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魏風華:穿越三國之我是曹叡

第080章 貨幣論二(4000+字)

  “陛下請看,這枚是臣找到的前代桓、靈二帝時期的剪邊五銖錢,而這枚則是臣使用先帝時的技藝和模具鑄造出的‘五銖錢’。”

  馬鈞從袖中掏出兩枚“五銖錢”,指著剪邊五銖錢開始介紹起來。

  “后漢末年,朝廷為了獲取更多的銅原料,便想出了減少五銖錢重量,把前代所鑄造的足重的貨幣進行剪邊,以此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最后導致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

  曹叡對古代貨幣史是一竅不通,直接提出了疑問,“什么是剪邊?”

  馬鈞繼續(xù)說道:“回稟陛下,剪邊五銖錢就是朝廷命令工匠采用磨邊的方法來磨掉原來的銅料。具體做法多數(shù)是工匠用一根木質(zhì)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后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

  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錢重減輕一銖多,就是說五銖錢經(jīng)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并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p>  “而這枚五銖錢則是先帝在黃初二年發(fā)行的魏五銖,是按照光武帝時期的五銖錢銅范或泥范所鑄造,其形式與前漢時期的五銖錢并無太大差別,唯有幣材的原料配比,重量上有一些差別。這個情況我想司空陳公應該更清楚一些?!?p>  陳群看著那枚五銖錢,頗有一些懷念往昔歲月。那時先帝剛即位沒兩年,壯志雄心,正欲與他們一展宏圖,統(tǒng)一天下。沒想到短短幾年,滄海桑田,帝位上就已經(jīng)換了人。

  當時先帝曹丕見百姓使用糧帛作為貨幣進行交換日常所需用品多有不便,便問時任尚書令的他當如何解決百姓之苦。于是他向先帝建議朝廷進行開礦煉銅,鑄造五銖。由于朝廷錯誤的估計了鑄造貨幣的數(shù)量,同時也沒有及時儲備原料,最終導致了發(fā)行貨幣的效果很不理想,加劇了百姓之苦,朝廷見狀也只好撤銷了只使用了七個月的五銖錢。

  有了上次教訓之后,陳群對發(fā)行五銖錢一事就很慎重,覺得如無萬全準備,不宜貿(mào)然發(fā)行五銖錢。

  曹叡看到陳群走神了,小聲喊道;“陳公?”

  陳群被皇帝的喚回了神,連忙回道:“回陛下,馬公所言極是,臣看到那枚魏五銖就想到了黃初二年之事,請陛下恕罪!”

  “欸,朕現(xiàn)在也大概知道了陳公為何對發(fā)行五銖錢一事如此小心謹慎。我想這次應該不會再出現(xiàn)先帝之時出現(xiàn)的事了?!?p>  看到皇帝說話竟如此的自信,眾人突然覺得這次會議應該不是皇帝一時的心血來潮,應該是準備的十分充分。

  要不然你看看那銅礦,再看看馬鈞對鑄錢工藝的理解,一條條證據(jù)無不顯示皇帝早已對此事蓄謀已久。

  曹叡又看向馬鈞,繼續(xù)問道:“馬公,我看先帝時期所鑄的五銖錢本身重量也都沒有達到實際的五銖重量,我看也僅僅只有三銖、四銖的樣子,這樣下去,百姓依舊是棄之不用。”(魏承漢制,以一斤為250克算,一銖約0.65克,五銖約3.25克?!?p>  “這次銅原料的問題已經(jīng)初步解決,朕決定要鑄造足額的五銖錢,這樣才能恢復五銖錢的貨幣效力,為百姓所信賴,所使用。不知對于鑄造技藝,馬公研究的怎么樣了,我上次提的建議可還有用?”

  聽到皇帝曾向?qū)⒆鞔蠼绸R鈞提建議,殿內(nèi)的諸位大臣有些驚愕,我們的陛下居然還有這種能力,向一代機械大家馬鈞提建議。

  馬鈞見皇帝親自問詢此事,便說道:“回稟陛下,自從陛下在格物院提到制作模范的材質(zhì)可以采用‘炒鋼’而不是銅或石制后,臣就和格物院里的冶鐵專家多次實驗,成功做出了質(zhì)量超群,可重復使用而不變形的錢范?!?p>  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一般稱為錢模。

  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講“埏植作器,必模范為形”,才能鑄作器物。

  模和范長相還不太一樣:模中的錢文陽文正書,為翻制范的工具,多用銅或石制;范的錢文陰文反書,范面有溝漕,以便灌注金屬熔液,多用銅、土或滑石制成。范鑄錢幣工藝始自商周,盛于南朝,是中國古代鑄幣的主要方法之一。

  早期錢范的錢模直接刻劃在石、銅質(zhì)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質(zhì)刻劃的。其鑄造方法為在石范上分別刻出錢幣的正背形狀,在范的一端刻出總流道,然后支流道呈傘形注入錢幣,支流道僅連接一枚就可以在支流道下串連三枚相同的錢幣。

  自西漢以來,朝廷制造青銅錢幣普遍采用的是范鑄技術。鑄錢必須先制作帶有錢幣型腔的錢范,再將熔化的青銅注入錢范之中,待冷卻后取出鑄就的錢幣毛坯,然后進行精細加工而成流通的錢幣。

  因此錢幣的生產(chǎn)數(shù)量和效率,以及錢幣的質(zhì)量好壞,在很大程度上由錢范的制造技術水平?jīng)Q定。而范鑄技術的改進,也大大提高了鑄造錢幣效率。

  上次曹叡在格物院參加時想了解此時的鑄錢技藝時,經(jīng)別人介紹卻發(fā)現(xiàn)錢范的材質(zhì)大多都是石質(zhì)的,連銅、土做的錢范都沒有,后經(jīng)解釋說銅材料本就昂貴且稀缺,這樣大規(guī)模使用只會更加的浪費銅材料,至于土做的錢范使用次數(shù)低,制作麻煩,費時費力,所以被舍棄了。

  曹叡聽罷,也是覺得沒有好的方法,但當他參觀的格物院里的冶鐵作坊時,突然想到了鋼這個熔點比銅高、質(zhì)地堅硬的材料,隨即向陪同的將作大匠馬鈞建議道可以使用鋼來制作錢范。(銅熔點是:1083℃,普通鋼材的熔點為1500℃左右。)

  雖然本身鋼的產(chǎn)量和珍貴程度很高,但是鋼做的錢范可以重復使用,損耗低,綜合下來鑄錢的成本更低,還可以制作出質(zhì)量更好的五銖錢。

  根據(jù)史書和出土文物顯示,中國最遲在戰(zhàn)國晚期已經(jīng)掌握這種最初期的煉鋼技術。人們在鍛打塊煉鐵和熟鐵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復加熱,鐵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減少夾雜物后成為鋼。這種鋼組織緊密、碳分均勻,適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進一步發(fā)展到“百煉鋼”技術。人們在打制器物的時候,有意識地增加折疊、鍛打次數(shù),一塊鋼往往需要燒燒打打、打打燒燒,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稱之為百煉鋼。

  大約在春秋末期,中國就已經(jīng)發(fā)明生鐵冶鑄技術,以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在西漢中晚期逐漸形成利用生鐵為原料的炒鋼這一新的煉鋼技術。其基本方法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和液體狀,然后加入鐵礦粉,同時不斷攪拌,利用鐵礦粉和空氣中的氧去掉生鐵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鐵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獲得鋼,這就是炒鋼技術。

  這項技術的發(fā)明是煉鋼技術的重大突破,使冶煉業(yè)能向社會提供大量廉價、優(yōu)質(zhì)的熟鐵或鋼,滿足生產(chǎn)和戰(zhàn)爭的需要。

  炒鋼的出現(xiàn)促進百煉鋼技術的發(fā)展,人們以炒鋼為原料,經(jīng)過反復加熱、折疊、鍛打成質(zhì)量很好的鋼件。

  三國時期的冶鐵煉鋼技術此時應該是遠超同時期世界各地的其他文明。

  曹叡的幾句話就給了馬鈞極大的靈感,他連忙向皇帝告別,來到冶鐵作坊與冶鐵專家進行了實驗。

  由于經(jīng)常有各種發(fā)明的需要,格物院特地向朝廷申請在格物院建造了此處的冶鐵作坊,這個作坊產(chǎn)量雖然不大,但是卻集中了全國各地優(yōu)秀的冶煉專家,為格物院提供各種各樣的鐵器和鋼制品,同時也在研究如何提升冶鐵技術。

  “陛下,臣已經(jīng)將鋼制錢范帶來,目前正放置殿外由黃門看管。”

  曹叡和其它幾位大臣聽到馬鈞已將鋼制錢范到來,便急忙說道:“快,傳令將錢范呈上來!”

  很快,一位小黃門將錢范呈了上來。

  陳群、司馬孚、司馬芝、毌丘儉等人來圍了上來,一覽鋼制錢范的模樣。

  只見這鋼制錢范顏色白亮,外表光滑,文字清晰,曹叡試著拿起錢范,頗有重量。

  這時馬鈞像是變戲法似的又從衣袖中掏出幾枚錢幣,這幾枚錢幣的質(zhì)量要遠遠好于馬鈞剛才拿出的那兩枚錢幣。

  曹叡看到這幾枚錢幣顏色為紅色,掂量起來也要重上幾分。

  據(jù)馬鈞介紹這個錢范就是按照史書上記載的武帝時期的規(guī)制進行仿制的,但每枚錢幣的重量要稍微比五銖重一些。對于錢幣材質(zhì)的配比大概是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添加一些其他的金屬,這樣的配比就比較合理,物理性能好,耐磨損,流通時間長。

  曹叡對馬鈞的研究成果很滿意,也非常高興,有了這錢范,他的貨幣發(fā)行成功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大。

  曹叡將錢幣遞給陳群等人欣賞,這幾人看過之后也不住的點頭,對馬鈞鑄造出的錢幣很是滿意。

  “不過,朕認為這五銖錢樣式雖好,但總?cè)秉c什么?”

  馬鈞有些不解,他覺得這次的樣式是他綜合了歷代發(fā)行的五銖錢,擇其優(yōu)點,綜合設計出來的。

  現(xiàn)在皇帝說缺點什么,這讓他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曹叡看著馬鈞有些疑惑的表情,笑著說道:“我大魏代大漢,承天命,新朝自有新氣象。先帝在時算是沒有正式使用過貨幣,既然我大魏是從朕這開始的,那么朕決定在五銖錢上加上‘太和’二字,就稱它為‘太和五銖’,這樣五銖錢流通后,全國各地將知道現(xiàn)在皇帝年號是‘太和’,朕將下詔以后我大魏后世也只鑄造‘太和五銖’。”

  聽到皇帝的決定,眾人瞬間明白的皇帝的意思,皆伏身稱諾。

  “陛下,臣認為既然我朝新發(fā)行了‘太和五銖’作為百姓日常使用的貨幣,那么現(xiàn)在臣擔憂的是若是面對大額交易時,百姓或商賈繼續(xù)使用五銖錢將會有些不妥,大額交易所需的五銖錢數(shù)量龐大,攜帶極不方便,因此只能使用金,但是金子與五銖錢的兌換體系早已崩潰。朝廷應及時建立起金與五銖錢的兌換體系才行,這樣才能保證‘太和五銖’更好的流通,百姓才能更加信任它?!?p>  新任的戶部尚書司馬孚也說出了他的擔憂點,這點也是曹叡沒有重視過的,他曾經(jīng)想過要建立像后世那樣的金銀銅三位一體的貨幣體系,只可惜現(xiàn)在銀還沒有廣泛使用,所以只能使用金銅兩種金屬,但是曹叡卻忽視了兩者的兌換比率問題。

  “司馬公所慮及時,那朕就將這件事情交給戶部來進行調(diào)查,然后形成報告交給于朕?!?p>  “諾!”戶部尚書司馬孚、戶部侍郎毌丘儉同聲應道。

  “那么就是最后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關于貨幣的推廣使用問題了?!?p>  曹叡看向殿內(nèi)的幾位大臣,直接說出了自己心中思考已久的規(guī)劃。

  “朕決定在朝廷設置鑄幣監(jiān),設監(jiān)正一名總負責全國貨幣鑄造事宜,再設監(jiān)丞二名協(xié)助監(jiān)正。然后在五都:洛陽、鄴城、許昌、長安、譙城設置造辦處,鑄造所負責區(qū)域的‘太和五銖’,其中洛陽造辦處還負責今后金幣的鑄造,由鑄幣監(jiān)總負責各處每年鑄幣的數(shù)量及質(zhì)量檢測。其中洛陽負責司豫兩州;鄴城負責幽并冀三州;許昌負責青徐兗三州;譙城負責揚荊兩州,長安負責雍涼兩州?!?p>  “陛下,請問鑄幣材料的供應應由何處供應呢?”

  大司農(nóng)司馬芝向曹叡發(fā)問。

  曹叡回答道:“今后朝廷貨幣發(fā)行流程則是每年有戶部實時統(tǒng)計全國各州對于貨幣的使用情況,監(jiān)測各州的貨幣流通量,然后將數(shù)據(jù)匯總交由鑄幣監(jiān),由鑄幣監(jiān)根據(jù)各州的貨幣存量與使用量以及戶部提供的數(shù)據(jù)決定是否需要鑄幣以及鑄幣的數(shù)量,并將鑄幣的數(shù)量傳達至各地造辦處,同時在戶部和鑄幣監(jiān)備份所下發(fā)指令。而各地造辦處所需的銅料則由大司農(nóng)進行提供,大司農(nóng)負責全國銅礦發(fā)掘冶煉,以及其他渠道獲取銅儲備。”

  曹叡對于戶部、大司農(nóng)、鑄幣監(jiān)(及下轄造辦處)三部門之間的權(quán)力關系進行的劃分,同時也有讓他們互相牽制之意。

  “同時,朕將在御史臺設置專門的御史來不定期檢查各部門的工作,如有貪腐,絕不姑息?!?p>  “有關貨幣一事于我大魏來說至關重要,也關系到我大魏在對線吳蜀兩國的后勤保證,不可不重視,不可不謹慎。請諸公務必小心細心!”

  “諾!臣等必定竭盡全力所能,為陛下分憂?!?p>  “有諸公此言,朕心甚慰。請諸公回去后將今日之時匯總,待明日早朝進行公布,至于鑄幣監(jiān)監(jiān)正人選,等朕有了想法在與諸公商議?!?p>  “諾!”

蘇長天

今天同樣是兩章合一章,奉上~   貨幣之事初步完結(jié),馬上就要進入精彩環(huán)節(jié)~   感謝大家的支持!萬分感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