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蔡鳥所問,燕丹沉默片刻,楚國的事情有點復雜,他一時無法下決斷。
此時楚國執(zhí)政的應是楚王負芻,負芻本不是楚王的繼承人,而是楚哀王的庶兄,但他在楚哀王上臺兩個月后,派門客刺殺了哀王,從而當了楚王,這也是剛剛發(fā)生的事,按理說楚國現(xiàn)在的政局還不穩(wěn)定,負芻肯定會把精力放在國內(nèi),所以會不會聯(lián)燕還不好說。
想了想燕丹說道:“汝至楚國先去拜訪項燕將軍,把燕楚聯(lián)盟之事告之,至于如何面見楚王,聽項燕將軍的安排吧?!?p> 他這也是對項燕的一種莫名信任,以項家對楚國的忠誠和對秦國的敵意,項燕肯定會促進燕楚聯(lián)盟的,至于項燕能把事情推動到什么程度,只看項燕的本事了,若項燕都沒有主意,他作為一個對楚國不太了解的外人,更沒有好的辦法。
蔡鳥應下后又問道:“太子還有何吩咐?”
燕丹又交待道:“使楚完畢,汝去一趟居鄛,那里有一名叫范增的老者,若能請來,再記你一功?!?p> 送走蔡鳥,燕丹不由得感嘆,戰(zhàn)國末期,天下豪杰比比皆是,為何總感到自己手下無人可用?
燕國雖偏居一隅,但自昭王下達了求賢令后,引來了以蘇秦、樂毅為代表的一大批文才武略,這幫人使燕國一時間強大起來,甚至幾乎吞掉了強大的齊國。
只是從惠王之后,燕國便開始衰落,以樂毅為代表的人才又相繼逃離了燕國,直到燕王喜時代。
這位燕王喜更加可怕,他一意孤行,使得更多的文才武將或逃或戰(zhàn)死,而燕國也一衰再衰,無力爭雄天下。
如今他只能拿著這個爛攤子與強秦相斗,簡直是一種不自量力的做法。燕丹很清楚,派人出使各國,或許各國表面上會和和氣氣,說一些冠冕的話,但背地里卻是不屑,你燕國也想與秦國斗,靠什么?是嘴巴還是匹夫之勇?
這皆是沒有人才和國家實力弱的結(jié)果,燕丹明白,要想說了算,必須強大起來,弱國無外交,這是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真理。
他更清楚,人才有時就如大河之水,只要你把渠道開通,把身子放低,肯定會源源不斷的流過來的。只是,他現(xiàn)在還沒有精力去挖渠,更沒有時間去放低身子,他只能利用現(xiàn)有的力量與秦兵決一勝負。
當然,這一仗一旦勝了那又不同,天下所有人的目光都將瞄向這里,那時,他只要一招手,天下英才便會紛紛來投。有了人才,再來對付秦人,勝算將會很大。
想通這些,燕丹的斗志再次強烈了起來,畢其功于一役,或許天下是誰的也不好說了。他不相信,憑后世的那些知識和能力,會斗不過一個殘暴的嬴政。
燕丹再次坐在案前,吩咐宮人去請人,這次他要面見一位神秘的重要人物。
蓋聶,荊軻的好友,也是荊軻約好同去刺殺秦王的另一殺手,只是因時間緊迫,荊軻沒有等到他的到來,只能帶著秦舞陽前去了。
不過,這并不影響蓋聶的尋來。蓋聶的到來,讓燕丹再次看到了一份希望,這份希望將會使燕國走向更遠。
對于蓋聶,燕丹了解不多,只知他是一個劍術(shù)家,但他懷疑此人師出鬼谷子,否則也不會以“目攝”令荊軻退去了。
無論蓋聶和荊軻之間發(fā)生過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蓋聶劍術(shù)通神,而且愛好交游,更與荊軻是好友。
他值得荊軻信任,就值得燕丹信任和任用,其任用的理由很簡單,就是為荊軻復仇。
蓋聶很快到來,燕丹迎至宮外,雙方見面都深施一禮。燕丹見其長身挺拔、淡然鎮(zhèn)定,具備一名劍客應有的冷靜和心態(tài)。心道一聲慚愧,荊軻若與此人同去刺秦王,定然大功告成。
只是此時說什么都已晚矣,他又不能讓蓋聶馬上飛到秦國去,荊軻注定還是失敗身亡。
引蓋聶入宮,雙方落座,燕丹再次起身行禮道:“荊卿此行將無功而亡,丹愧對壯士。”
蓋聶剛至燕國,尚未了解情況,聽聞大驚,忙問道:“何來此說?”
燕丹只得把前情述說一遍,只聽得蓋聶霍然起身,轉(zhuǎn)身欲行。
燕丹忙問道:“壯士意欲何為?”
蓋聶坦然道:“我入咸陽,伺機再殺秦王,為荊卿復仇?!?p> 燕丹急切間攔住道:“壯士慢行,且聽丹一句?!?p> 蓋聶悻悻然,只得坐下道:“太子且請道來?!?p> 燕丹再施一禮道:“秦王還不該死,此皆丹之錯,只可惜害了荊卿?!?p> 蓋聶還禮道:“此與太子無關(guān),錯在秦人殘暴?!?p> 燕丹講道:“此番荊卿不利,秦人必然警覺,再想刺殺已無可能,方今之計,只能集天下之力擊敗秦兵,共殺向咸陽,那時再取秦王之首則易如反掌爾?!?p> 蓋聶不由問道:“若秦兵來犯可有把握?”
燕丹道:“至少五成把握?!?p> 蓋聶驚訝地說道:“如此說來勝數(shù)不小,聶深為敬服,不知太子欲讓聶做何事?”
燕丹對他禮遇有加,而且一些事情毫不隱瞞,說明其必有所求,蓋聶自然明白該怎么做。
燕丹道:“蓋壯士責任重大,不知愿不愿意付出?”
蓋聶慨然答道:“為荊卿復仇,無所不愿?!?p> 燕丹贊道:“真豪杰唉!”隨即說道:“如今秦兵勢大而殘暴,先滅韓、趙、魏,再犯燕國,天下敢怒而不敢言,丹雖只尺之軀,亦不言降,天下有志之士更是無數(shù)。然而眾人雖多,卻不同心,皆因缺一呼聲,丹愿做此人,故請壯士前往韓、趙、魏故地,一者鼓動反秦力量,在當?shù)胤辞?,二者集結(jié)各路俠士,秘密潛入各城,一旦反秦大軍到來,做好里應外合。”
蓋聶聽聞,神情激蕩,答道:“太子高義,乃天下之福,聶愿做此事,定不負厚望?!?p> 送走蓋聶,燕丹長出了一口氣,有蓋聶在外鼓動,勢必又增加一成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