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對那伙攔路劫匪全都留了活口,而唐一笑卻也沒有任何異議,好像絲毫不怕身份暴露一樣。
殺人與否,和身份是否會暴露沒關系,和心情也沒關系,習武者行走天下,不可恃強凌弱,不可濫殺無辜,哪怕是劫路的盜匪,也是如此。
那些攔路打劫的,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手上都沒沾過人命,在李白和唐一笑看來,他們罪不至死。
“原本我還以為這個什么【天下行走】就是個名頭,沒想到倒真還有幾分用處。”明面上不過是一個散官和一些銀子,可既然已經(jīng)下了山,就自是做好了下山的準備,和皇帝秘密聯(lián)絡并不算容易,卻也并不太難做到。
李白秘密同皇帝取得了聯(lián)絡,這就代表了李白這支道門的態(tài)度,而【天下行走】則是皇帝給道門的回饋,也是賦予的一份責任。
唐一笑在馬上草草地將這伙劫匪的情況寫了幾筆,便將折子和筆都揣進包裹里,抬頭與李白半開玩笑道。
李白顯然對這種偷偷摸摸地行事很是看不過眼,一臉的不屑一顧。
“哼,代天巡狩本是天經(jīng)地義,可惜奸臣當?shù)?,竟然還要寫密信奏報,真是荒唐!”
“且忍一時吧。”
大半日后,二人打馬行至東都洛陽城,只見洛陽城一片繁華景象,雖不似長安巍峨,卻別有一番堂皇大氣,不免心生感慨。
長安與洛陽的兩京之爭,可謂是大唐的一大特色。
三百年后,宋人歐陽修有詩曰,“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為天下傳頌,而洛陽牡丹之名也如同刮了一場颶風,迅速地傳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名揚海外,許多海外的瓷器商都會要求窯廠燒制洛陽牡丹的圖案,一時之間,可謂是風頭無二。
不過在唐朝,洛陽牡丹卻是與長安牡丹爭相斗艷,而在天下人的眼中,長安城乃是堂堂帝都,是天下龍脈富貴之所在,因此,長安牡丹才是文人爭相詠唱的對象。最有名的,大概要數(shù)幾十年后的那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詩的作者劉禹錫其實并不是長安人,而是洛陽人,但他卻寫了這一首吟詠長安牡丹的千古絕句,足以見得,洛陽雖被定為東都,政治地位極高,商業(yè)地位也是全國之首,但在唐人心中的地位還是無法與西都長安相比的。
再有幾天,便是花滿洛陽時。
“丫頭,你之前所說,李賊殺與不殺,不過只差一個名頭,怕是不盡然吧?!?p> 二人走在洛陽城的街上,像是一對兄妹在閑談,但所說之話若是傳了出去,只怕就要被視作瘋子,然后被抓起來滅族抄家。
李白本就正值而立之年,又因為【烏云草】和內(nèi)功渾厚的關系,此時看著不過二十幾歲的年紀。李眠卿的身體也隨了父親李適之,身材高挑,和李白走在一起,不像隔著輩分的叔叔與侄女,倒像是兄妹,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吃了一個地方長的【烏云草】的緣故,兩人的面容輪廓倒是有些相似。
唐一笑撓了撓頭,“我那不是為了先穩(wěn)住裴世伯嘛,不然他當真提劍去殺李林甫去了,我豈不是成了見死不救之人?”
“怪不得那日你說的辦法里我總覺得有些地方含含糊糊,原來你還藏著掖著了,丫頭,你這腦袋長得可一點都不像我適之哥哥?!?p> 唐一笑心中暗道,要是像才有鬼了,不過這個身體的原主人也真夠可憐的,一朝家道中落,倏然家破人亡,只留自己一人,卻還被下了毒,成了李白的累贅,一直在自責和悲痛之間度日,結果到底沒有撐過那個雨夜,身體被孫思邈救回,可魂卻已經(jīng)不在了,這才讓自己這個異世落水冤魂附在了她的身體里。
這邊正想著,二人便已經(jīng)走到了洛陽府衙,照規(guī)矩,辦京兆府發(fā)布的任務,要在相應的官署登記,而銅面大盜所屬的地方,正是洛陽府衙,唐一笑自是要進洛陽府登記一番。
……
所謂“為官不修衙”,這倒算是官場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了。
別看洛陽甚是繁華,洛陽之夜更是奢靡至極,而這洛陽府也是占地甚廣,框架極為大氣,可面前這因為時常擦拭而幾乎露出木材原本顏色的匾額,府衙兩側有些掉漆的楹聯(lián),還有里面大堂上掛著的明鏡高懸四個巍巍大字,足見這東都洛陽一府之滄桑。
事實上,當年高祖李淵對于將都城定在長安還是洛陽這件事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并不是沖動之下的產(chǎn)物。
以隋朝為鑒,當年隋文帝楊堅將都城定為“大興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長安城,是基于自己的主要力量來源于關隴集團,他自然要將都城定在自己的地盤上。而到了隋煬帝楊廣這里,洛陽成為了新都,試圖以洛陽為中心,大運河為血脈,將整個天下連為一片,當然,他失敗了。
所以,同樣出身關隴集團的李淵當即決定,不能再走楊廣的老路,于是定都長安,使關中地區(qū)成為全國的心臟。
但是很快,李淵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問題。
原本楊廣將首都設在洛陽,而以大運河為脈絡輸送糧食再簡單不過,可是長安就不同了,糧食若想運抵長安,須自江南沿大運河北上至洛陽,再經(jīng)由洛陽送抵長安。但今早所見,陜州一段黃河,有砥柱于河間,運糧大船不能行,小船也有觸礁危險,因此必須走旱路,以牛車拉,過山道,方可抵達長安。
但是一來,以這種方式所拉糧食數(shù)目極為有限,根本無從供應大唐都城所需開銷;二來長安人口急劇膨脹,而且日益加劇,這種運輸手段漸漸供不應求,在關中地區(qū)的百姓有時會有被活活餓死的危險,甚至當年高宗李治就差點被餓死在長安,足見形勢嚴峻;三來所經(jīng)地區(qū)地勢險要,無法行大軍護糧,常遇悍匪及有心之人搶奪,一時之間,長安斷糧極為嚴重。
也正因此,武后執(zhí)政期間,便遷都洛陽,以洛陽為“神都”,免于天子被餓死的危險。
但是直到玄宗時期,不同于武后是佛門所遣之人,玄宗一直欲行天子制衡之術,掌天下權,于是為了制衡佛門,發(fā)展自己的力量,他將都城遷回長安。因為長安,既是關隴集團的力量所在,同時也是樓觀派主脈之所在。
不過,糧食問題依舊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玄宗不得不時常去洛陽執(zhí)政,從而造就了洛陽之繁華盛況。
……
出示了用以表明身份的京兆府令牌,唐一笑和李白順利進入洛陽府衙。
畢竟唐一笑在京兆府還只是個九品京兆府衛(wèi),自然不會是洛陽的刺史大人親自接待,不過是與登記之人一說,交了京兆府發(fā)布任務的信物,又畫了個押,便從那人手中拿到了【銅面大盜案】的卷宗。
【銅面大盜案:開元二十七年中秋之夜,一夜之間,全城二十七戶被盜,共計黃金首飾百余件,白壁七雙,白玉觀音一座,至今疑犯身份未察,性別未知,贓物何處未知。所盜人家有六人證詞,此人一襲黑衣,著銅面,輕功高絕,據(jù)描述,疑似云龍三折。曾出一掌,疑似內(nèi)功修為境界不高,約二流高手之境。此下,為所盜人家……】
【銅面大盜案:開元二十八年上元節(jié),十二名女子失蹤,據(jù)稱曾見銅面人與失蹤女子同處一處,后此人被銅面人打暈,此銅面人與銅面大盜描述身材一致,銅面一致,因此合為一案。此下,為失蹤人口登記……】
【銅面大盜案:開元二十八年三月七日,洛陽游春節(jié),碧游畫舫上,眾目睽睽之下,焦尾琴被銅面大盜所盜,失主,畫舫主人白崇,此下,為當日畫舫上賓客……】
最后一張,附有銅面大盜的銅面還原圖。
一張平平無奇的銅面,不是過分邪惡的一張臉,也沒有邪肆的花紋,只是一張再普通不過的銅面,卻在這洛陽城三次出手,三次掀起不小風波。
銅面大盜,究竟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