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若和蘇落白搬進東宮不久之后,詭異的安靜被一個看似自然的舉動所打破。
最先是內官口詔皇帝龍體欠安無法上朝聽政,緊著宮里御醫(yī)確診皇帝龍體抱恙,李容若作為太子,蘇落白作為太子妃,自當探望,可去了之后,第二天就有圣旨下來,大意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態(tài),天子亦不能幸免,朕年老體衰之態(tài),有怠政誤國之嫌,特命太子監(jiān)國理政”。
如此一來,李容若“自然”過渡為“代皇帝”,本朝太子冊封后不到半月便行皇帝事前所未有,此事肯定會引來朝野震動議論紛紛,因為這意味著權力的過渡和利益的重新分割,就拿原本依附皇后和三皇子的官員和宗親來說,許多人感到迫切不安,內心惶惶,生怕遭到新太子清算。
因此當李容若站在百官之首的位置上時,依附和反對便勢均力敵,正如贊美和詆毀同樣多。
只是這一切在以蘇歧和蘇弈為代表的文武百官的“支持”下煙消云散,已沒有人不知道李容若的太子妃叫做蘇落白,而蘇落白又出自尚書府,到底是蘇家扶持李容若,還是李容若回饋蘇氏一族,任何說辭都有,但已無關緊要,因為事實證明,李容若成為太子且代理監(jiān)國之后,蘇歧和蘇弈的聲望和地位更進一步,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那一人,誰又能說是李容若?
李容若已經發(fā)現(xiàn),表面上他代皇帝之職,實際決斷由不得他,就算事情和他息息相關,甚至牽連到蘇落白或身邊親近之人。
一開始只是有些御史之類的小官上書,陳述言明皇族子嗣對朝廷社稷至關重要,指出李容若身為太子,至今無后,且東宮只有太子妃一人,于禮法不合。
李容若看到這些奏折,往往一笑置之,最多批注“知曉”了事,可這些奏章像是早有共識,數(shù)量由少及多,言語由平淡越發(fā)激烈,最后乃至指責都紛至沓來,最后演變成似乎百官都在就這件事上書直言,看著堆積在案前如小山似的折子,李容若當然明白這不是巧合。
他還沒有向蘇落白提及這件事,而是去問蘇歧的意見。
蘇歧答道:“百官有理?!?p> 李容若:“……”
蘇歧:“太子身系社稷,來日登臨大極統(tǒng)御四海,后宮豈可無人?!?p> 李容若:“本王有太子妃。”
蘇歧搖頭,意思是不夠,李容若四下觀望,借一步說話道:“那是你女兒?!?p> 蘇歧:“國之大事,不辨親疏?!?p> 李容若點頭頷首,明朗道:“這里面只有你和蘇弈沒有上書,看來這是你倆的主意了?”
蘇歧搖頭,表示否定,“臣若有意,自當直言?!?p> 李容若皺眉:“蘇弈呢?”
蘇歧:“不知?!?p> 李容若呼了口氣:“好吧?!?p> 蘇歧:“太子宜早做定奪,臣于朝堂多年,深知文官脾性,這件事如沒有結果,一定鬧得不止不休?!?p> 李容若笑了一笑,“我要是不肯呢?”
蘇歧頓了一頓,“臣與臣女,皆有罪?!?p> 李容若:“你!”
他一句話不但將蘇落白牽扯進來,還以罪名要挾,怪不得李容若失態(tài)。
蘇歧也不在乎李容若的情緒,這只是他給李容若第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