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不爭之德
【原文】
善為士者①,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③。
【注釋】
?、偈浚何涫?,古代的武士也叫“士”。這里指將帥。
②不與:不與之爭。
③極:標準、道理。
【譯文】
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戰(zhàn)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總是表示謙下。這叫作不與人爭的“德”,這叫作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德的準則。
【導讀】
老子論述了作為領導者的幾個原則:不武、不怒、不與、為之下。他要求領導者不逞勇武,不輕易被激怒,避免與人正面沖突,充分發(fā)揮他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別人的力量,其本質是不爭之德。
【解析】
這一章講“不爭之德”和“用人之力”。遵循道的法則,是最有效益,也是最完美的行事方式,所以稱之為“善”。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边@里的“不武”即不奉行黷武的政策,但是為了協(xié)調“不武”正反兩個方面的涵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對于永久的世界和平,不抱有幻想,甚至連別國針對自己國家的戰(zhàn)爭陰謀也不做任何準備?!拔洹边@個字所涉及的主題是國際關系?!安慌覆幌褚粋€剛剛被人征服且淪為奴隸的人所表現(xiàn)的那樣束手無策,以至于暴跳如雷、怒氣沖天。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善于做士的人是不輕易訴諸武力的,善于打仗的人是不輕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敵制勝的人是不會爭一時之高低的,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謙和的。在這里,老子并不是不允許國家動武,而是反對人們在外敵面前只知道暴跳如雷、怒氣沖天。我們知道,老子反對心智、謀略,但他更加反對武力、暴力以及一切強大有力的表現(xiàn),這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xiàn)(例如,他曾說“不以兵強于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等)。但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軟弱,老子的不爭并不是屈從,他本人充滿了智慧和謀略,在軍事學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高深的韜略。在他看來,當世進行的兼并戰(zhàn)爭,根本不講什么策略,只經過極為短暫的相互沖撞,便已經分出勝負了。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薄安粻幹隆敝傅氖呛葱l(wèi)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道德和勇氣;“用人之力”指的是把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老子認為,在戰(zhàn)爭之中,只有保持頭腦清醒、態(tài)度冷靜,才能制訂出周密合理的計劃;有了周密合理的計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最終才能取得好結果。善于打仗的人,并不需要寸土必爭,也不會爭一時一地之得失,而是要爭取最后的勝利。所以,只有在指揮戰(zhàn)事的時候持著不爭的態(tài)度,才能夠掌控全局、操縱戰(zhàn)機、進退自如,并能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善于用人的人應該持有謙和卑下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延攬人才。善于用人的人,一般都擁有較高的地位,掌握著較大的權力,既然他們擁有用人的權力,為什么還要表現(xiàn)得謙和卑下呢?在老子看來,謙下是取得人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如果一名領導者不能獨立完成所有工作,他就得依靠
眾人的力量,如何把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呢?這就需要選擇一種適當的方式。如果他采取極端嚴厲的態(tài)度來確立自己的威信和權威,那樣不僅不能凝聚人心,反而會危害自身。如果采取謙下的態(tài)度,那樣才會令眾人信服。
王弼《道德經注》
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后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與,爭也。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士,是兵的統(tǒng)帥。使用武力是崇尚先發(fā)制人的。跟隨而不爭先,回應而不先出聲,所以不以憤怒來發(fā)起爭端。與,是爭戰(zhàn)的意思。用人而還要地位凌駕于別人之上,所以別人的力量難以充分發(fā)揮。
蘇轍《老子解》
士當以武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死矣。圣人不得已而后戰(zhàn),若出于怒,是以我故殺人也。以我故殺人,天必殃之。以吾不爭,故能勝彼之爭。若皆出于爭,則未必勝矣。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為用。誠能下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士當以武力為根本,而以膽怯、謹慎的態(tài)度來使用武力。如果以武力剛強、勇猛的性質來行使武力就會滅亡。圣人不得已才戰(zhàn)斗,如果戰(zhàn)爭出于憤怒,殺人的原因在我。如果殺人的原因在我,我必然受到懲罰。以我的不爭能夠戰(zhàn)勝別人的爭奪。如果我與別人都是出于爭奪的目的,我就不一定能得勝了。人都有擁有比別人高的地位的欲望,所以不能被隨意支配、利用。如果真正能夠將自己擺在比別人地位低下的位置,則天下都能被我使用。
【經典解讀】
本章主要通過用兵的道理來說明統(tǒng)治者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即不爭。有人將老子看為一部兵書,本章就是很好的證明,其實這是對老子思想的狹隘化?!暗馈笔翘煜氯f事萬物的本源,絕非僅僅用在用兵之上。老子只是就軍事現(xiàn)象,為其思想提供論據。
“善為士者,不武”,項羽勇猛天下無雙,妄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卻被韓信圍在垓下;呂布一桿方天畫戟無人可敵,卻被曹操綁在白門樓之下;齊閔王、智伯依靠武力驕橫無道,最終身死國破。一個最好的統(tǒng)帥,應該是--個知進知退,相時而動的智者,而絕不是一味逞匹夫之勇的暴虎馮河之輩。
“善戰(zhàn)者,不怒”,善于戰(zhàn)爭的人,不會輕易被敵人激怒?!秾O子兵法·火攻》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比绻鲗⒈患づ?,就會失去判斷力,失去判斷力,就會妄為,妄為就會導致失敗。
“善勝敵者,不與”,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面交戰(zhàn)。《孫子兵法·謀攻》中有:“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殺敵一千,白損八百,與敵人正面交戰(zhàn)導致血流漂櫓,伏尸遍野是最下等的勝利方法;勝一籌的是用詭道、奇謀出其不意地攻擊并戰(zhàn)勝敵人;最好的是不戰(zhàn)而屈敵。如何能不戰(zhàn)而屈敵呢,就是得“道”、修德。堯舜修德于都城之中,不出一卒而天下都歸順于他們;帝辛無道,周文王修德行善,天下諸侯都聽命于他;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諫,改過自新,燕趙韓魏都朝覲齊國,史稱“戰(zhàn)勝于朝廷”,這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善用人者,為之下”,圣人后其身,才可以為天下先;不與天下爭,才可以為天下谷。統(tǒng)治者要想得到人心,一定要有居下、不爭之心。優(yōu)秀的將領,有了功勞讓給部下,有了過錯自己承擔,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同飲同居,所以將士才能用命,在戰(zhàn)場上才能慷慨赴難,死不旋踵。
有了這些優(yōu)點,一個人才能成為合格的統(tǒng)治者,才能運用群策群力取得成功,才叫作符合天道。
【哲理引申】
“善戰(zhàn)者不怒”,一個優(yōu)秀的將領一定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不能讓憤怒左右自己的判斷力;一個決策者,一定要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情,不能帶著情緒而盲目下決定。所以人們常說,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決定一件事,否則你會很快品嘗痛苦、悔恨的滋味。
公元前203年10月,項羽在成皋與駐軍黃河北岸的劉邦對峙,楚軍因被漢軍阻拒而無法向西進攻,漢軍也難以攻下成皋。這時,劉邦派遣盧綰、劉賈率領兩萬多人渡過白馬津協(xié)助彭越襲擊楚軍的后方梁地,攻下十多座城池。梁地連接楚腹地與楚軍前線,是楚軍糧草運輸的重要通道,一旦該地被攻下,楚軍的補給線就將被切斷,因此項羽決定率領軍隊向東進攻彭越,委任大司馬曹咎防守成皋。曹咎是項羽故舊,在項梁、項羽叔侄還未有起義時,項梁曾因觸犯刑法被抓,這時曹咎寫信給櫟陽令司馬欣,抵過了項梁的罪,因此受到項氏的信任。
項羽深知成皋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于是臨行再三囑咐曹咎說:“謹守成皋,如果漢軍挑戰(zhàn),切莫出戰(zhàn),我十五日一定可以消滅彭越,平定梁地,還軍歸來。“項羽走后,曹咎遵照項羽的命令堅守不出。劉邦得知項羽離開后,就下令軍士在成皋城邊設臺,每日在臺上罵喊羞辱楚軍,一連罵了五六天。曹咎原本還能忍受,可是漢軍越罵越難聽,他再也沉不住氣了,于是率軍出戰(zhàn),強渡汜水,渡到一半時漢軍出擊,楚軍大敗,成皋失陷。楚國大量物資都屯于成皋,曹咎兵敗,又愧見項羽,于是在河邊和塞王司馬欣一起自刎而死了。
相比于沒有沉住氣的曹咎,司馬懿則要明智得多。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zhàn)兵敗于上方谷,于是開始堅守不出,任憑諸葛亮如何挑戰(zhàn),他就是不應戰(zhàn)。蜀軍每日派人在陣前叫罵,罵聲難以入耳,司馬懿手下的將軍們都憤恨不已,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zhàn)。但司馬懿下令,誰敢私自離開營地,將以軍法處置。諸葛亮為了刺激他,派人送來一套女子的衣服和頭巾,并附書一封,羞辱司馬懿只知閉寨固守,如同婦人。司馬懿看過書信,心中大怒,但一想這不過是諸葛亮的激將之法,于是又強作笑顏:“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xù)堅守。
魏國將領都十分不甘心,于是司馬懿假裝將與蜀軍決戰(zhàn),但先派遣使者向魏明帝請示,魏明帝也深知司馬懿佯裝請戰(zhàn)只是為了安撫眾將之心,于是派辛毗持節(jié)前去制止,辛毗立在軍門之口,堅決不同意出戰(zhàn),配合司馬懿演了一出好戲。諸葛亮無奈只得分兵屯田,與魏軍長期對峙。不久,諸葛亮憂勞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軍不戰(zhàn)而退。
曹咎因怒而戰(zhàn)結果身死兵敗,司馬懿保持冷靜,因而處于不敗之地,所以說“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一個決策者在戰(zhàn)勝別人之前,最先要戰(zhàn)勝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妄念,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