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說說仁不說利
宋牼(keng一聲)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問:“先生要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要開戰(zhàn),我要去到楚國去,游說楚王罷兵;如果楚王不聽我的,我就去秦國勸說秦王罷兵。他們兩人中肯定有一個人聽我的?!?p> 孟子說:“我不問你具體的游說方法,我只是想聽聽您勸說的內(nèi)容主旨。您打算怎樣勸說他們呢?”
宋牼說:“我將說戰(zhàn)爭的利害。”
孟子說:“您的志向太遠(yuǎn)大了,以您的名義恐怕還不行。先生用利害關(guān)系游說秦楚國君,秦王、楚王貪圖利益罷兵,這樣士兵是因為有利益而罷兵的。做人的大臣,抱著求利的目的去侍奉君主;做人兒子的,抱著求利的目的去侍奉父親;做人兄弟的,抱著求利的目的結(jié)交兄長。這樣的話,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最終沒有仁義存在,只能以互相利用的目的去交往了。
這樣還能保存國家,是不可能的。
先生用仁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就會因為喜歡仁義而罷兵,這樣士兵都喜歡罷兵并且喜歡仁義了。做人大臣的,心中存著仁義去侍奉君王;做人兒子的,心中存著仁義去侍奉父親;做人兄弟的,心中存著仁義去結(jié)交兄長;這樣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就擺脫了利益關(guān)系而用仁義的方式去互相交往。這樣還沒有稱王于天下的,從來都沒有過。何必一開口就說利呢?”
評:游說是一門學(xué)問,根據(jù)人的名聲不同,游說的效果和方法也不同。
有人覺得用利害關(guān)系去游說成功率更高,這樣的例子有燭之武退秦師,不過秦穆公救過晉文公,晉文公礙于秦穆公恩德才對鄭國罷手,這里面還是暗藏仁義的。用仁義游說成功的例子似乎比利害關(guān)系的還多,有展喜犒師,齊王佐不辱使命等。
春秋時代,五霸都打著仁義之師的名號互相征伐,所以在這些君王里面沒有哪個不表面上表現(xiàn)的喜歡仁義。誰都不知到是真是假,不過利用這點可以以假亂真。
正如孟子所說,一上來就將利,在游說中屬于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