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天橋文化為何歷久不衰
天橋雜耍
老北京的平民樂園———
一個小小的“天橋樂茶園”,出了一個紅遍全國的平民藝術(shù)家郭德綱,場場演出爆滿,京城一票難求,白領(lǐng)趨之若鶩。天橋為什么成為平民文化的樂園?天橋藝術(shù)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魅力?
天橋的橋可不一般,是天子專走的橋老北京的平民樂園,我指得是老天橋娛樂市場。
天橋有橋嗎?有,還不是一般的橋。老天橋在什么地方?元朝時,是元大都的南郊。明朝嘉靖年間北京筑外城,此地成為外城的中心。那時,天壇、先農(nóng)壇北墻外,有東西走向的一條河,是皇帝祭壇必經(jīng)之路。明朝建漢白玉單孔高拱橋通“御路”。此橋只為天子所走,因此得名“天橋”。平時有木柵欄封擋。官民只能走兩側(cè)木橋。
清光緒末年修馬路,改成低拱石橋。民國年間修有軌電車車軌,又改成平橋。上世紀30年代拓寬馬路,拆除橋欄桿后,“天橋”便一點痕跡也沒有了,橋下的河道,便變?yōu)楹髞淼臇|西龍須溝。橋雖然沒有了,但是這個地名依然留下。
平民身無分文也能進來娛樂
元明時代,天橋這一帶,河溝縱橫,港汊交錯,河兩旁風光綺麗,楊柳垂條,成為優(yōu)美的風景區(qū)。
北邊的前三門尤其是前門一帶的商業(yè)非常繁榮,會館、旅店鱗次櫛比,人氣極旺。由于距天橋這風景區(qū)很近,來看景的人絡(luò)繹不絕,茶館、酒肆、飯館興起來了,為給游人助興的娛樂項目也就跟上來了,練把勢的、說書唱戲唱大鼓書的全來了,形成了天橋娛樂市場的雛形。
但那時這些賣藝的,都是露天演出,稱為“撂地”。藝人用大白畫一個圓圈,演員就在這個圓圈里賣藝,名為“畫鍋”。鍋是做飯的,意思是有了這個“鍋”便有了飯吃。
清末民初,隨著南城前門一帶交通商貿(mào)文化娛樂的發(fā)展、市民階層的壯大,天橋一帶更興隆起來,過去不允許的戲園子、游藝園出現(xiàn),商業(yè)、服務(wù)業(yè)、手工業(yè)更興旺,民間藝人來這里賣藝設(shè)場的竟多達五六萬人。
這時的天橋市場里,集吃喝玩樂、游覽購物于一地,是廣大平民活動和求生的場所,是廣大平民休閑娛樂的樂園,來客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在賣藝者的露天“劇場”外駐足觀賞,得到各種藝術(shù)享受。
說唱藝人身懷絕技
另一方面,天橋又是民間藝人的發(fā)祥地,北京民間藝術(shù)的搖籃。多少曲藝和雜技中的曲種、絕技,如相聲、雙簧、快板,武術(shù)中的硬氣功、杠子和車技、空竹等就是在天橋發(fā)展起來的。
有句老話叫“天橋的把勢,光說不練”,其實這不對,天橋的民間藝術(shù)分兩大類,說唱藝人和雜耍藝人,也就是說的唱的耍的練的,各不相同。
說的有評書。最早是露天表演,后來有了獨腳棚、板凳,再后引入茶館。杰出的有評書大王雙厚坪、王杰魁、袁杰英、品正三、趙英頗、段興云和連闊如等。
在天橋說相聲,出了很多名人。如單口相聲的創(chuàng)始人,有“窮不怕”之稱的朱紹文,有相聲八德美譽的李德陽、焦德海、劉德智等,著名相聲藝術(shù)家侯寶林以及后來與他搭檔的郭啟儒、郭全寶,幼年和青年時,均在天橋演出過。
天橋曾出現(xiàn)過早、中、晚期三組人稱“八大怪”的二十四個各懷絕技的杰出藝人。早期八大怪,以窮不怕朱紹文和專學各地民間小曲的醋溺高為代表;中期以民國初年的老云里飛、花狗熊為代表,晚期以小云里飛、焦德海、賽活驢為代表。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或像貌奇特、言行怪異,老北京人沒有不知道的。
唱的有多種鼓書,其中以說“大書”為主的西河大鼓人氣兒很旺。說“大書”就是把演義小說的故事吸收過來,成為有頭有尾有懸念和類似評書的演唱,如《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等。著名藝人有焦秀蘭、焦秀蕓、馬連登等。其他曲種如單弦、京韻大鼓、梅花調(diào)、北京琴書、竹板書等應(yīng)有盡有。著名藝人有曹寶祿、架冬瓜、關(guān)學曾等。
在天橋落子館演唱鼓曲的女藝人,有被觀眾稱為“三艷”的名藝人,她們是京韻大鼓方紅寶、梅花大鼓郭小霞、河南墜子姚俊英等。此外,如云里飛的滑稽二黃,“大金牙”焦金池和“小金牙”羅沛霖的拉洋片;口含竹哨配音的被戲稱為“耍猴栗子”的木偶戲以及遠近馳名的陸氏皮影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