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治國烹鮮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以道蒞(lì)天下②,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注釋】
?、傩□r:小魚。
?、谏W: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凵瘢红`驗,起作用。
【譯文】
治理一個很大的國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魚那樣,不能時常翻動導致破碎。運用“道”的原則去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了。不僅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傷害人。不僅神祗不傷害人,圣人也不侵越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人都不傷害人,所以人們就能彼此相安無事了。
【導讀】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比喻,統(tǒng)治者要懂得為政的關鍵在于安靜無為,要小心謹慎,節(jié)儉、愛惜民力,不能亂發(fā)政令擾亂人們。如果以個人的主觀愿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
【解析】
這一章主要講“道治”的境界。天地間有陰陽二氣,掌管陽氣的稱為“神”,掌管陰氣的則稱為“鬼”,圣人依照道的法則來治理天下,使陰陽交融成一團和氣,所以鬼神就不能發(fā)揮作用了。不但鬼神不能發(fā)揮作用了,就連治世的圣人也好像無所作為似的,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這便是道治的境界。
在上一章中,老子論述了節(jié)儉的意義。盡管老子沒有直接表達治國必須秉承自然無為的觀點,但是自然無為是節(jié)儉的前提,實際上還足強調(diào)自然無為的思想。這一章老子依舊強調(diào)自然無為,如“以道蒞天下”一句,表達的就是以自然無為來治理人下。自然無無為的思想貫穿《道德經(jīng)》的始終,一個人不管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要遵循無為的法則,只有這樣才能得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里的“小鮮”即小魚。小魚骨弱肉薄,所以,當人們烹煎小魚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不斷翻折,這樣勢必會將小魚煎碎??梢?,烹煎小魚也決非一件易事。其實,治理國家和烹煎小魚一樣,如果統(tǒng)治者恣意妄為,那樣必然會導致國家混亂。在這里,老子以烹煎小魚來喻指治理國家,旨在強調(diào)無為而治的重要性。統(tǒng)治者只有做到安靜無為,才能使國家大治。否則,就會帶來災禍。統(tǒng)治者如果想使國家安定,就必須小心謹慎,在處理政事的時候不要強加自己的主觀意志,而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才會起到富國強兵的效果。如果憑著自己的主觀意志去治理國家,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也會動亂不止。這句話以極其形象的語言慨括了老子的治國謀略。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惫砩裥叛鲇蓙硪丫?,究竟鬼神是否真的存在呢?在古人看來,它們的確是存在的。而按照現(xiàn)代社會的科學理論,鬼神自然是子虛烏有的,它們不過是人們心中畏懼、膽怯、妄虛的產(chǎn)物。我們暫且先不討論鬼神是否存在的問題,就老子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時代呈現(xiàn)出陽氣鼓蕩的特征,或是一個人的身上充滿了活力和朝氣,那么我們便難以發(fā)現(xiàn)鬼神的蹤影;如果一個時代呈現(xiàn)出陰氣凄迷的特征,或是一個人的身上充滿了頹廢之氣,那么鬼神就會蒞臨。
老子的鬼神觀頗寓有現(xiàn)代精神。老子認為,道是正氣伸張的表現(xiàn),它不但能壓倒一切邪氣,還能使充滿邪氣的鬼神沒有立足之地,甚至使其喪失奇異怪誕的功能。所以,在大道面前,鬼神也就不敢胡作非為了。
說到這里,鬼怪到底是什么?其實,鬼怪只存在于我們的思維意識之中,它并非客觀的存在。按照老子的道的思想來推衍,魁怪就是自然界不和諧的產(chǎn)物,自然界因內(nèi)部不和諧而產(chǎn)生了“鬼怪”,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鬼怪雖然是人們虛構出來的,但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奮斗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也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殺手。這里所說的“殺手”,意義跟鬼怪差不多,但并不單純指我們頭腦中出現(xiàn)的青面獠牙的怪物,而是擴展到了科技領域,比如人類因為戰(zhàn)爭問題而發(fā)明的原子彈、氫彈,都算得上是欲望生出的鬼怪。這些鬼怪的殺傷力是巨大的,人類利用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出的鬼怪,正在威脅著正常的生活。對此,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公開反對智慧,極力提倡無知、無欲。
老子從人類的本性出發(fā)來考察欲望,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遵循自然大道,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這就合乎了道德的標準。遵循了道德,鬼怪也就失去了威力,無法傷害人類了。人類無憂無慮,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與天地和諧相處,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和和美美的。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后乃能廣得眾心矣。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不能攪擾百姓的正常生活。躁動就會造成很多損害,安靜則可以保全本真。所以國家越大,國君越要寧靜,然后才能廣泛地獲得眾人的支持。治理大的國家就像烹飪小魚蝦。以道的原則蒞臨天下,連鬼都沒什么神奇可言。神明是不會傷害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物的。事物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不會受到神的影響。感受不到神的影響,就不知道有神存在。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圣人亦不傷人,圣人不傷人,則不知圣人之為圣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圣人之為圣也。夫恃威網(wǎng)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圣之為神圣,道之極也。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圣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圣合道,交歸之也。
與道的關系融洽和諧,神明就不會傷害人。神不傷害人,人就感受不到神的存在。與道的關系融洽和諧,圣人也不會傷害百姓,圣人不傷害百姓,百姓也不知道圣人高明在哪里。不只是不知道神的神通體現(xiàn)在哪,也不知道圣人高明在哪。依靠權利威嚴的控制、束縛來支配事物,是治理衰弱的表現(xiàn)。不知道神圣的事物為什么被稱為神圣,是達到了道的極致。神和圣人都不再對人造成傷害,所以不再對立,相互傷害了。神和圣人都符合于道,就合二為一了。
蘇轍《老子解》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圣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煩,內(nèi)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神矣。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非神之不傷人,圣人未嘗傷人,故其鬼無能為耳。人鬼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圣人耳,故德交歸之。
烹飪小的魚蝦是不能用力翻炒的,治理大的國家是不能煩擾百姓的正常生活的,煩擾多了百姓就會勞頓,用力翻炒魚蝦就會碎爛。圣人無所作為,使人們各自安適于他們自然形成的環(huán)境和狀態(tài),不受外來干擾,內(nèi)心也沒有可憂慮、擔心的。這樣外物都無法侵害他們,連鬼都無法施展神通。不是鬼失去了神通,而是有神通而不來傷害人而已。不是有神通不來傷害人,連圣人都不曾傷害百姓,所以鬼也沒有什么能做的。人和鬼不相互傷害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上面有圣人在,所以他們的德就合二為一,不再對立了。
【經(jīng)典解讀】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一個極其形象的比喻。烹煎小魚,必須小心翼翼,而且不能經(jīng)常翻動,用刀鏟亂翻、亂攪魚就碎了。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也是一樣,要懂得為政的關鍵在于安靜無為,要小心謹慎,節(jié)儉、愛惜民力,不能亂發(fā)政令擾亂人們。如果以個人的主觀愿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老子并不是一個有神論者,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自然規(guī)律也就是“道”來產(chǎn)生、支配的。春秋之時,天下混亂,禮崩樂亂,人們的思想也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一些巫師、術士借著鬼神的幌子愚昧民眾,欺騙百姓,比如西門豹治理鄴時提到的那些巫師、鄉(xiāng)紳們;一些統(tǒng)治者也借著天命、神授的旗號肆起干戈。老子看穿了他們愚民、欺民的本質,于是呼吁要采用“無為清凈”之法治理天下。這樣那些打著鬼神幌子欺騙人民的人就不能再肆意妄為了,不僅如此,那些懷有智慧的“圣人”也不能再隨意傷害百姓了,天下萬物萬事完全任其自然,使百姓自化、自育、自成。如此才能算是“上德”,才能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哲理引申】
中國經(jīng)歷了將近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皇帝、王公不計其數(shù),其中出了無數(shù)驕奢淫逸的暴君,也有很多強國愛民的圣明君主。宋仁宗趙禎就是一個頗受后世稱贊的皇帝,明朝孝宗時翰林院庶吉士鄒智在《立齋遺文》中說:“宋之英主,無出仁宗?!蓖醴蛑凇端握摗分姓f:“仁宗之稱盛治,至于今而聞者羨之。”就連自視甚高的清朝乾隆皇帝也稱中國古代只有三個帝王是他最佩服的: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趙禎。康熙、李世民都是開疆辟土、武功卓絕的帝王,而宋仁宗并沒有如此的功業(yè),甚至在位之時經(jīng)常被西夏打敗,并向遼、夏進貢歲幣。那他為何能得到后世如此多的贊揚呢,就是因為他懂得為君之道,能以德服人。
宋仁宗對待官員、百姓極為寬厚,而且時刻懷著仁慈之心。一天早上,宋仁宗起床后,對身邊的大臣說:“昨天晚上覺得肚子很餓所以睡不著,于是就特別想吃燒羊?!鄙磉叺慕悸牭胶笳f:“那皇上為什么不下命令去取幾個來?”仁宗聽后說道:“近來聽說皇宮里只要索要一次,宮外的人便以此為例,天天要宰羊,以備我享用。我是真的擔心如果這次我下命令索要了,你們以后就會連夜宰殺,來供應我的不時之需呢!那么時間一長,就要浪費許多人力物力精力啊!怎么能因為一時的饑餓,而開始無止境的殺戮呢?”
在進士考試中,蘇轍曾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shù)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噬霞炔魂P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看了試卷都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建議對其嚴厲制裁。宋仁宗卻很淡定地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于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p> 大多皇帝認為自己說話就是金口玉言,想怎么治理國家就怎么治理,想讓誰當官就讓誰當,就連著名的明君漢文帝都因為自己的喜好而提拔了鄧通這樣的無能之人。宋仁宗在這點上就有進步,雖然他也想提拔自己喜好的人,但他能夠接受大臣的意見,聽取批評。
一次,包拯在朝堂上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包拯把奏章遞上去了,宋仁宗也有點為難。最后他想了個變通的辦法,就是讓張堯佐去當節(jié)度使。沒想到包拯還是不愿意,并帶領七名言官前去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jié)度使是粗官,何用爭?”七人中的唐介不客氣地回答道:“節(jié)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彼稳首诒淮蟪紓儐柕谜f不出話來,只得作罷。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請擴大苑林,宋仁宗說:“我繼承了先帝的苑囿,還以為廣,怎么能再擴建呢?”宋仁宗去世后,天下百姓如喪考她,訃告送到遼國時“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痛哭道:“已經(jīng)四十二年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了!”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對左右臣子說:‘我如果生活在中原,不過配給仁宗皇帝執(zhí)鞭牽馬,做一個都虞侯罷了!’”
宋朝在仁宗之時達到繁榮的頂峰,唐宋八大家有六個生活在這個時代,還有司馬光、文彥博、富弼、范仲淹、晏殊、柳永等諸多名臣、文豪。大臣們說宋仁宗沒有太多的長處,卻唯獨會做皇帝。正是因為他寬厚仁慈,以德為本,不對大臣、百姓肆意干擾,才取得了如此的評價。所以說,一個統(tǒng)治者,只有“不傷人”、不肆意妄為、不亂起兵革,如此才能有資格統(tǒng)治國家、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