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蓄志滅東吳/石崇斗富/周處除“三害”
?。牐犘钪緶鐤|吳:
司馬昭滅了蜀漢,又準備進攻東吳。正在這時,他得了重病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廢掉魏元帝曹奐,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晉朝,這就是晉武帝,從公元265年至316年,晉朝都以洛陽為國都,史稱西晉。
西晉政權初步穩(wěn)定以后,晉武帝司馬炎接受羊祜的建議,積極準備攻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
羊祜是蔡邕的外孫,司馬師的小舅子,從小喜歡讀書,知識淵博,有辨才,文章寫得好。有人把他比作孔子的弟子顏回。
從公元269年起,羊祜出任荊州都督,鎮(zhèn)守襄陽,很受老百姓的愛戴。他到襄陽的進候,軍營里的糧食還不夠100天的,后來推行屯田政策,讓士兵開墾荒地,糧倉里儲滿了糧食。他還對東吳軍民講究信用,投降過來的士兵想回去的隨他們自愿。有些投降的人,回去后都說羊祜的好話。這樣,投降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晉武帝司馬炎非常贊賞羊祜在襄陽的政績,提升他為車騎將軍。
羊祜決心取一套攻心策略,用道義去爭取民心。他每回跟東吳交戰(zhàn),一定按照約定的日子,決不偷襲,決不布置埋伏。將士當中有誰向他獻計,只要聽到話里有欺詐的苗頭,他就拿出上等的好酒,請獻計的人喝,讓他喝得醉醺醺的開不得口。羊祜行軍的時候,經(jīng)過東吳的地界,士兵割了稻谷,也必須報告吃了多少糧食,按價賠償人家。他出外打獵,每次都鄭重叮囑手下將士只準在自己的地界內(nèi)。碰巧,東吳的將士也在對面打獵,雙方各不侵犯。如果有一只飛鳥或一只野獸,先給吳兵打傷,飛到這邊被晉兵抓住,必須送還給對方。因此,吳人對他很是敬重,稱他為羊公。
羊祜見時機慢慢成熟起來,積極籌備伐吳。公元276年,羊祜上書,請示晉武帝征伐東吳。不料秦、涼二州的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了動亂,朝廷大臣紛紛反對出兵東吳,只有杜預和張華贊成,于是建議被擱置下來。
又過了一年多,羊祜病了,他要求回到洛陽來。晉武帝請他坐車進宮,不必叩拜。后來又讓他回家養(yǎng)病,不必上朝。接著,就派張華去向羊祜請教征伐東吳的計策。羊祜說:“孫皓暴虐昏庸,今天去征伐,一定能夠勝他。要是孫皓一死,吳人另立一個有能耐、愛護老百姓的新君,咱們即使有百萬大軍,恐怕也打不過長江去?!?p>過了幾天,張華向晉武帝詳細報告了羊祜滅吳的謀略。晉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議,拜杜預為平安東將軍,統(tǒng)率荊州所有的軍隊。杜預受命后,招集兵馬,儲備糧草,準備伐吳。正在這個時候,羊祜病故了。
羊祜死后的第二年,杜預攻滅了東吳,統(tǒng)一了中國。在慶祝宴上,晉武帝拿起酒杯對大臣說:“討平東吳,統(tǒng)一天下,是羊太傅的功勞?。 苯又?,他帶領文武大臣到羊祜的墓前去祭奠,告慰已經(jīng)安眠于地下的羊祜。
————————————————————————————————
石崇斗富:
全國統(tǒng)一后,晉武帝志滿意得,整日沉湎在荒淫生活里。有他帶頭過奢侈的生活,朝廷里的大臣也仿效他,把擺闊氣當體面的事。
王愷是晉文帝司馬昭文明皇后的弟弟,官拜右將軍,頗得武帝的寵愛和器重,于是大權在握,欺壓百姓,聚斂財富。他與當時的散騎常侍石崇、景獻皇后從父的弟弟羊琇三人共稱“三大富豪”。
羊琇和王愷都是外戚,他們的權勢高于石崇,但是在豪富方面卻比石崇遜色多了。
石崇到了洛陽后,聽說王愷非常富有,就想跟他比一比。他聽說王愷家里用飴糖水洗鍋子,就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燒火。
王愷為了炫耀自己富有,就在他家門前的大路兩旁,用柴絲編成屏障,一直延伸40里地。誰要上王愷家,都要經(jīng)過這40里柴絲屏障才能到達。
石崇不服氣。他用比紫絲貴重的彩緞鋪設了50里屏障。
王愷又輸了一回。但是他不甘心,他向外甥晉武帝請求幫忙。晉武帝覺得這樣的比賽挺有意思的,就把宮里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好讓王愷在眾人面前夸耀。有了皇帝幫忙,王愷來了勁頭。他特地請石崇和一批官員上他家喝酒。
宴席上,王愷不無得意地對眾人說:“我家有一件罕見的珊瑚,請大家一起來觀賞怎么樣?”王愷邊說邊讓侍女把珊瑚樹捧了出來。那株珊瑚有兩尺高,長得枝條勻稱,色澤鮮艷。大家看了贊不絕口,都說是難得一見的寶貝。
石崇在旁邊冷笑了一下,順手抓起案頭上的一支鐵如意(一種撓癢癢器物),朝著大珊瑚樹正中,輕輕一砸,那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圍的官員們都大驚失色,主人王愷更是氣急敗壞。
石崇不慌不忙地喊來他怕隨從,讓他回家去把家里的珊瑚樹統(tǒng)統(tǒng)搬來讓王愷挑選。
不一會,石崇的隨從們搬來了幾十株珊瑚樹。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愷的高出一倍。株株長得條干挺秀,光彩奪目。
周圍的人都看呆了。王愷這才知道自己的財富遠遠比不上石崇,也只好認輸了。
晉武帝跟石崇、王愷一樣,一面搜刮暴斂,一面窮奢極欲。西晉王朝從一開始就這樣腐敗不堪了。
————————————————————————————————
周處除“三害”:
西晉時期,窮奢極欲的豪門官員比比皆是。這些人整天不干正經(jīng)事,吃飽了飯就聚在一起胡吹海談。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正直實干的人,周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西晉初年,周處擔任廣漢(今四川廣漢北)太守,當?shù)卦瓉淼墓倮舾瘮?,積下來的案件,有的長達30年沒有處理。周處到任后,很快就把積案認真處理完了。后來他到京城做了御史中丞,凡是違法的,無論是皇親還是國戚,他都敢大膽揭發(fā)。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有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蕩。他個子長得比一般人高,力氣也很大,而且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出手傷人,甚至動刀使槍。當是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附近的山上有一只白額猛虎,經(jīng)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shù)氐墨C戶也不能把它制服。
當?shù)氐拈L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過往的船只常常受到威脅。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lián)系起來,合稱義興“三害”。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要數(shù)周處了。
有一次,周處看見人們悶悶不樂的樣子,就問一個老年人:“今年收成挺好,為什么大伙那樣愁眉苦臉呢?”
老人沒好氣地回答:“‘三害’還沒除掉,能高興得起來嗎?”
周處第一次聽到有“三害”一說,就問:“你指的‘三害’是什么?”
老人說:“南山的白額虎,長橋的蛟,還有你,這就是‘三害’?!?p>周處愣住了,他沒想到鄉(xiāng)間百姓都把自己當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過了一會兒,他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來除掉它們。”
第二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利劍進山捕虎去了。周處很順利地殺死了那只白額虎。
又過了幾天,周處穿上緊身衣,帶了刀劍跳進水里去找蛟。
三天三夜過去了,周處還沒有回來。大家議論開了,認為這回周處和蛟一定兩敗俱傷,都死在河里了。大家便喜出望外。
周處在第四天回到家里才知道:他離家后,人們以為他死了,都為之高興。這件事使他認識到,人們對他平時的行為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痛下決心,離開家鄉(xiāng)到吳郡找老師求學。那時,吳郡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云。他們見周處誠心誠意要改過自新,就收留了他。
從那以后,周處一面跟陸機、陸云讀書學習,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去做官。等到晉朝滅掉東吳以后,他成了晉朝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