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音一響起,便如江河決堤,起初在一陣壓抑而靜默的序曲之后,漸漸變得鏗鏘凜然,洶涌而澎湃,好似千軍萬馬奔騰而過,又似那平面的湖面下暗潮涌動。
這是一首極能帶動人情緒的名曲,錚錚弦音繞梁不絕,沉渾旋律如浩瀚之海,不知不覺中,廳中的客人與仆婢們都安靜了下來,似被這曲音中所渲染的意境而吸引了去。
與那些講究儒雅風范的文士們不同,孫子荊彈琴之時,自有一種隨性而放達,而他的眼神卻又是如此悲壯而帶著遺憾。
在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琴音中時,樂寧朦觀注的卻是他的指法,那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指法,不停的撥弄著二弦,直到與君弦同音。
看到這種指法,樂寧朦腦海里似也有什么記憶復蘇一般,禁不住喃喃道了一句:“廣陵散?”
而就在她三個字一出,孫子荊閉著的眼睛突然睜開,臉色驟變,極為驚詫的看向了她。
不僅他,就連王濟與王澄也駭然的看向了樂寧朦。
“你怎么知道我彈奏的是廣陵散?難道你也聽過此曲?”孫子荊不由得激動的問,問完又不停的搖了搖頭,“不可能,你這小姑才多大年紀,三十多年前,這首曲子便已絕跡,聽到它的人并不多,那時我也才十幾歲,你是怎么知道的?”
她是怎么知道的?不管是后世之人對《廣陵散》這首名曲的推崇,還是她母親留給她的記憶,她似乎對這首琴曲的指法印象都極為深刻。
想了想,她答道:“我剛才看了孫前輩的彈琴指法,君弦與臣弦同音,我母親教過我,琴本為萬民教化之器,一弦為君,二弦為臣,三弦為民,倫序井然,不可錯亂,而《廣陵散》卻是君臣同調(diào),是世上唯一一首不守琴譜里的規(guī)矩,以下犯上慢二弦的曲子,這首曲子里充斥著許多不詳之音,而與此曲有關(guān)的人大都沒有什么好結(jié)果,但它依然為后人所傳,是世間絕無僅有的一首曠世名曲!”
說到這里,樂寧朦又笑了笑:“不過,孫前輩所奏的恐怕也只是自己所模仿出來的開頭序曲,我聽我母親說,《廣陵散》已經(jīng)絕跡,流傳下來的曲譜也大多為贗品。”
這句話在一個前輩面前說出來,本來有些大不敬,可樂寧朦臉上率真的笑容并沒有讓孫子荊感到半分的不悅,卻反而生出一絲極為欽佩的贊賞來。
“不錯,這的確是我自己模仿出來的贗品,只因唯一能彈奏此曲的人已不在人世……”沉吟了片刻,孫子荊平復著那激動而壓抑的情緒,說道,“以臣奪君,這確實是一首不守琴譜里的規(guī)矩以下犯上的曲子,沒有想到,你小小年紀竟然也懂此曲,那你可有聽說過關(guān)于此曲的故事以及會彈奏此曲的人?”
樂寧朦點頭:“聽說過,此曲本就源于一個故事《聶政刺秦王》,叔夜正是在一次夜宿月華亭,得仙人指點,以及此故事的靈感,故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此曲,這首曲子本就講述的是一個不屈的劍客刺殺暴君秦王的故事?!?p> 聶政刺秦王!談及這個故事以及叔夜這個名字,孫子荊的臉色也漸漸變得沉重起來,而廳堂之中一時也是鴉雀無聲,王濟與王澄亦相顧無言。
嵇叔夜之名,為竹林七賢之首,天下琴道,以他為尊,而他那曠世的才華,無論是玄道莊老,詩詞賦文以及古琴都有著令人高山仰止的造詣,然而有關(guān)于他的故事卻令人無一不悲憤傷懷。
“聶政刺秦王,不錯,這是一首不詳?shù)那?,聶政刺殺秦王之后,面目全非,死無全尸,而叔夜也不幸得到那樣的下場……”喃喃的低吟這句之后,孫子荊也似陷入某種回憶了一般,臉上悲戚更甚,“說起來,我小的時候也有幸拜謁過叔夜一次。”
“那時竹林七賢久負盛,世間名士莫不以與之相交為幸,我也不例外,然而,這七位隱士的行蹤一如云中鶴跡不定,少有人能有機會求得一見。鐘會乃國士也,才華橫溢,亦精通莊老玄學,其時作《四本論》,頗有洛陽紙貴之勢,然而他不喜聽他人吹捧,卻非要求得叔夜一見,又聽聞叔夜性子傲慢峻冷不易接近,便將那《四本論》丟入他的家中,誰知叔夜只顧與阮郎談玄論道,根本不予理睬,鐘會悻悻而去,這時,叔夜又諷刺的說了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亦反唇相譏‘聞所聞而來,聞所見而去!”
“我總以為這樣的一個人,連國士都能肆意輕慢譏諷,是必不會見我這樣一個無名之人的,可沒有想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山巨源先生之引見,終于在那山水清音竹林之中見到了那傳說中打鐵為生的隱士仙人,見到了我躊躇許多年想拜訪卻終沒能踏出這一步的兩位最負盛名的名士……
阮郎與叔夜。
那大概是我這一輩子最難忘記的一日,世人皆傳叔夜編草為裳,披發(fā)為服,而我見到的叔夜卻是一個風姿秀穎,不事雕琢之人,當時,阮郎清嘯,叔夜彈琴,整個山間都回響著那仿若從天際傳來的天籟之曲,而叔夜與阮郎便站在那山水間……”
“那卓然絕世的風姿亦是我平生之唯一所見,只怕后世之人也無人能與之相比……”
“見到他后,我一時不知如何開口說話,卻沒有想到,他主動問起了我的名字,及祖籍何處,其言幽默風趣,和藹可親,完全不似傳言中那尖刻峻冷能肆意譏諷鎮(zhèn)西將軍鐘會之人!”
“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卻僅僅因為一樁呂安事母案……”說到此處,孫子荊神色黯了黯,已是滿腔悲憤,嚅動了好一會兒嘴唇,才續(xù)道,“那時我已入國子監(jiān)為太學生,呂安事母一案鬧得滿城風雨,而叔夜竟因此案而被下詔入獄,含冤致極,太學院上至國子監(jiān)祭酒,下至年輕的學子無不傾慕于叔夜的才華,紛紛在刑部門前主動請愿,為其申國士之冤,就連江湖上的英雄也因欣賞他的膽識而為其奔走疾呼,京洛一時人心動蕩,聲勢鬧得極為浩大,我總以為……民心至此,總能讓朝廷有所忌憚,殺一嵇康而失天下心,怎么說都不是一件劃算的事情,然而……”
他后面的話再也說不下去,樂寧朦靜靜的看著他,竟見這已近知天命的老者竟然眼中滲滿了淚。
呂安事母一案本就是一件極其可笑的事情,叔夜開罪于朝廷,早就為司馬氏所不容,“烏鴉以腐食為美,鳳凰卻不屑一顧”,這樣一個“溥湯武,非周孔”,反對世俗禮教風化,諷刺司馬氏朝廷以孔孟之道魚肉百姓的人,當權(quán)者又怎么會放過他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呂安事母案也不過是一個借口罷了!
而且鐘會將其比喻成臥龍,稱之為繼諸葛孔明之后唯一可亂天下之胸襟的人,其言不可謂不毒——“嵇康,臥龍也,可殺而不可起,殺之以淳民風!”也便是這一句話,讓先帝寧可失去民心,也要將其殺害吧!
樂寧朦想得入神時,孫子荊又重重的嘆息了一聲,似憧憬又帶著沉重悲痛般的續(xù)道:“那便是我唯一的一次聽到廣陵散,與眾多學子一樣,在臨刑場上看著他顧日影而彈奏,濁水泥濘,不污月色,那一身傾世的風姿,恐怕在場的所有人都終生難忘。”
秋風蕭颯,天地間都回響著這一首以臣奪君的曲子……
一曲終了后,他只淡然一笑,說了一句‘昔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就此從容就戮,臺下之人頓時放聲大哭,許多不偶世的名士在一陣如喪考妣的痛哭聲中引頸自盡……”
聽到這里,樂寧朦心中竟也一陣痙攣,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從心底漫延開來,腦海里似乎也有一些血色的記憶,讓她感到莫明的悲痛,卻又不知這悲痛到底從何而來?
“一弦為君,二弦為臣,三弦為民,倫序井然,不可錯亂,阿娘這一生與他一樣,于世難容,但愿你和你阿兄此生不要步阿娘之后塵,就此平平靜靜的,好好的生活下去……”
那似乎是母親的話回響在耳邊,那般凄然而無奈,像是有許多密藏的心事無法宣之于口一般,她這一生都沒有將那隱藏在心底的話道出來。
“哦對了,小姑子,你剛才說,是你母親教你識得這首曲子的,你母親現(xiàn)在人在何處?你是否也能彈奏此曲?”正在她想念母親之時,孫子荊忽然激動的說道。
樂寧朦回神,搖了搖頭:“并不能,我其實不擅長于琴曲,也只聽母親說過此曲的故事以及彈奏的指法,因此而銘記于心?!?p> “那你母親是什么人?她現(xiàn)在人又在何處?”孫子荊接著又問。
樂寧朦沉默了下來,王濟立刻低喊了一聲:“子荊……”后面的話他沒有說,孫子荊也從他神色中看出了一絲端倪,心下愧然,又帶著十二分的遺憾嘆了一句:“可惜??!真是可惜!”
“嵇琴阮嘯,佳音不再,竹林風骨,煙消云散!”惋嘆了一句后,他又坐回塌上,將手中之琴往旁邊一拋,恨恨道,“我還彈這琴干什么?”
琴被扔到一邊后,他驀地又煩燥的喊了一句:“這琵琶聲也太聒噪了,武子,都讓她們下去吧!”
王濟并不生氣,反而應言驅(qū)走了廳中的姬妾,哈哈大笑道:“子荊是聽過廣陵散之后,這世間什么曲音都難以入子荊之耳了!”
“名曲也只配名人,所有人的模仿也只是東施效顰,你看現(xiàn)在的那些文人,有幾個有叔夜的風骨與氣節(jié),一個個只會趨炎附勢,巴結(jié)奉承,所謂的名節(jié)與氣節(jié)對他們來說狗屁都不是,尤其是那石崇,什么《金谷詩序》,《楚妃嘆》,只會在那兒炫富,無病呻吟,寫得真是一手好艷詞,還有潘安,那《閑居賦》倒是寫得文采飛揚,可當他向賈謐車騎望塵莫拜時,那無視名祿的氣節(jié)都到哪兒去了?”
說罷,他還一手拍了一下塌幾,隨著他這一拍,袖中竟掉下一紅色的請柬來。
他又拿起了那請柬,擺放在王濟面前:“你看你看,登云閣。列姬姜。拊絲竹。叩宮商。宴華池。酌玉觴。下月初的金谷宴會,他給你也發(fā)了請柬吧?”
王濟看了一眼那請柬,臉色微微一變。
就在這時,門外也突地傳來一陣大笑:“是什么事情又讓子荊如此憤世嫉俗了?”
***********************
作者的話:某夜用這一整章來講述名士嵇康的故事絕不是為了充字數(shù)吊書袋子,叔夜之靈魂便也是本書的靈魂,某夜雖是寫言情,但到底還是寫了一些名士,而以某夜的觀點看,魏晉名士,唯有叔夜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名士風度”真正的“氣節(jié)風骨”。
另外寫叔夜也是為了引出下面一個關(guān)鍵的人物:潘安,這個可稱美男代名詞的人,想必大家也耳熟能詳,它不僅是西晉時鼎鼎大名的美男子,也是一位文采卓絕的文人,而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在晉史上,他在太子謀反之案中也畫上了重要的一筆,而潘安其人,到底人品如何,該如何評價呢?
后文某夜會寫到他,另外也附上自己的一些觀點。
再說說本文中的呂安事母案,也許有的親們還不太熟悉,那么我這里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嵇康有個好朋友叫呂安,叔夜喚他阿都,兩人相隔千里,好友相約,跋山涉水也要一見,這也就是所謂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故事的起因是,阿都的妻子徐氏是個出名的美人,而他的哥哥呂長悌卻貪戀弟媳之美色而強行將其灌醉,于是那千篇一律爛掉牙的故事就此上演了,徐氏醒后非常氣憤的將此事告訴了阿都,阿都亦將此事告訴了叔夜,并氣憤的想要上官府告他的兄長,但嵇康勸阻了,覺得為其名譽著想家丑還是不要外揚,于是,阿都聽勸之后也就此撤訴,可沒有想到,阿都撤訴之后,呂長悌這個禽獸竟然反過來告阿都“不孝”,叔夜知道后亦非常的氣憤,便挺身而出,為阿都作證,而因為叔夜作證,于是朝廷便判叔夜同樣“不孝”,對就是這個莫虛有又可笑的“不孝”,便讓一代名士跟著一起入獄,之后作為主案的阿都被判了流放,而叔夜竟然被判了斬刑,說到這里,某夜也說不下去了,大家應該也能明白了,這就是一樁千古奇冤案,一個可笑又可悲的故事。
至于文中所提到的《聶政刺秦王》,某夜就不細說了,總之,與荊軻刺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聶政以琴曲迷惑了眾人,到底還是成功了,但成功之后的代價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聶政自知難逃一死,為了不連累家中老母,便自毀了容貌而自盡,當他死后暴尸于人前時,他的母親不忍他死后無名,便主動出來認領(lǐng)了尸體,自然后來他的母親也死了,但聶政之名從此便已名垂了千古……
千語千夜
唔,可以向大家求個票票么?某夜一人寫得好孤獨,真的很需要一點點的鼓勵。看在我寫了這么一大段作者的話的份上,給點安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