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洞髮W》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洞髮W》
大意: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先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大學》大意:君子對于優(yōu)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洞髮W》大意;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
5、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吨杏埂反笠猓禾熨x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yǎng)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大意: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7、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吨杏埂反笠猓河捎谡\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jié)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吨杏埂反笠猓簩ι喜槐г估咸?,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吨杏埂反笠猓汉脤W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反笠猓合才窙]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爸小?,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大意:學習知識而又能經(jīng)常去復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么?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1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大意: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用心認真地復習了嗎? 13、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大意: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墩撜Z》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仁道也就產(chǎn)生了。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 1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大意: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無所收獲;只是思考而不讀書,有時就會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大意: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nèi)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tài)度。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墩撜Z》大意:聰明而喜愛學習,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并且不感到恥辱。 20、三思而后行?!墩撜Z》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經(jīng)過多次考慮,然后才去行動。 2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墩撜Z》大意:智慧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2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論語》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大意:三軍的統(tǒng)帥可以被奪去,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志向改變。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大意:如果不是天氣寒冷,就不會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少落葉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大意: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睹献印反笠猓鹤鹁醋约旱拈L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睹献印反笠猓和樾木褪鞘┬腥实拈_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 28、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睹献印反笠猓核陨咸煲阎厝谓蹬R在某人的身上,一定會先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睹献印反笠猓盒腥收娜藥椭娜司投?,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3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睹献印反笠猓耗X力勞動者統(tǒng)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養(yǎng)活別人,統(tǒng)治者靠別人養(yǎng)活;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 3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睹献印反笠猓航疱X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地位低下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quán)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jié),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大意: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33、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渡袝反笠猓和媾藭适У滦校媾飼适Пж?。 34、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抖Y記》大意: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抖Y記》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繆以千里。——《禮記》大意:開頭雖然只有毫厘的差別,到后來卻錯到千里那么遠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吨芤住反笠猓禾斓绖偨。右蕴鞛榉?,故而自強不息。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38、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吨芤住反笠猓悍e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享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jīng)常發(fā)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39、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大意: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吨芤住反笠猓簝扇送模竦赌菢愉h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4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大意:行不通時就得變,變了之后就會豁然開通,行得通則可以長久。 42、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吨芤住反笠猓禾煜氯艘獨w同一個地方,只是道路不同;達到同一個目的,只是思慮多種多樣。 43、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吨芤住反笠猓翰环e累善行達不到成名,不積累惡行達不到滅身。 44、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吨芤住反笠猓阂娚凭拖蛩麑W習,有過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吨芤住反笠猓禾幵谧鹳F的位置上不要驕傲,處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憂慮。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吨芤住反笠猓壕討巡乓缘却┱沟臅r機。 47、多行不義,必自斃?!洞呵铩ぷ髠鳌反笠猓憾嘈胁涣x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招致滅亡。 48、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洞呵铩ぷ髠鳌反笠猓衡舛鹊滦腥绾危员銢Q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4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洞呵铩ぷ髠鳌反笠猓耗膫€人沒有犯過錯誤呢?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洞呵铩ぷ髠鳌反笠猓禾幱诎矘返沫h(huán)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現(xiàn)的危險,想到了就有防備,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
一·愚忠愚孝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shù),以孝治天下,每一個皇帝去世以后,在謚號前都加一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等。儒家也提倡忠,孔子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埃ā墩撜Z·八佾》)后代流行于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今人稱此口號為愚忠愚孝。人們以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這種愚忠愚孝的。其實不然。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君臣關(guān)系是對等的關(guān)系。雖然說“君為臣綱“,但并不是絕對服從的關(guān)系。儒家有的說“君不正臣投別國“,有的說無道之君,要誅之,或者換掉。關(guān)于孝的問題,孔子也不是主張愚孝。在《韓詩外傳》有這么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jié)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蘇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贊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后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么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么原因??鬃诱f:“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干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F(xiàn)在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在父親失去理智的時候,拿著大棒亂打,如果打死、打傷或者打成殘廢,他冷靜后會感到十分懊悔。這會給父親的心靈上留下沉重的陰影,永遠無法擺脫。這是“不逃“給父親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親的盛怒,避免給父親造成精神傷害。不管當時魯國人怎么夸獎曾參,孔子還是嚴肅地對待此事,以便給后人留下正確的意見。很顯然,上述父叫子死的說法,孔子是不同意的。不該死的,就不能輕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
戰(zhàn)國后期的大儒荀子認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當魯哀公問孔子:“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孔子沒有回答,出來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埃ㄍ希┳訌母?,怎么能說是孝子呢?臣從君,怎么能說是貞臣呢?要看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從命,才可以說是孝、是貞(忠)??梢姡犜?、盲從的,孔子不認為就是忠孝的臣子。
二·義利之辨
孟子講“何必曰利“,荀子說“羞利“,董仲舒主張重義輕利,“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坝谑?,后世就根據(jù)這些說法,認為儒家不要利,特別是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不要利,不講利,怎么行呢?這也是嚴重的誤解。
《論語·雍也》記載:“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原思就是孔子的學生原憲。他很窮,當了官,覺得“九百“薪水太多,不要??鬃优u他,認為不要是不對的,朱熹的解釋:“言常祿不當辭“。如果自己消費有剩余,那也可以用于周濟周圍鄰居貧乏者。不接受正常的薪水,也是不義。并不是“辭“錢財就是對的??鬃拥膶W生子貢是很會預測市場的,他從事商業(yè)活動,賺了很多錢。魯國規(guī)定誰能花錢把在外國當奴婢的魯國人贖回來,可以到政府那里領取一些錢,作為賠償金。子貢贖了一些人回來,因為他自己錢多,就不去政府那里領取賠償金。受到孔子的批評,孔子說,不能因為你有錢,就不去領取賠償金。做事情,要考慮如何合適,才能作為別人的榜樣。你這么做,今后魯國人在外國當奴隸,再沒有人去贖了。在這里,不拿錢是不義,拿錢才是義。王充認為子貢“讓而止善“??鬃拥牧硪粋€學生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那人用一頭牛來表示感謝之情,子路接受了??鬃诱f:“魯國人今后一定很熱心于拯救落水的人?!爱敃r,一頭牛是價值十分昂貴的酬謝品。王充說“子路受而觀德“(《論衡·定賢篇》)。
三·大德小惠
過去常有人說儒家用小恩小惠來拉攏百姓。實際上,儒家雖然講過對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講小恩小惠。例如,《論語·雍也》記載:“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孔子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者,就是圣人。這里講的是“民““眾“。對于民眾能夠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鬃又v的“德治“,孟子講的“仁政“,都是屬于大德的范圍。
《孟子·離婁下》載:“子產(chǎn)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白赢a(chǎn)任鄭國相時,溱、洧是兩條河。由于沒有橋梁,人民不能過河。子產(chǎn)用自己的馬車放在河中,讓百姓過河??芍^方便群眾。孟子認為這種做法只能叫做“惠“,即給一些人民帶來好處,還不能叫做善于“為政“。為什么呢?朱熹注這句話時說:“惠,謂私恩小利。政,則有公平正大之體,綱紀法度之施焉。“(《四書集注·孟子·離婁下》)為政需要法度,對于全體人民都能帶來好處。他的馬車有限,需要渡河的地方很多,不能根本解決群眾的普遍問題。周歷比夏歷早兩個月,周歷十二月即夏歷十月。周朝規(guī)定每歲十一月修筑小橋,十二月修大橋。這是農(nóng)忙以后的時間,讓農(nóng)民修筑橋梁,解決群眾的過河問題。這也是為政的一項工作。這件事情做好了,就不必用自己的馬車放在河里當橋用。孟子又說,如果政治做好了,出門的時候讓百姓避開也是可以的。怎么能讓每一個人都感到方便?所以說如果當政者要使每個人都方便的話,你的時間就不夠用了。對于這一句話,朱熹是這么注的:“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悅其意,則人多日少,亦不足于用矣。諸葛武侯嘗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埃ㄍ希檎绻麤]有法度,規(guī)則,誰來要求什么,就答應什么,對這個人有了私恩,他高興了,原則喪失了。這樣做,老實人吃虧,愛哭的小孩多吃奶,愛吵的人占便宜。不能出以公心,不能主持公道,不能“平其政“,不能公平地處理與群眾有關(guān)的所有事情,就不能樹立當政者的威信。總之,儒家主張行大德,忌行小惠。這是君子之道。行小惠者,是小人之道。在一個領導班子中,常有這樣的人,凡是群眾提出看法,他都表示同意,凡是有人提出要求,他都表示同情、支持。群眾感覺他是一個好人。而在會上討論的結(jié)論,他也表示同意,沒有意見。就是不愿意向群眾作出解釋。領導討論誰的事,他就向當事者透露,以此討好別人。時間長了,他的威信也就下降了。這是小聰明,口頭施小惠,終究成不了大事。
四、孔子觀水
孔子閑步至河邊,俯首觀水東流。子貢問曰:君子遇水觀察,為什么呢?
孔子答曰:
困他常流不息,且能普及一切生物,所以水好像有德;
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
浩大無盡,好像有道;
流幾百丈山溪間而不懼,好像有勇;
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
量見多少,不用刮削,好像正直;
無孔不入,好像明察;
發(fā)源必自西,好像立志;
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
水有這些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細察他個種相像的意義,可以明了君子立身處世的大道,作用是大極了,安可以不看呢?又安可與看山一例觀呢?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cè)龤q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p>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p>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jīng)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蛇@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后,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篇二:孔子小故事]
石萊鎮(zhèn)道泉峪村位于新泰市。
春秋時期,有一年天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野菜、樹葉,最后連樹皮也吃光了,可是當?shù)毓俑敛惑w恤民情,照常向老百姓索要錢糧。官逼人民反,附近村有個叫劉夏子的莊稼漢,領著一伙饑民,登上青龍山,占山為王,對抗官府,他們?nèi)硕鄤荼?,官府拿他們沒有辦法,只好去求孔子來幫忙,孔子非常有信心,就答應下來說“我去一趟,就把他們從山上叫下來”,孔子與弟子顏回等一起上山,找到了劉夏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勸了半天也沒有結(jié)果,弟子們只好攙扶著孔子走下山來,孔子回頭看著緊閉的寨門,非常生氣地說“山上的這伙強盜屠殺殘害善良百姓,無惡不作,我勸他們以仁義待人,反而遭到他們的驅(qū)逐,真是無可救藥了?!钡茏宇伝貏窨鬃硬灰鷼猓f:“世界上無奇不有,不可避免,強盜也是強詞奪理,說什么探明哪家有儲藏的糧食、金錢是聰明無比;搶劫時沖在前面不怕死是勇敢;撤出來時在后面保護,是講義氣;經(jīng)常能夠搶劫得手,是有智慧,把搶來的贓物分的公平均勻,就是仁愛啊。這不是太荒謬絕倫了嗎,請老師不要生氣,他們這伙強盜太頑固不化、不知羞恥了,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p> 正說著話,已到了中午,赤日炎炎,驕陽似火,天氣非常炎熱。忽然看見一個牧童快步走到孔子面前,跪倒在地要拜孔子為師??鬃蛹泵Π阉銎饋?,仔細觀看牧童,大約有十二三歲,長得眉清目秀,心中十分喜愛,問他叫什么名字,牧童回答說:“我叫求道,家境貧寒,父親早逝,現(xiàn)與母親相依為命,請老師收下弟子?!笨鬃诱f:“你家里有父母,不能到很遠的地方出游,如果出游也必須有個具體的方向目標。我就要和眾位弟子周游列國,去向不定,到處流浪。你年紀還小應在家里盡孝心,伺候母親,等我回來再作決定?!蹦镣蟮缆牶笮闹蟹浅8吲d,連聲拜謝孔子允留之恩。這時,孔子忽然感覺口渴難忍,求道快速指引孔子師徒一行來到一處泉水邊。雖然大旱多時,但此泉卻旺盛地流著,清澈無比,旁邊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盜泉”二字,求道說,“我們這里是山區(qū),山多泉水很少,此處泉水甘甜無比,可惜卻被山上的強盜霸占了,村民飲水只能冒險來取。祈求老師趕快喝點水,馬上離開,以免讓強盜知道了再生是非?!笨鬃臃浅鈶嵉卣f:“青龍山被強盜霸占,山就成了強盜之山,這泉水被強盜霸占成了強盜之泉。君子渴死也不飲這盜泉之水,再熱也不在強盜栽的樹蔭下歇涼!”孔子忍饑挨渴與弟子一起走了。
孔子帶領弟子北上齊國開始周游列國,經(jīng)過14年又回到魯國。途中經(jīng)過青龍山時,山上的強盜已經(jīng)自行散去,在別處躲藏的村民都回到了山下的村莊,因為當年孔子的一席話,該村遂起名為“盜泉峪”??鬃幼叩酱孱^,看見一名村婦手里拿著笤帚,正在追打一位白發(fā)老翁??鬃泳妥呱锨叭裾f到:“如果你是打罵自家老人就是不孝,如果是打罵鄰居老翁就是沒禮貌、不恭敬?!贝鍕D非常生氣地對孔子說:“我正在教訓兒子有什么過錯?”孔子正要詢問是怎么回事,忽然看見那名白發(fā)老翁嘴里喊著老師,跪下便拜,孔子仔細觀看,原來是當年的牧童求道,問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其母親說:“自從您走后,他就尊照您說的話,發(fā)誓不飲盜泉之水,我們這里泉子又少,他常年不喝這泉水,才未老先衰了。盜泉之水清純甘甜,被人們稱為神泉,喝了泉水老人會變得年輕,年輕的會不再變老。現(xiàn)在我沒有衰老,兒子卻變得老態(tài)龍鐘,成老頭了?!笨鬃雍鋈幌肫饋砹?,忙向求道解釋一番,說:“山上沒有了強盜,就變成了好山,泉水沒有了強盜也變成了好泉水,天下君子也沒有具體的模式,不能太死板了,這泉水你可以盡情地飲用?!闭f完走到泉邊,連續(xù)喝了好幾口,連稱好喝,求道也效仿師傅,愉快地喝起了盜泉之水。
一晃又過了好幾年,求道的母親去世了,安葬母親并守墓三年后,來到曲阜拜見孔子,要求跟隨師傅學習,孔子見他果然返老還童,又恢復了青春,把雙手一拍大聲喊道:“果然靈驗,真是神泉啊!”從此,求道跟隨孔子潛心學習,學有所成,成為七十二弟子之一?!爸臼坎伙嫳I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
此語出自范曄《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原文為:羊子嘗行路,的遺金一餅,還一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
羊子妻子的話的意思是:“我聽說過,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里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何況是撿取失物貪求利益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呢?”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qū),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jīng)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jù)可能依就以往的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jīng)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jù)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jīng)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fā)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p>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
「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追蜃尤粼u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鬃用靼最伝氐男氖拢膊惶羝?,點頭準了他的假。
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顏回,很有名的一個。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魯國人,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人。戰(zhàn)亂紛飛的當時,一個國家俘虜了別國的士兵就將他們臉上刺字變成奴隸使用,魯國有很多戰(zhàn)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政府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臺一個優(yōu)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政府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但是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贏得了人們的稱贊,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你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說,你是富有階層能有大批的錢贖奴隸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后贖回奴隸后去報銷領賞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會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jīng)濟上又負擔不起。顏回醒悟后馬上去報銷領賞了。
此時此刻,迦恩醒了,她這是做的什么夢啊,這是什么時候的事,好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