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詩詞里的三國演義

仇國論

詩詞里的三國演義 蘭亭染墨 1040 2017-08-31 23:13:05

  或問:古往能以弱勝強者,其術(shù)何如?曰:處大國無患者,恒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恒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yǎng)民,以少取多;句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shù)也?;蛟唬宏僬叱姖h弱,約分鴻溝,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率兵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句踐之事乎?曰:商、周之際,王侯世尊,君臣久固。當此之時,雖有漢祖,安能仗劍取天下乎?及秦罷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于是豪杰并爭。今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并據(jù)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時可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zhàn)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黷征,不幸遇難,雖有智者,不能謀之矣。

  注解

  作者簡介

  譙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人。三國時期蜀漢學(xué)者、官員,著名的儒學(xué)大師和史學(xué)家,史學(xué)名著《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蜀漢滅亡后降晉,在晉官至散騎常侍。后世對其褒貶不一,許多史學(xué)家對譙周誘勸劉禪不戰(zhàn)而降的作法,給予了指責

  白話譯文

  《仇國論》中,譙周舉了兩個虛構(gòu)的國家“因余”和“肇建”為例子,因余是小國,肇建是大國,兩國世為仇敵,因余國人高賢卿問伏愚子,身為小國在面對大國時該使用什么戰(zhàn)略,伏愚子舉周文王與句踐為例子,說明與民休養(yǎng)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勝利,高賢卿又問:“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返回時,張良認為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說服劉邦追擊項羽,最后取得了勝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現(xiàn)在肇建國內(nèi)部有缺陷,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zhàn)勝他呢?

  伏愚子回答:“商朝與西周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于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么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tǒng)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并爭,力量強的收獲便大,遲慢的便被吞并。現(xiàn)在我們國家和肇建都已經(jīng)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蕩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并立的形勢,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fā)箭,不要輕易出擊。’

  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zhuǎn)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所以商湯、周武王能不戰(zhàn)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過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蘭亭染墨

資料原引,百度百科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