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閥閱漢末

第二十二章 冬去夏至(上)

閥閱漢末 司空云鷹 2448 2015-12-14 09:58:55

  俞平等人的到來,對普通百姓沒有產(chǎn)生多少的影響,對這個文莊亭與高珣一起救民的新任督郵,最多也是他們茶余飯后一點(diǎn)談資。

  可是對海鹽的楊家而來說,卻是有了很大的震懾。

  最起碼,楊家不在向以前那樣,不敢公然違法。本來對高家的再次襲擊也提上了日程的,就因為俞平的到來,讓楊家偃旗息鼓起來。

  夏去冬來,冬走夏至。

  俞平在海鹽縣一呆就是一年。期間,高珣,俞平,杜衡,宋凌四人因為志趣相同,又觀點(diǎn)相近,在高珣的穿針引線下,都彼此熟悉,又成為了知交好友。

  當(dāng)然,他也沒有望了他的公務(wù),他除了在別縣揪出了一下違法之人外,在海鹽縣,卻是一無所獲??伤膊豢赡芤恢贝诤{}縣,還需要會吳縣述職。

  于是在高珣,宋凌,杜衡鄧好友的送別下,離開了海鹽縣。

  而在原來高家村所在地。

  如今已經(jīng)矗立起一座占地面積達(dá)到三十多畝地的大型塢堡。高家在這大型塢堡里,修建了一座有著七進(jìn)院落的大型府邸。

  高府占住了整個塢堡三成的空間。高墻圍繞,舞榭廊臺,青瓦琉璃,隱藏在蔥綠從中,漏出棱山一角,欲語還休。小橋流水,長廊蔓回,鋪設(shè)在人工湖,假山之間,盡顯恬靜與悠然。其余的空間除了空出的兩條是指街道外,其余的都建了民房,與糧倉。

  光和三年夏。

  高家塢堡,高府偏北處,這里綠蔭環(huán)繞,手臂粗的杏樹,成排成排的種植在,鋪滿鵝卵石的小路上。綠油油的扇形葉子,在微風(fēng)的吹佛下,驚起一陣陣綠色波紋。

  在以前高珣存放精鹽的山洞及小山丘,已經(jīng)不見了蹤影。取代它的,亂石堆砌的假山,成片成片的楓樹林,以及由山腳修葺到山丘頂上的石板臺階小道。

  在山丘頂上,還修葺了一座八角攢尖,用琉璃蓋頂?shù)耐らw。在山丘腳下,有著兩畝多寬的人工湖里,盛開的荷葉,成片的平鋪在水面上。一群群水鴨蕩起的波紋,把那清雅迎向朝陽的荷花,蕩的隨波而動。有一座橫跨湖心的棧橋,在它的江心盡頭,也有一座四角攢尖的水榭亭閣。

  在這座湖心的水榭中。

  此時有十四的高珣。身高比一年前,又高大了不少,已經(jīng)達(dá)到了七尺多,加上身穿的白色碎花袍服,在微風(fēng)的吹佛下飄起的衣角,顯得格外清雅飄逸。

  他正左手扯著右手寬口袍服袖口,右手正蒼勁有力的握著拇指粗的毛筆,在一塊五尺來寬,一丈來長的平滑的木板上書寫著。

  站在他身邊為他打下手的管家高粱,也正聚精會神的看著高珣用顏體字書寫出來的正楷書。雖然有大部分的字他看不懂,但是不妨礙他欣賞高珣書寫出來的那種充滿著豐腴雄渾,氣勢恢弘字體。

  “嗯,嗯,古之。嗯者必有。嗯?!备吡痪劬珪竦目粗攉憰鴮懗鰜淼淖?,忍不住讀了出來,碰到不會讀的,直接用嗯字代替。

  “噗呲?!备攉懧犃烁吡坏泥哉Z,忍不住笑了出來,弄得右手一滑,把正在書寫的字給寫岔了。

  “呵呵,忍不住就想念讀。家主也知曉,仆的認(rèn)字,還是在家主的教導(dǎo)下,才略微知曉一些?!备吡灰姼攉懶Τ雎?,也不在意。邊說邊用抹布把高珣書寫岔了字給清理干凈。

  高珣笑了笑,指著木板上面的一字一字的讀道:“師說。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备攉戇呎f邊寫,最后寫道:“高氏子弟璉,雖年幼,卻好文。高家起于微末,先祖世代為農(nóng),不知經(jīng)義。今聘老師于高家傳業(yè)。凡高府之人,意欲習(xí)文者,皆可來北學(xué),于經(jīng)義老師處為其解惑。故作師說以貽之?!?p>  北學(xué),是高珣命工匠剛剛新建起來的一座高氏書院。為了凸顯高珣的重視,還特意把他修建在高家的莊園內(nèi),占地面積有五畝的大型建筑。

  還特意在江東各郡聘請精通經(jīng)義的士子前來高家做老師。因為高家給的條件優(yōu)越,也有五六個因生活所迫的寒門士子應(yīng)聲而來。

  高粱錯愕的看著高珣,有點(diǎn)不確信的問道:“家主,除高家子弟外,那徒附民子弟也能來書院從學(xué)?”

  高珣一邊檢查是否有寫錯字,一邊道:“嗯,只要他們想,都可以!”

  “徒附民子弟可入高氏學(xué)堂的事,如果讓這些徒附民知曉,定會對家主俯首帖耳。也會對高家更加死心塌地?!备吡稽c(diǎn)了點(diǎn)頭。

  可他想起了什么為難之事,眉頭突然緊皺道:“可是家主,如今高家徒附民以達(dá)六千三百四十五戶,人口已有四萬一千五百七十六人。已經(jīng)遍布了整個秦山鄉(xiāng)與西亭鄉(xiāng)。

  這還沒有算上塢堡與莊園里一千一百人私兵。草堂雖占地五畝,恐怕草堂空間有限,不足以納下這么多的人。一旦有的人可讀書,另一些人卻望草堂而興嘆,久而久之,必生怨恨,畢竟家主沒有一視同仁。這一定會損家主與高家威望。家主可曾思慮過?”

  因為高家一次性把海鹽縣的流民,都召集到了高家。

  一方面使得高家仁義之名在吳郡,會稽,丹陽郡等江東各郡傳播。即使是江北之地的廬江郡,九江郡也開始流傳高家的仁義之名。

  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因為天災(zāi),人禍而在家鄉(xiāng)無立錐之地的百姓,拖家?guī)Э?,扶老攜幼的來到海鹽高家。

  吳郡,會稽等郡縣的縣令,縣長為了不使得本轄縣有流民,影響其政績或者危害本縣。都想盡辦法把流民望海鹽縣趕。

  正因為這樣,高家的徒附民一年內(nèi),又增到了六千多人。高珣出于對徒附民的安全考慮,在塢堡不足以納下這么多人時。

  在這塢堡相隔不到五里路程,靠近秦山鄉(xiāng)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占地達(dá)到一百畝的大型莊園。高家組建的木匠坊,鐵匠鋪,以及剛剛建立起來的草堂都放在了莊園。

  而且又在秦山鄉(xiāng)新建了十幾個村落。安置這些流民。高家私兵也由原來開始的五百來人增加到一千多人。

  “書院內(nèi)足可容納三四百來人,高家徒附民雖多,可是他們耕種田地的勞力都不足,他們家中哪里有閑人,讓子弟讀書?”高珣有點(diǎn)不確信的道。

  高家因為精鹽的收入大增,又在隔鄰的鄉(xiāng)村,向康京以低廉的價格買了三百多頃荒地。即使高家有徒附民四萬多,可高家開墾了的荒地僅僅只有一半。

  所以說,高家勞力嚴(yán)重不足,徒附民一家中,有幾十大畝地要耕種,哪里還有閑人來送子弟讀書。

  高梁搖了搖頭道:“家主是小看了這些百姓,如有機(jī)會讀書認(rèn)字,他們即使再苦再累,也會咬牙空出一人出來讀書的。畢竟這有可能改變他們不在田地勞作以及他們命運(yùn)之事?!?p>  高珣想起前世那些咬緊牙關(guān)供他們子女讀書的父母,為了不讓子女與他們一樣,依舊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也會堅持。高訓(xùn)不由的點(diǎn)了點(diǎn)頭,他很是贊同高粱的話。

  看來還是他考慮事情不周密。于是高珣想了想道:“那就設(shè)年輪界限,只要六歲以上,十三歲以下的男童。這樣人就少了許多?!?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