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之孫氏強敵

第二十五章 論皇甫嵩

三國之孫氏強敵 夜冭魅 4016 2018-03-07 00:08:44

  “你們是哪一部的?”。

  “裨將,高順麾下百夫長楊泰、楊永,這家人你們不能動,都走吧”熟悉的聲音,熟悉的身影,正是楊延平,楊延定二人。

  聽是高順的人,還是個百夫長,第一批進來的士卒肅然起敬,在長安當兵有一段年生了,知道城內(nèi)藏龍臥虎,有身份的人不一定就人盡皆知,所以很友好的道了聲打擾,便退出去。

  這當然不是巧合,楊大、楊二早上剛通過斗將的方法,獲得了百夫長職位,便得到征兵的任務(wù),具體一了解之后,二話不說奔著落腳點而來,就怕孫策幾人遇到麻煩。

  “你們怎么樣?”

  “還好,怎么突然抓丁了?”

  “并不清楚,呂將軍突然下令征兵,怕你們應(yīng)對不及,連忙趕來”畢竟是在呂布手下做事,旁邊還有兵丁,有些話沒有說的太直。

  “辛苦了,這次多虧兩位兄長”

  “六弟呢”

  “他去辦事了,放心,安全得很,那里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進的”

  “那我和二弟先去執(zhí)行公務(wù),這隊人便留在在宅子外面,以防還有其他人過來”

  “嗯,以后如何找你們?”

  “西校場訓(xùn)練營”

  …朝堂之上,董卓剛把征兵的事一說,楊彪和黃琬立刻就跳出來反對,言之征兵勞民傷財,還影響來年春耕,得不償失,諸如此類。

  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因為董卓在關(guān)東聯(lián)軍一戰(zhàn)中,尤其是孫堅,對其造成不小損傷,此刻想要恢復(fù)元氣,自然不是?;庶h愿意看到的。

  剛開始,董卓還在拿長安安危,天子安危據(jù)理力爭,可他畢竟不能算是文人,被兩人引經(jīng)據(jù)典駁斥得毫無反擊之力,最終還是只能將劍一拔,怒目圓睜“咱家征都征了,已經(jīng)如此,還有異議?”

  董卓的先斬后奏并不是一次兩次,楊彪也知道實際上他們并不能阻擋其前進的步伐,最多只能算是拖延,或者惡心一下董卓。

  黃琬還想再說,卻被楊彪一扯“既然太師已經(jīng)實施,此事多說無益,我等無異議”象征性的抵抗就行了,楊家四世三公,不能晚節(jié)不保,史官可就在不遠處書寫著呢。

  其實董卓也知道自己有些行為過了,但對他來說過激的行為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正是他所想要的。

  他和楊彪都有一個相同的目標,但在本質(zhì)上也存在著區(qū)別。

  相同在于他們都看重名聲,不同在于楊彪關(guān)注名聲的好壞,而董卓關(guān)注名聲的響亮。

  作為一個西北粗狂的漢子,他對名聲的價值觀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名聲是否響亮凸顯在人們有多怕他。

  所以哪怕有些事做出來喪德,他也會一意孤行。

  冷哼一聲,董卓走向龍椅上的劉協(xié),抓起小皇帝的手,在其手中塞上印泥,粗魯?shù)挠≡谑ブ悸淇钐?,看得群臣無奈至極,皇家威嚴何在?

  “好了,咱家今天要辦的事已經(jīng)辦完,你們沒事就散了吧”

  揮退群臣,將圣旨交給賈詡后,董卓回到后宮繼續(xù)享受生活的樂趣。

  …說呂布拿到圣旨,看都沒看,就打算叫人進來,讓其多拓印幾份,拿出去張貼,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竟然沒人了“文和,這事還是你去辦吧,呂某實在抽不開身”

  上午因為征兵的原因,呂布把所有親衛(wèi)都叫了出去,一方面做監(jiān)察,另一方面則是讓他們也去刮刮油水,這種事自然要懂得同手下分享。

  親兵一般是24小時跟隨將領(lǐng),除了負責保護將領(lǐng)的安全,還有警戒、傳訊等任務(wù),戰(zhàn)時隨將領(lǐng)沖鋒陷陣更不在話下。

  因此一般多為同鄉(xiāng)或同宗親屬。親兵不會參與屠城、燒殺、劫掠等行為,但他們的待遇比一般士兵要高很多,此外還有一項不成文的規(guī)矩,主將死,親衛(wèi)無故而存者皆斬。

  呂布親衛(wèi)不多,也就十幾人,因其武勇、嗜斗,像這類主將的親兵戰(zhàn)死沙場,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多年下來,親兵隊便鮮有他呂布的同鄉(xiāng)或親屬,十幾個親衛(wèi)還是呂布偶爾看上眼,再加上對方王八看綠豆,才湊上這些人。

  送走賈詡,呂布暫時停下手中公務(wù),騎馬朝西校場而去。

  手上事物越來越多,親兵少了確實諸多不便,決意去部隊里看看,找高順問問,練兵也有些時日,相信對士兵的能耐當心理應(yīng)有數(shù),找他要幾個人,定當能有所舉薦。

  …“小徐,快來,那邊打起來了,去幫忙”

  所謂的小徐正在收拾一家民戶,對方既不出人也不給錢,還拿起草叉意圖反抗,被幾個大兵一合力便打翻在地“有亂民?”

  “不是,是高將軍和咱們營的人打起來了”

  “哦?這什么情況,你們幾個把人架起來帶走”

  聞訊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將事發(fā)地圍成一個圈。

  此刻楊大郎和楊二郎被圍在中間,身邊‘尸橫遍野’,他們自己臉上也掛著彩,不過眼神中的憤怒和決意之情不予言表。

  軍內(nèi)無故斗毆所觸刑法是很嚴重的罪過,而躺在地上哭嚎的,都是平時關(guān)系不怎么好的幾個所部,所以小徐見著,雖是一個營的,但并不打算上前,本來他平時也看不慣這幾人“這兩人什么來頭???”

  “是高將軍手下百人將,可厲害了,那陳頭兒和張頭兒平時橫行霸道,現(xiàn)在躺地上沒了聲兒響”

  “動刀子了?”

  “哪有,全是打暈的”

  小徐杵著兵器樂呵呵的看著場內(nèi),不想突然一陣騷動“都給我住手!”

  呂布撥開人群,看不出陰晴,深紅色的赤兔顯得格外奪目。

  不用想也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看看大郎和二郎,再看看一地的城衛(wèi)兵“都是你們兩做的?”

  “是的,呂將軍”

  “嗯,倒是敢作敢當…”本想說要按律處罰,可轉(zhuǎn)念一想自己不正要找親衛(wèi)?眼下兩人到挺合適的。

  這邊還沒給出結(jié)論,得到消息的高順也趕了過來,見呂布也在此,不由得掛不上臉,雖然名義上都是呂布的兵,不過手上訓(xùn)練的這批士卒,畢竟還沒有編制,說不好聽一點,只是個雜牌軍,而地上躺著的好歹也是城衛(wèi)軍“綁了”

  “高將軍,事出有因,還請讓我等解釋”楊家兄弟本就不是惹是生非的人,一聽高順不分青紅皂白,要綁人,趕緊道明事情前因后果。

  “這姓陳的百人將訛詐百姓,我等看到上前制止,不想他們惱羞成怒,先動起手來,被我等兄弟反制,而后又來一隊人,帶頭的和陳姓百人將兄弟相稱…”

  “行了,不管你什么原因,城內(nèi)斗毆,還是內(nèi)訌,所有人全部帶走!”

  “等等!”一抬手,將其止住,高順的舉動反而促使呂布做出決定“這兩人本將軍另有安排”有正義感的人,呂布并不討厭,相反還很欣賞,隨即又看了眼還在地上哼哼的城門衛(wèi)吩咐道“把他們抬走,幾十個人拿不下兩個人,一群廢物,高順這兩人是你營里的吧?”

  楊延平將事情說了個起始,高順心里其實也就明白了,本說綁了區(qū)別對待,結(jié)果呂布想要人“稟呂將軍,這兩人便是您安排過來的,叫楊泰和楊永”

  自從高順進入并州軍以來,就為呂布所欣賞提拔,一度將其視為千里馬,然在丁原被殺之后,他心中便有了芥蒂,無論什么時候,對呂布都是以將軍相稱。

  “哦?王允的侄子?”呂布想起來了,還真就是這兩個人,不想他王允還有如此威武的侄子“你們兩個才一天,就給本將軍惹事,可愿做某的親衛(wèi)?”

  呂布身高二米零九,楊家兄弟一米八幾,二十厘米的差距,加之其睥睨天下的氣勢,不但不讓人生厭,反倒讓人心生敬畏“我等愿意”

  這個回答,是兩人發(fā)自心脾的回答,在這一刻,他們臣服了,作為一名以武勇闖天下的人來說,呂布確實具有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呂布嗯了一聲,很滿意兩人的反應(yīng)和回答,卻不知此刻兩人心里卻是五味雜全,對視一眼,無奈至極,方才心境被懾失了神,竟然不由自主的跪下,有愧疚卻也有期盼。

  …孫策幾人在屋里等到傍晚,才聽到外面趨漸平靜,打開門一看,已經(jīng)有百姓在街上走動,也不知楊延昭情況怎么樣,可千萬別出事才好。

  微微有些擔心,不過王允那邊必須要去一趟,一商議兩邊都不能耽誤,孫策和周瑜前去王允府邸,黃忠則去尋楊延昭的蹤跡。

  見得王允,各自分享了一下情報之后,周瑜便提出皇甫嵩的事。

  談及皇甫嵩,王允搖頭嘆息,以著一種憶當年的情緒聊起皇甫嵩。

  王允先講述了一番皇甫嵩和董卓的淵源,在征伐黃巾,鎮(zhèn)壓邊張、韓遂時期,兩人都曾參與過,而且又是老鄉(xiāng),董卓曾兩次就職于皇甫嵩的麾下,可以說是老同僚了,但僅僅兩年的時間,兩人身份不僅顛倒,還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究其原因在于,董卓更心狠手辣。

  在董卓威震天下之前,皇甫嵩就已經(jīng)名震天下,王允特意分析了威震和名震的區(qū)別。

  “肆無忌憚則威,顧全大局則名”

  董卓入京前,皇甫嵩接到的任務(wù)是鎮(zhèn)守皇陵,在沒有明文諭旨到來之前,他選擇了讓自己久經(jīng)沙場的隊伍原地不動,直到最后董卓以天子名義召他前來長安,不僅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其兵權(quán),還差點要了他性命。

  “在鎮(zhèn)壓黃巾之時,義真就多次將功勞分給朱儁和盧植;任冀州牧后,又曾向先帝請命,以冀州一年的田賦來賑養(yǎng)災(zāi)民”

  這就是皇甫嵩。

  他的一切行為標準,都是以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名聲(袁紹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不如皇甫嵩,雖然一直秉承自己是名望之族),來確定做事做人的行為標準。

  皇甫嵩在意自己的名聲,悉心維護,就像鳥愛惜自己的羽毛,對于皇甫嵩來說,名聲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但對董卓而言,名聲不過是笑話,他追尋的是拳頭最大,權(quán)力最大。

  “義真當初曾說過,董卓進京有何不可?”

  站在皇甫嵩的角度,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

  ‘黃巾起義和董卓專政’被后世認為是影響東漢歷史走向的大事,這不過是我們現(xiàn)代人,以上帝視角對其的評判,但當時的人未必都這么看,比如皇甫嵩。

  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騷亂和叛亂經(jīng)常發(fā)生,多如牛毛。

  皇帝被變更了,以前不是也有霍光?

  太后被殺?以前被殺的太后少了嗎?

  董卓專權(quán)?以前不也有過梁冀、竇憲?

  董卓毒死少帝?以前王莽不也毒死過平帝?

  在皇甫嵩想來有什么理由認為,出了個董卓,大漢就要完了呢?

  “遷都長安這事,義真也對此沒有發(fā)出任何異議”

  孫策已經(jīng)徹底明白,為何皇甫嵩從始至終都無動于衷。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

  現(xiàn)在看來,孫策覺得皇甫嵩實質(zhì)上挺悲哀的,他和董卓的心性已經(jīng)證明了成就的大小,拋開絕對的善惡不談,一個止步不前,等待上帝的救援;一個勇于開拓,力爭做自己的主人,皇甫嵩必然會輸。

  無論身處什么時代,身經(jīng)何種事情,那種一切照舊的心態(tài),始終會成為阻礙自身發(fā)展和進步的絆腳石。

  帶著這樣的結(jié)論,孫策離開了司徒府,顯然皇甫嵩當下是不可能利用的,而且他代表的還是士族利益,難怪到最后在董卓被殺之后,皇甫嵩又跳出來,滅了董卓滿門,主要原因就在于,士族無法接受董卓這樣的魔頭,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因此與其說董卓最后敗給了朝廷的正義之士,不如說他敗給了士族,而王允就正是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皇甫家族雖然是武將出身,但到皇甫嵩這一輩已經(jīng)成功融入了士族階層,所以當他認為士族已經(jīng)完全無法容忍董卓時,跳出來是必然的。

  總結(jié)就是,皇甫嵩的選擇,是遵循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長期士族文化教育的結(jié)果。

夜冭魅

20多章了,都沒人說個話?/哭笑   不說話就默默收藏和推薦吧~~謝謝支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