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劉能的報復
劉能回到東海水師衙門的第一件事,就是一改司馬東所要求的-對倭寇采取綏靖政策,而是向倭寇做占據(jù)的鄉(xiāng)鎮(zhèn),島嶼以及所有已知的據(jù)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起全面的攻擊,結果自然是,打得倭寇一個措手不及,丟盔卸甲,狼狽而逃,除了被趕回公海之上,就是龜縮到了幾個島嶼之上,依托海峽的天險以及海盜的有利地形-負隅頑抗。
對于司馬東來說,這場大勝顯然是來得很不是時候,因為朝廷的撥款都還未收進自己的腰帶里,倭寇怎么能夠敗呢!,司馬東越想越惱火,恨不得將劉能碎尸萬段,以解心頭之恨,而劉能此時的做法,明顯是把自己給拋出去了,算是向司馬東宣戰(zhàn)。
劉能第一時間給兵部和東王府各自休書一封,將對倭寇的勝果做了詳細的匯報,自然,這兩派人看完信后,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反應,一個是欣喜如狂,這封信來得真是時候,另一個則是暴跳如雷,第一反應就是捉拿劉能問罪,可轉(zhuǎn)眼一想到,中午暗殺劉能未成功,再加上在臣民的眼中,劉能剛剛把倭寇趕出,正值有功在身,在百姓中聲望漸起,此時再對他動手,怕是不妥,所以在未想到穩(wěn)妥的辦法之前,并不準備對劉能動手。
寫給兵部尚書的信:
近日倭寇對我沿海之地肆意侵擾,所到之地,悉數(shù)被洗劫一空,我等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恨不能立即出兵與這群倭寇決一死戰(zhàn),奈何東王爺有令再先,在朝廷的軍餉未撥放下來之前,一律不可輕舉妄動,但是,近日看到倭寇的行徑更加地教人咬牙切齒,我等實在是忍無可忍,決定違背東王府的命令,為了百姓的安寧,朝廷的邊疆永固,我部將士決議立即對倭寇發(fā)起攻擊,最終經(jīng)過我方將士的浴血奮戰(zhàn),將倭寇趕回到了公海之上,取得了對敵寇的大捷,東海水師都統(tǒng)特此呈上。
給司馬東的信:
前天上午,兵部侍郎手持著朝廷的手令,命令屬下立即向倭寇發(fā)起圍剿,屬下只能是聽命向倭寇象征性地發(fā)起圍剿,只不過,未曾預料的是,倭寇竟然會如此的不堪一擊,幾個回合下來,就落荒而逃,躲回到了公海之上,這并非是屬下之意,還請王爺見諒,水師都統(tǒng)劉能呈上。
兵部尚書收到劉能的密函,非常高興,一是為自己高興,二當然是替自己的主子高興,不得不說劉能的一份密函來得正是時候,司馬東借倭寇之亂,獅子大開口向朝廷索要巨額軍餉之事,已經(jīng)在朝廷之上,討論得不可開交,分成了兩個對立的派別,一派主張滿足司馬東的要求,理由是倭寇有備而來,實力雄厚,沿海之事全得仰仗東王府,總之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了東王府,朝廷搞不定之類的云云,而這一派的其中的幾位大臣,長期收受司馬東的好處,當然并不是司馬東本人直接給的,而是通過一位中間人,一位政治掮客,安全穩(wěn)妥地完成這一系列的事情,而這位政治掮客,不是別人,正是陳展堂與孜博,另一派則堅決反對,認為又是司馬東在獅子大開口,剿滅倭寇絕對花不了這么多錢,況且此時國庫空虛,作為反對一派的戶部尚書,還當庭匯報了國庫的捉襟見肘的余款,把花錢如流水,對錢完全沒有概念的司馬中,都給驚訝了一番-這么點錢,怎么夠蓋個避暑山莊!就算是這個時候了,司馬中心里還全是自己的享樂之事,江山社稷之事,全無興趣,而同樣激烈反對的還有兵部尚書,他堅決認為不能再對司馬東如此縱容,因為根據(jù)可靠的消息:司馬東一直在招兵買馬,招攬賢能,怕是早晚有不臣之心,要防要防!
有了劉能的這封密函,撥款之爭算是畫下了句號,倭寇都被趕跑了,軍餉之事自然不了了之,省下這么一大筆錢的同時,又結束了朝臣的對立與爭吵,無論是司馬中還是聽政的太后,都很滿意,便問起了劉能此人,很快就有人將劉能的生辰八字,身份背景,官場履歷一一地捋了出來,太后一聽,此人還是賢臣之子----又有統(tǒng)帥之才能,又是能夠為朝廷所用,豈不是朝廷的一大幸事,當庭叫吏部尚書將劉能寫進了朝廷人才儲備檔案里,能夠?qū)戇M人才檔案里的人,全是優(yōu)先考慮的對象,何為優(yōu)先考慮呢-自然是處處先人一小步,過不了幾年,那就是領先他人一大步,很快,兵部尚書忍不住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劉能,并在給劉能的來往書信中,在試探性地問及了劉能的想法并確認之后,開始了對劉能的拉攏工作---這正是劉能所熱切希望的。
劉能自然對朝廷的人才檔案庫,早有耳聞,并且深知這對他來說,很有可能意味著什么,要是劉能一直待在東王府,那這個人才檔案,對他沒有什么用,可一旦跳到了朝廷,那將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更快的升遷,更高的權勢.....,反正是前途不可限量。
對于高義與李林的死亡,司馬東做足了表面的功夫,并在葬禮上表演了一段表情充沛的戲碼,惹得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染,以至于神情傷感,潸然淚下,當然,劉能并不包括在其中,劉能站到了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冷冷地看著,劉能只是對司馬東行了個簡單的禮儀,恭候的話未曾說出一句,誠然這是因為在葬禮之上-不便于此,實際山并不止于此。
司馬東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鏟除倭寇,為兩位愛將報仇雪恨,但是并未刻意回避了如何鏟除倭寇的細節(jié),而在葬禮舉行的一天前,也就是尸體發(fā)現(xiàn)之后,高義的夫人和李林的夫人,哭哭啼啼地前往東王府,說了一些請王爺做主,將兇手千刀萬剮之詞......一提起兇手,便咬牙切齒,要是他們知道殺害自己丈夫的兇手,就是眼前的情夫的話,也許這兩位必定會有如此大的仇恨,只是稍微有點兒為難而已,又也許為難之處不是為丈夫報仇一事,而只是想要在司馬東面前維持某種體面罷了,而經(jīng)過司馬東簡單安撫之后,這兩位夫人,又跟司馬東打情罵俏了起來。
司馬東聽到這兩位小娘子說要將自己千刀萬剮,又氣又感到好笑,看不出來,平時溫柔可人,對自己嬌聲細語的小娘子,還有狠心的另一面,不過司馬東倒是覺得這種狠心-別有一番的趣味,一想到他人之妻變成了小寡婦,司馬東就更加地心生蕩漾起來,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寡婦情節(jié)吧!,只要是任何能夠激發(fā)司馬東欲望的東西,司馬東心生向往,什么倫理道德,在他面前啥都不是,因為從小一直被慣著,從沒有被教育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又是不應該做的,后果就是欲望不斷地膨脹,再膨脹,而一旦欲望無法控制,只能是朝著變態(tài)的方向發(fā)展。
司馬東雖然聽到這些話心有不悅,可卻從沒有對著美女發(fā)火的習慣或者說是先例,一方面是認為生女人的氣,絕非是大男人所為,實則是對女人相當?shù)妮p蔑,司馬東想一想-他們說出這些話,也是人之常情,況且他們的丈夫,畢竟是自己下令謀害的,多多少少有愧疚之意,雖然在司馬東的認知里,自己不會有錯,可一想到-自己因為自己做得“沒錯”的事情,而愧疚之時,竟然一下子覺得自己高尚了起來,這樣的想法可真是奇特無比,讓人匪夷所思,同時也印證著這樣一句話:人性之深邃,非人腦所能理解所能洞察。
“王爺,你叫奴家孤兒寡母的,可如何是好?”,高娘子嬌聲嬌氣地呢喃道。
“有本王在,盡管放心,要不兩位小娘子過段時間就直接搬進王府如何?”。
“這.....恐怕有人會說閑話的”。
“只要對外以保護的你們孤兒寡母的人身安全為由,即可,吃瓜群眾地閑言碎語最容易糊弄了”。
“全憑王爺?shù)陌才拧薄?p> 不久之后,司馬東將這兩位寡婦光明正大地接進東王府,過上了一段沒羞沒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