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能翻開其中一個同學遞給來的稿件,題目是:“我的夢想”……!
再翻開一份,題目是“我的父親”……。
吳能郁悶地翻了幾份,終于看到一份能上眼的文章了,名字叫“原諒我,吳阿敏”。
這名字有意思,吳能拿出來看了起來,字跡還可以,文筆也不錯,故事大概內(nèi)容是一個初中生在初一的時候,認識一個好朋友,這位好朋友叫吳阿敏,兩人一起在學校度過了一個學期,一起哭,一起笑,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因為一件小事,兩人大吵了一架,說以后不再做好朋友了,在寒假的時候,這位同學覺得上次吵架的原因是自己不對,想開學后對吳阿敏說一聲對不起,可惜到了開學后,吳阿敏因為家里貧窮,輟學了,從此以后,再也沒有見到吳阿敏了,這位同學很想對當年的吳阿敏同學說一聲“對不起”,可惜這事只能成為遺憾了。
吳能帶著復雜的心情看完這篇文章,看得出這個作者應該是一位女同學,學習成績還不錯的那種,文字內(nèi)容雖然有些幼稚文青的味道,但是這恰恰是吳能現(xiàn)在需要的文章,這本校刊的內(nèi)容大多會是學生感興趣的文章,能產(chǎn)生共鳴的文章。
這個年代輟學的學生每年都有,特別是女同學,很多輟學后的學生一輩子也不會再見面的,學生時代的友誼很單純,也很純潔,沒有金錢和權勢的污染,很多同學在畢業(yè)后的在前面幾年都特別懷念這種友誼,直到自己的心被社會上的環(huán)境污染以后,才把學生時代那種最單純的友誼埋葬在記憶中。
吳能把這篇文章拿了出來,算是通過了,后面把那十多份的投稿全部簡單地看了一下,沒有一份滿意的,第一節(jié)課就這樣過去了,到了第二節(jié)課,除了吳能自己班上幾位同學投稿之外,全校其他班級,竟然沒有一位同學來投稿,吳能的心情頓時忐忑起來,這不正常呀,自己班上這么熱情,按道理別的班上不可能毫無反應呀,這違反常理呀。
到了第四節(jié)課的下課鈴聲響了那一刻后,吳能都感覺懷疑人生了,整個上午,沒有收到其他班的一份投稿,吳能無奈嘆息一聲,正準備收拾一下和艷子去吃飯,突然門外走進來一位同學,看著有些陌生,應該是其他班級的同學,這位同學向第一排的同學問了一下什么,吳能正好抬頭張望,見到對方一臉笑意地往自己走來,吳能頓時就感覺應該是投稿的來了。
吳能猜測的完全正確,可還有一點他沒猜對,只見對方從左手提的袋子里,拿出厚厚一把稿件,遞給吳能,一邊笑著解釋道:這是我班上的同學投的稿,因為老師吩咐不能影響其他人學習之類的,我班上就委托我拿過來,吳能頓時哭笑不得看著這厚厚起碼二十多份的稿件,看來他們班上三分之一的同學都投了稿,這完全是自己錯怪了他們呀,兩人正說著,門外有接連出現(xiàn)幾位其他班的同學,連初一的學生也來了,吳能頓時一顆心放了下來。
不到二十分鐘,吳能就收到一百多份投稿了,而且時不時還有同學在打量自己這個班上的情況,看來有些害羞的同學不敢過來,先看看情況。
接下來吳能把飯盒叫艷子去打飯,和班上那積極分子趁著中午時間,都來審稿,其他的同學是初審,吳能是終審,雖然這個興趣小組有些幼稚,但是大家的熱情高漲,帶著激動的興奮的心情在審稿。
可直到快上課的時候,這投稿的數(shù)量是越來越多,甚至有很多同學投幾份稿,最后吳能沒辦法,只能叫同學帶話,建議他們自己組成審稿興趣小組,完成初審后才拿來的,反正吳能以前也沒搞個這東西,大家都是摸著石頭在搞,就算這樣,到了晚上下晚自習后,吳能手中的終審結(jié)束后的稿件也有十幾份了,每一份,吳能都覺得不錯,這十三份終稿,吳能確定自己班上三件,也就是自己的“誅仙”和周凱的“神奇周少俠”,還有那一短篇“對不起,吳阿敏!”
能被吳能接受的終稿,大多都是初三的學生寫的,初二的也有,初一的目前還沒一份能滿意的,偶爾遇到幾份文字和故事都不錯的文章,但是吳能還是決定放棄,自己要辦的不是童話故事或者兒童文章校刊,初一的學生大多還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未來還有兩年書讀,只有初三的同學,馬上就要面臨畢業(yè)了,人也成熟一些了,很多感慨和想法寫出來比初一的同學寫出來的東西讓人更能產(chǎn)生共鳴感。
如果吳能要真正做一份雜志,他一定會選擇做武俠雜志,因為這個年代唯一能大眾的共同娛樂活動就是看武俠小說,不管是十來歲的初中生,還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都喜歡看,自己父輩那一代的武俠小說到現(xiàn)在,還是很流行,根本就沒有更新過,基本都是那幾個門派,那些功夫招式都差不多,一流高手就是主角了,市面上流行的小說,基本都是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司馬翎蕭逸臥龍生,這些大師寫的,而新出的武俠小說作者根本沒有幾個,就算有也沒有名氣,都是借助這些大師的筆名在寫。
現(xiàn)在的武林雜志,還有2000年的今古傳奇武俠版,這兩份武俠雜志算得上是最著名的了,基本每期銷量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誅仙算得上是仙俠小說的先烈了,流行幾十年的武俠小說,最終到了網(wǎng)絡時代,被小白文殺得片甲不留。
一連一個星期的時間,吳能的課外時間,都在審稿,和安排各項事情,包括和印刷工廠聯(lián)系,還有請楊光榮老師幫忙排版出主意之類的,忙的不亦樂乎,可到了周五,吳能才開始發(fā)愁了,終審后的稿件有四十七份,一本雜志才四十頁,這完全想不通呀!
沒辦法,只能再砍掉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