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山水求生道
謝銘舟忍著悲痛在山前尋了一處好地,葬了師父,才發(fā)現(xiàn)自已竟然舉目無親,無路可投!
他見此時潼川府賊匪橫行,民不聊生,自已煉氣又未到辟谷之境,只得隨了那流民往ZY府逃難,希望能找到口吃食不被餓死!
那小少年姓杜名啟,也是潼川府人氏,家中親人全都亡故,只身隨了流民逃難,因年幼力弱,被幾個餓得發(fā)慌的流民捆了去,竟然要將他剝洗干凈煮了吃食!
幸好謝銘舟路過此地,打殺了幾個流民救了他一命,自此便跟隨在謝銘舟身后,一路逃難到了這瀘州府。
杜啟驚恐之下逃得一命,感激涕零,又見他功夫了得,若是在這亂世中學(xué)得這身武藝,也能保全自已性命,于是纏著謝銘舟非要拜師。
謝銘舟見他本質(zhì)淳良,資質(zhì)也還尚可,便答應(yīng)了他,只是道門重禮,現(xiàn)在未行拜師禮,便不讓他叫師父。
二人回到城內(nèi),七拐八彎到了背街一所破屋前,一個頭發(fā)花白的老婦人迎了出來叫道:“銘舟,杜啟,你們回來了?!闭f罷歡天喜地提了那魚,自去廚房燉湯。
這老婦人和謝銘舟二人無親無故,本是瀘州府中住戶,叫做劉楊氏,家中原有兩子一女,十年前(崇禎七年)張獻(xiàn)忠流民軍第一次打瀘州時(那時還沒建國稱帝,不叫大西軍),女兒被流民軍擄去,不堪受辱投江自盡。
兩個兒子也被裹挾而去,至今生死不知,楊老漢則是死于去年流民軍攻陷重慶后,上瀘州劫糧之時。
謝銘舟初來瀘州時,這劉楊氏已經(jīng)餓得快要死去,謝銘舟不忍見她活活餓死,無奈下江捉魚,救了劉楊氏一命,自此就在她家住了下來,每日采些野菜,撈點魚蝦,勉強(qiáng)度日。
按道家說法這五葷三厭之物,本不應(yīng)食,《孫真人衛(wèi)生歌》云:“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可是如今這世道,草根樹皮都被吃了個精光,若還是謹(jǐn)守三皈五戒,五葷三厭,豈不是要活活餓死?
不一會劉楊氏端了魚湯上來,三人吃完這條魚,又把湯也喝得空空,仍是覺得腹中饑餓。
劉楊氏嘆道:“都是老婆子拖累了你們,若不是我,你們兩個也盡夠吃了?!?p> 謝銘舟擦了一下嘴說道:“大娘,你可不要這樣說,咱們娘仨今日能在這兒,都是緣分所致,況且我們住在這屋中,弄些吃食也是應(yīng)當(dāng)。”
劉楊氏道:“銘舟,要不是你,我和杜啟怕連湯都喝不上一口,真是苦了你……這兩天連野菜也采不到了,往后日子可怎么過?”
謝銘舟道:“聽說大西軍已經(jīng)逃往ZY府投了明軍,到時官府肯定會派了人前來賑濟(jì),我們熬過這段日子就好過了?!?p> “大娘不要多想,明日我們走遠(yuǎn)一些,到九獅山里去,到時多采一些野菜,我再進(jìn)山打點野物,盡夠咱們吃的。”
謝銘舟想了一想又道:“杜啟跟了我這些時日,我也幫他開了九竅,算是入了我道門,如今他老是叫我?guī)煾?,卻又未行拜禮,叫祖師知道了怪責(zé),不如趁明天進(jìn)山,多打些獵物來作謝禮,請了三師來,把這拜師禮行了吧。”
旁邊杜啟雀躍道:“要得,要得,明天我隨師父一起進(jìn)山,我去采野果野菜,師父去打大野物!”
劉楊氏也道:“那敢情好,明天你打了獵物來,我再找人來做三師,免得沒有謝禮,惹別人笑話?!?p> 三人就此說定,謝銘舟洗漱完畢,回到臥房,盤坐于床上,準(zhǔn)備行功。然而眼觀鼻,鼻觀心,坐了半天,始終靜不下心來。
眼前一會兒是火燒欽真觀,一會兒又是餓殍遍野,東想西想,卻想到師父臨死前說的話:“乖徒兒,為師要去見祖師爺了,道觀毀于我手,真是無顏見祖師爺??!”
“你資質(zhì)悟性都好,學(xué)甚么東西也快,就是心性不定!以后多多磨礪道心,你的成就肯定能超過師父!師父我才結(jié)初丹,也不知金丹大成后是什么景象?……”
謝銘舟淚流滿面,只是直直地望著師父,說不出一句話來。
忽然“咣”的一聲,謝銘舟一激靈清醒過來,抹干凈臉上的淚水,啪地輕拍了一下腦門,喃喃道:“好險,差點入了魔障!”
下了床循聲過去一看,卻是老鼠打翻了灶上的碗。
這么一來,謝銘舟也無心再去練功。
一年前,謝銘舟的胎息訣已經(jīng)練到了老化病的地步,老和病兩個字都是形容呼吸的,“老”是指呼吸達(dá)到極其綿長的地步,一個時辰只需呼吸十來次。
而“病”則更分兩步,先光吸不呼,將吸入的氣通過練功轉(zhuǎn)化為真氣,存于下丹田,待到引氣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再光呼不吸,將轉(zhuǎn)化真氣過后的廢氣呼出體外。
謝銘舟已經(jīng)達(dá)到一個時辰光吸不呼或者光呼不吸只需十來次,實則這一階段已經(jīng)大成,然而卻總差了那臨門一腳,老是進(jìn)入不了下一步“死”的境界。
這個“死”其實就是達(dá)到不用口鼻呼吸的程度,即老子所說的“氣致柔”,致柔到極點,也就沒有了呼吸,象胎中嬰兒一樣,轉(zhuǎn)為了內(nèi)呼吸,進(jìn)入先天狀態(tài)!
謝銘舟既無心練功,干脆準(zhǔn)備起明日上山所需要的物事來。
他拿出原來撿的一把斷刀,到灶房磨得鋒利,師父原本留了一把寶劍給他,但他舍不得用,一直珍藏在房中。
他來到江邊砍了一根楠竹,把靠近根部最硬的一段破開來削成了小指粗細(xì)、兩寸來長的竹釘。
自從他練出真氣后,就經(jīng)常削了這種竹釘四處亂竄,道觀后山上的野兔、瓊江里的魚兒都遭了殃,后來被師父發(fā)現(xiàn)打了一頓,罰抄了三天經(jīng)文,這才有所收斂。
如今重操舊業(yè),干起來自是熟門熟路,不一會削好了數(shù)十支竹釘,裝在一個竹筒中,剛好露出一點點尾巴來,方便拿取。
又削了兩個竹筒,好明日裝了水路上飲用。本想射一條魚回去晚上吃,無奈卻不見影蹤,只好作罷,卻不曾想過哪條魚兒會在這個時候出來曬太陽?
第二日卯時剛過,師徒二人已經(jīng)收拾妥當(dāng),謝銘舟背了兩個竹筒,里面裝了清水,腰上系了一個裝竹釘?shù)亩讨裢埠鸵粋€布袋,里面裝了火鐮火石和艾草,再找了塊破布包住斷刀提在手上。
杜啟肩上挎了一捆麻繩,提了一個竹筐,二人一先一后,急匆匆便往九獅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