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宋工程師

第44章 董家莊園

大宋工程師 云桐山人 2089 2016-06-28 07:00:00

  董家莊,嚴(yán)格的說應(yīng)該叫董家莊園,它是以董家莊園為中心,在東西兩側(cè)建村,形成一點兩線的條形地帶,這些都屬于董家莊的范圍。

  為了區(qū)分,人們把東邊的那一片稱為東莊,西邊的稱為西莊,中間還是稱為莊園。

  除了莊園外,東西二莊住著的都是董家的佃戶,也就是靠租種董家土地過日子的人家,因此董家是他們的大東家。實行保甲制后,董家家主又被官府定為這里的保長,又多了一種身份。

  董家數(shù)代居住此地,家族的發(fā)展也是緣于這里,中間雖有數(shù)個旁枝,只是他們或搬遷、或沒落,到董均做家主兼保長時,已大不如從前了。

  看到家族逐漸凋零,董均不甘心沒落,他雄心壯志地娶了數(shù)房妻妾,試圖重振家族。然而,想法與現(xiàn)實總是脫節(jié),董均與這些妻妾盡管努力,卻只開花不結(jié)果,女兒生了一大堆,兒子一個沒有。

  沒有兒子,董均不但雄心未果,還面臨亡家的危險,他開始心慌了。

  吃藥針灸不算,董均甚至去燒香拜佛,試圖用這種方式祈求有得后人。

  好在上天庇佑,總算成就了董均,到四十三歲時終得一子,起名為董成。

  董成長大,倒還可心,十六歲考中秀才,十九歲中了舉人,一路行來順風(fēng)順?biāo)?,下一步只要考中進士,就可以等待候補,混個官職。

  只是未等他參加后續(xù)的科考,一次偶然的機會竟被應(yīng)天府知府看中,知府既喜其人又愛其才,便收到手下做了個文案,至于科考一事也事先說明,并不受影響。

  董成起初幫知府起草起草文書,管管檔案,一切不算好也不算差,可是某一日,他與知府小姐不經(jīng)意間遇到,又被小姐看中了。

  小姐看中,知府樂意,董成也滿意,這門親事自然是天成,不料,當(dāng)知府提出了招董成作上門女婿時,身為獨子的董成猶豫了。

  知府強迫、董家強硬,雙方竟僵持起來。

  后來還是因知府小姐的哭鬧,知府終于想出一個折中的方法,那就是讓董家搬到南京府,這樣兩家既可結(jié)成秦晉之好,又相距較近,方便走動。

  董家莊園是祖業(yè),董家雖然不愿意放棄,但是為了兒子,還是決定搬遷。

  搬遷雖是大事,卻難不道董家之人,畢竟他們?nèi)硕鄤荼?,多找些車馬就可以完成。

  諸事好辦,不過是錢多錢少而已,唯獨名下近百名佃戶是個頭疼的事情。

  董家多年來靠他們才維持下來,如今要走了,心中自然割舍不下,甚至擔(dān)心他們以后會忍饑挨餓、流離失所。

  不知道買家是何心思,也不知道對方買地來干什么?董家能做的只能在買賣時提出要求,把保障佃戶們有地種做為一個必要條件,否則買賣免談。

  說是這樣說,董家也知道,他們一拍屁股走人了,對方萬一不執(zhí)行約定也無可奈何,只是他們能做的只能這樣了,那些后事就聽天由命吧。

  一個小小的條件,看似不起眼,實則作用不小,就是董家也沒料到會有那么大副作用。半年時間過去了,大部分董家人也搬走了,可房和地仍然無法賣出去,不用說,都是這個附加條件惹得禍。

  別小看這個條件,它關(guān)系的可是近百人的溫飽和命運問題,誰也不敢輕易接手。地多自然需要人耕種,而且董家的條件合情合理,為何沒有人接手呢?實則問題還是出在董家身上。

  ……

  在古代,佃戶租種地主家的土地,不光要向官府交納一定的稅收,還要向地主交納地租,甚至還要交付一些雜稅。

  從唐后期開始,官府一般實行的是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tǒng)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于分夏、秋兩季征收,所以才稱為兩稅法。

  兩稅法的要義為“量出以制入”,指的是財政收入的規(guī)模按照前幾年平均支出水平擬定,換言之就是官府要用多少錢,就要向農(nóng)民征收多少。

  到宋時兩稅法又進行了演變,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改革,實行方田均稅法、募役法,雖然因遭到豪紳大地主階層和守舊派官僚的反對,不久便被廢除,但在稅制上也產(chǎn)生了不小的波及,之后,各種收稅名目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宋朝賦稅之重于前代,已是一個常識。

  正常情況下,國家堂堂正正征收的農(nóng)業(yè)稅大都是三十稅一的標(biāo)準(zhǔn),但這只是一稅,正所謂“一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表面上的堂堂正正難掩農(nóng)民的負(fù)擔(dān)日漸加重。

  二稅就是地租;租種地主的土地,交納地租無可厚非,但交納多少自古各有不同,一般來說三七開的租賦就是相當(dāng)重的了。但在宋時,三七開已成明文,四六開是正常的,甚至個別無良地主達到五五開。

  三稅就是什么種子稅、農(nóng)具稅、人頭稅等苛捐雜稅。當(dāng)然皇親國戚,達官貴族,地主富農(nóng)沒有這一項稅收,所以基本上就是農(nóng)民交,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官府又會變換條目弄出一個稅來。

  ……

  董家的佃戶相對于大宋的其他百姓來說是幸福的。官府讓交的稅收董家沒有辦法,除了盡力周旋外,基本上是按原數(shù)上交,但在收租這一條上,決定權(quán)在他們,他們只按時下最低的三七開收取,因此佃戶們的生活相對來說要寬松不少,這也導(dǎo)致他們對董家十分依賴,做事也是盡心盡力。

  董家的這種做法,收取了佃戶們的心,卻也讓他們無法適應(yīng)新東家的收租標(biāo)準(zhǔn)(四六或五五開),為保護他們,因此董家在與買家談判的時候都會加上那句,收租不得超過三七的標(biāo)準(zhǔn)。

  ……

  高峰隨李奇坤一同趕往董家莊園,一路上李奇坤都在講董家的變故和事態(tài)發(fā)展,高峰聽來也深感有趣。

  董家也許只是個例,卻無疑是姻緣改變家族命運的成功事例。董家將來能走多遠(yuǎn)不知道,但既然跨出了莊園,肯定會比現(xiàn)在有更多的發(fā)展機遇。

  倆人邊走邊談,不知不覺間,遠(yuǎn)處一座莊園映入眼簾,高峰知道,那就是董家莊園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