楚國,并非是你孔子的建議,而是蔡國人民自己的選擇。

  這樣一來,你孔子就沒能為楚國立過什么功,楚王又憑什么給予你孔子封地?

  只要楚王不分封七百里地給孔子,那蔡國就可以保有這些封地與人口!

  張三心中大定,他故意嘆著氣對孔子道:“不瞞夫子,寡君正是此意。只是不少大夫明里暗里阻撓,故寡君積憂成疾。

  由于前番遷國,國內(nèi)人心不穩(wěn),地方治理更是亂成一團,故敝國盜賊四起。夫子在敝國,務(wù)必注意安全吶?!?p>  這位張三,也敢情是位奧斯卡金像獎級別的人物,此番面見孔子,不顯山不露水,卻探得了孔子真實心意,還偏偏強調(diào)親楚正是蔡國國君的選擇,與你孔子無干。

  “寡君正是此意”,一句話,就將孔子欲向蔡國國君建言之路給堵死嘍!

  見張三離去的背影,孔子默然無語,隨即長嘆一聲,對眾弟子道:“看來,蔡國已非我等可居之地了?!?p>  仲由心中不忿,嘴里嘟囔道:“這蔡侯在搞什么飛機?”

  顏回拉了拉仲由的袖子,將他扯到一邊,提醒道:“子路就別給夫子添堵了吧,且聽夫子安排?!?p>  最后,孔子決定再等三天,三天之內(nèi),如果蔡侯再不召見,那大家就走人。

  當(dāng)然,蔡成侯是不可能見召見孔子了。

  不但蔡成侯一直沒召見孔子,而且連驛館的服務(wù)也開始跟不上了。

  據(jù)說,負(fù)責(zé)驛館的蔡國官吏攤上了事被下獄,驛館上下受到牽連,一時人心惶惶,誰還來管孔子等人的食宿?

  那就走吧,去楚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