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重生大明,開局患病

第43章 巨變

重生大明,開局患病 虛構眾生 2049 2022-11-30 20:52:03

  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歷史的車輪偏離既定軌道,無聲無息間,大明開始翻天覆地的巨變。

  一年時間,物流驛站成了大明最便民的官立設施,每天都有海量信件和貨物奔涌在路上,創(chuàng)造出以此謀生的上百個不同類別的崗位和數(shù)以十萬計以此為生的信差與貨差。

  朱雄英、戶部大臣、布政使司的人正齊聚御書房中,向朱元璋稟告這一年來的收獲。

  首先是布政使司的人,他們終日奔波在路上,對于驛站是既愛又恨。

  驛站原本功能太少,經(jīng)過朱雄英的補充,驛站一開始承擔信件往來和貨物運輸后,僅僅剛開始的那月就賺了三十萬兩銀子,而后的十一個月里,驛站的收入呈爆發(fā)式倍增。

  短短一年時間,物流驛站就盈余一千萬兩銀子,足以抵得上國庫半年的總收入!

  雖然物流驛站因為大量招收人手,修建通往奴兒干都指揮使的驛站耗費了上百萬兩銀子,但在可見的未來,物流驛站的收入還將急速增加。

  其中信件運送是小頭,貨物運輸才是大頭。

  大明定國已有十余年,但依然有劫匪零星分布在各個險要地勢上據(jù)險而守,他們干一票就消失幾個月甚至一年兩年時間,很是難以一網(wǎng)打盡。

  官立物流驛站的出現(xiàn),讓大量從商之人從中獲益,他們再也不用擔心貨物被劫,因為物流驛站的人會全程攜帶武器,嚴密保護貨物的安全。

  而那些從商之人只需坐在家中,依靠手底下人打聽來的情報,足不出戶便可東買海魚西送應天府,不僅省去了擔驚受怕,只要他們手里有各種貨物的渠道來源,就可將手里的貨賣到整個大明境內(nèi)。

  而且布政使司的官員還發(fā)現(xiàn),物流驛站的興盛還帶動了沿途州縣大城的經(jīng)濟,各個已經(jīng)納入物流驛站體系的城市稅收比往年都提高了不止一成。

  特別是江南等地,這些地方的稅收不僅提高了三成,商戶竟然都自發(fā)出資修建河堤,修繕官路。

  說起修路,布政使司的官員就對朱雄英以前提起的修路大計贊不絕口。

  沈萬三之子沈旺在購買天價明酒后,在揚州遇到了喬裝打扮視察修路進展的朱雄英,當沈旺得知朱雄英要修一條路通往天津衛(wèi)之時,被朱雄英這番舉動驚得合不攏嘴,當即提出想修一條從南京到蘇州,再到松江、寧波,經(jīng)溫州最后抵達福州的路。

  朱雄英當時沒有表明身份,只當沈旺在說笑,直到沈旺找到南京城外的水泥坊,提出購買大量水泥的想法,朱雄英才確認沈旺沒有開玩笑。

  而后朱雄英一查才知道沈旺是沈萬三之子,而沈萬三早已被朱元璋發(fā)配充軍,讓他生出了些許同情之感。

  沈萬三這老頭,朱雄英在后世可是耳熟能詳,他迫于無奈造出的聚寶盆至今還被收藏在宮中。

  朱雄英在得知沈旺就是沈萬三之子后,專門找到沈旺提出了一個要求,若他能將路修到大明以南的車里司,也就是云南邊境,瀕臨老撾的地帶,便有辦法讓朱元璋赦免沈萬三,并且保證不會故意針對沈家之人。

  沈旺當然不信,全當朱雄英在開玩笑,直到朱雄英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將沈萬三從邊境接到南京城,沈旺才終于相信,直接答應下來。

  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修水泥路,就要海量水泥。

  這點對于朱雄英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當即保證可以無限量供應水泥,沈旺修到哪里,他就在哪里興建水泥坊。

  朱雄英與沈旺的合作從沈旺開始修建蘇州城外的水泥路開始,被大量商賈得知,成了一樁美談。

  原因是,若沈旺修好路,這條貫穿華夏海岸線一半的路,就以沈字命名,就叫沈路!

  此等光宗耀祖之事,果然如朱守仁之言,引得大量商賈效仿。

  在這個人力充沛,賣力氣的價格低廉無比的時代,修路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可修路帶來的名聲和面子卻是無價之寶。

  若有人走在一條水泥路上,驕傲的向同行者炫耀,這條路以他家族的姓氏為名,這是何等榮耀?

  靠著物流驛站發(fā)家的新進豪紳和那些越來越富的老牌豪紳不約而同的做下決定,他們要修路,要修很多條路。

  為此也引發(fā)了不少亂象。

  直到朱守仁回京,敏銳的從中察覺到亂象,向朱雄英提出一條建議,修路引發(fā)的各種矛盾才終于得以解決。

  朱守仁的建議很簡單,那就是讓朝廷派人去勘測路線,只修有必要修的路,同時將水泥廠開遍需要修路的地方。

  隨著這條建議,誕生出許多條條框框,修路之事步入正軌,卻不料發(fā)現(xiàn)詭異之事。

  原本朱元璋批給朱雄英五十萬兩銀子,用以修建南京到天津衛(wèi)的路,可事實上,這五十萬兩銀子卻越用越多。

  隨著水泥廠的大量興建,有人看上了水泥的可塑性與堅固的特點,從水泥坊購買大量水泥用以修建房屋,修建堤壩。

  對此,朱雄英一律放行,還降低了水泥的價格,現(xiàn)在一擔水泥用新量稱重,一擔為六十斤,一斤不過三十文錢,也就是說一擔水泥也才不過接近二兩銀子的價格。

  這個價格對于一些極度貧困的農(nóng)民來說或許拿不出來,但對于日子稍微好一些的農(nóng)民來說,咬咬牙也能負擔得起,只要有石塊或者轉頭填充,再輔以竹子作為骨架,造出來的房屋不僅堅固耐用,還能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漸漸的,民間開始出現(xiàn)大量造房匠游走在街頭巷尾,包工包料,只需五十兩銀子左右,便可造一處房屋。

  朱雄英也沒有過多干涉,這些事都是好事,或許有壞事發(fā)生,比如偷工減料之類。

  但這樣的事一出現(xiàn),他必定會向朱元璋開口商量設立相應律法。

  好在這行一開始,所有人都及其看中名譽,都想從其他人那里搶生意,不敢在原材料上動手腳,倒是沒讓朱雄英廢多少心思。

  而水泥坊也因此盈余近三百萬兩白銀,遠超朱元璋批給朱雄英的公款。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