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郭婆子一去,兩三天沒見回音。
平安原本心中還抱著希望,一天天的,偷空站在門口往柳樹屯方向脧望,眼見趙家沒有回信,想是對謝家的彩禮不滿意。
謝王氏看兒子心中悶氣,不由得拿些兒話開解他:“他趙家想讓閨女嫁個財主哩!要不啥時候不來提親,偏在咱家買了莊子時提親,這不明擺著圖咱家的錢么!咱家的錢兒是大風刮來的?咱娶不起他家那金子做的閨女!再說,這世上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閨女還不好找?”
“娘……我也沒說啥……”平安就拉攏著頭說,語氣悶悶的。
謝王氏就怒其不爭的敲了他的頭:“沒才料的東西!你還用說啥?都寫在臉上了!你見識薄,沒見過漂亮閨女,還沒跟人家說上兩句話,就把魂都讓人給勾走了?成天站在那門口跟門神一樣往柳樹屯看,堂屋里掛獸皮——實在不像話(畫)哩!傻兒子,你沒看出來?人家在故意釣你?那郭婆子第一回來咋不明說趙家要的彩禮高,相看時那趙二姐打扮的妖里妖氣、喬模喬樣,白紙上畫黑道——明擺著是引你上鉤?后來為啥要那么高的彩禮?你這個榆木疙瘩,咋就不開竅哩!”
“哪兒有妖里妖氣了,我瞧著就挺好……”平安不覺分辨了兩句,見他娘黝黑臉兒拉的老長,就不敢再說話。
“你長大了,敢回嘴兒了,恁娘的真心話兒也不愿意聽了?你愿意娶趙二姐,還得看她愿不愿意嫁你哩!‘鳳凰無實處不落’,你想娶她也簡單,也想法子弄得那金山銀山,你不去就她,她反倒來就你哩!”
謝王氏就打擊兒子,見平安垂頭喪氣的,總歸是心疼多些,就慢慢安慰他道:“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我的好兒,不管娶不娶那趙二姐,你也得爭口氣,不叫人看你不起哩!”
被謝王氏訓了兩回,平安慢慢的將那熱騰騰的心冷了下來,每日只是去菜棚子里悶頭干活。
重陽節(jié)剛過,柳樹屯沈家莊子上辦的書塾就開學了。
第一天上學,謝青山和謝平田親自趕著騾車送志遠志誠去書塾,謝萱就也跟著,去看看明代的書塾是什么模樣。
原來這學堂就在距離柳樹屯村半里外的一處莊子上,原本是沈家的莊子,蓋著兩進的院子,都是青磚大瓦房,前面一進院子用作書塾,后面住著先生一家兒人。
書塾里共有兩個學堂,分別是“小學”“大學”。
“小學”主要是六歲左右的孩子們進行開蒙,學的都是蒙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簡單的數(shù)術幾樣,一般需要兩到三年。
等年末先生進行考核,考核過了就開始升入“大學”,學孝經(jīng)和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然后是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都學會了,才能去考童子試。
童子試包括三項,縣試、府試、院試都過了,才能取得生員,也就是秀才的資格,整個過程從開始識字到取得秀才資格,大約需要十年時間。
當然,大部分人都是考不上秀才的,后世有人做過統(tǒng)計,明代考中秀才的幾率是萬分之一,也就是說一萬個人里面大約有一個人能考中。有人讀書讀的頭發(fā)全白了,仍然是個童生,這也不是稀奇事。
那些考不上秀才的人都去做啥了呢?
在古代學會識字,哪怕沒有取得秀才資格,出路也比那些不識字的廣闊高級多了??梢援斦乒?、賬房先生、牙儈、學醫(yī)、看風水看相、代寫信、賣畫,替人收租,也是個好去處。
謝萱跟在謝青山身后,見那塾師果然是那日在文鋪看見的老先生,謝青山就趕緊讓志遠志誠上前磕頭。
原來這先生姓張單名一個羽,字長生,五十多歲年紀,涉縣人士,帶著渾家在臨漳縣教書,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同是秀才,在縣學讀書;女兒同渾家都隨他在書塾后院居住。
學堂里的格局,小學設在西廂房,大學設在東廂房,堂屋是先生待客休息之所。一間倒座房是大廚房,因附近幾個村落里學生都在此上學,有些學生離家甚遠,于是學里請著一個附近村里的廚娘,幫扶張先生渾家一起上灶給學生們做午飯。學生們每月多交二百文錢,書塾管午飯和茶水。
謝萱大約看了看,小學堂里人多些,大約有三十多人,大學堂里人就少了,只有二十來個。
看來經(jīng)過小學學習幾年后,家長和老師就經(jīng)過了一輪篩選,那些確實沒有學習天賦的就回家去了。
謝萱雖然看不出這先生教的如何,但看這學堂里屋室潔凈、井井有條,是個正經(jīng)學堂的模樣,不禁暗暗點頭。
這書塾也是分好壞的,君不見有那等書塾,教書先生只為糊口不為育人,教學只是隨便糊弄,掙得兩個銀錢過活而已,管那學生是學好學壞。
就如清代袁枚所說:漆黑茅柴屋半間,豬窩牛圈浴鍋連。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
雖然今日來送學生的家長挺多,但在這孔孟之堂、教習之所,人們還是不敢大聲喧嘩的,相互見禮只是作揖小聲問候。
見志遠志誠磕了頭,先生認出是那日文鋪里提點過的孩子,就多說了兩句,喜的謝青山黑堂臉兒上不住的笑。
因這日是開學的時候,來送學生的人不少,每個人都想要上前跟先生攀關系送禮物,讓先生關照自家孩子,最后先生不勝其煩,找個要上課的由頭,將大人都趕出去了。
回去的路上,謝青山對大兒子平田說:“我看這位張夫子是個好老師哩!學堂是個學堂的樣子,學生們見了夫子也規(guī)規(guī)矩矩的,我今年春天還見過崗下村孫家那皮猴兒,淘氣的不像樣子,現(xiàn)在在張夫子跟前兒竟也規(guī)規(guī)矩矩的了……”
謝平田一向平和的臉上也顯出高興的神色來,“這先生手底下教出兩個秀才哩,我聽傍邊有人閑談,說他兒子也是個秀才哩,現(xiàn)在縣學里讀書,相必是耕讀傳家,這樣的老師,咱也放心將孩子交給他!”
謝萱聽著,不禁感嘆,古往今來對孩子的教育,哪怕隔了五六百年,感情和期待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