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如果鐘老先生知道他過去又回來,還會收他么?”顧青卓又問。
陸方諭搖頭:“這我就不清楚了?!?p> 他覺得吧,如果報考的人多,有得選擇,鐘翰聲自然不會收這些墻頭草;但報考的人少,不說收六十人,便是十個二十個都招不夠,鐘翰聲為了不在載德書院面前丟太大的面子,忍著惡心也會把這些人收下,最多以后找借口把這些人開掉便是。
但這些話,他是不會跟顧青卓說的。
他發(fā)現(xiàn),這人看起來一派天真,但問問題往往一針見血,極有針對性,不像是他自己不知道,反而像是考校陸方諭一般。這讓陸方諭對他的身份懷疑起來。
“請問,考試的是在這里等么?”門口響起了敲門聲。
陸方諭和顧青卓抬頭一看,就見門口站著四個書生打扮的男子,十五六歲到二十來歲不等,顯然也是來報考的。
“是的?!鳖櫱嘧靠吹竭@四個人,頓時高興起來,站起來拱手道好,熱情地請他們坐下,又自我介紹與他們互相認識。
這四人的到來像是啟動了某個開關(guān),之后便陸陸續(xù)續(xù)來了一些人,有些是家人陪伴,有些則是幾個同窗一起來的,最多的一伙竟然有十二人之多。很快這個屋子就坐不下,旁邊幾間屋子都坐滿了人。
陸方諭不大喜歡跟人攀談,他干脆拿出書來,坐在角落里看起書來。
倒是顧青卓交游廣泛,每進來一個人,他都要上前跟人攀談一陣,打聽對方的來歷,跟人說笑,忙得不亦樂乎。
“喂,你這人走路不看路的嗎?”
“對不住,對不住。”
門口處傳來了幾聲爭執(zhí)。
今日是來報考的,大家都不敢露出不堪的一面,唯恐讓北山書院的先生覺得品行不好,直接被趕出去。所以門口的爭執(zhí)聲并不大,而且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可聽到熟悉的聲音,陸方諭還是從書里抬起頭來,朝門外看了一眼。等他收回視線時,正好對上顧青卓投來的目光。
陸方諭一頓,朝他微微頷首,便又低下頭去,繼續(xù)看自己的書。
如果他沒聽錯的話,剛才道歉的那人應該是孟氏父子倆中的孟父。他的聲音跟一般人不大一樣,還略帶外地口音,很容易辨析。
看到陸方諭一副事不關(guān)已的樣子,顧青卓挑了下眉,找了個借口跟身邊人告辭,轉(zhuǎn)身出了屋子。
沒過多久,他就回來了,拍了拍陸方諭的肩膀,低聲道:“姓孟的父子倆回來了,又遞了身份文書報了名呢?!?p> 陸方諭看他一眼,點點頭:“正常。就算那邊增加些名額,也輪不上他們?!陛d德書院是那么好進的么?
顧青卓一笑,嘆道:“可惜他們看不透?!?p> “倒不是看不透,心存僥幸罷了?!?p> 顧青卓深深看了陸方諭一眼,又看了看他手里拿的《周易》,道:“時辰快到了?!?p> “報名的有多少人了?”陸方諭問道。
顧青卓沉默了一下,看了陸方諭一眼,這才道:“到剛才為止七十六個?!?p> 陸方諭點點頭,把書本合上,放進書袋里,便安穩(wěn)地坐在那里等著,沒有再跟顧青卓說話。
顧青卓卻沒有像方才那樣,離開去跟別人交際,而是站在陸方諭身邊,也安安靜靜地等著——椅子早就沒了,許多人都是站著等的。
不過沒等多久,不一會兒外面就有人高叫著讓大家出去,到院子里集中,之后就按報名的順序點名安排考試座位。
陸方諭在第一考場,就排在顧青卓身后。
陸方諭上輩子從小考到大,對于考試完全不怯場,可在古代考試還是第一次,他對古代的試題及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什么認知,這又關(guān)系到自己的未來,未免有些緊張??纱言嚲砟玫绞掷?,他的心就定了下來。
陸方諭在現(xiàn)代時因為專業(yè)的關(guān)系,對歷朝歷代的科舉制度都有所了解。到了這里以后,在打定主意要用科舉掙前程的時候,他就搜尋了原主的相關(guān)記憶。
這是個從宋朝下來改變的架空時代,因此所有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都跟宋朝差不多,科舉也如此。
宋代王安石提倡“通經(jīng)致用”,宋神寧下令廢除詩賦、帖經(jīng)、墨義取士,頒發(fā)王安石的《三經(jīng)新義》和論、策取士。并把《易官義》《詩經(jīng)》《書經(jīng)》《周禮》《禮記》稱為大經(jīng),《論語》《孟子》稱為兼經(jīng),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guī)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jīng),二場考兼經(jīng),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但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jīng)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jīng)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則徹底廢除了詩賦,??冀?jīng)義,而且還規(guī)定八股文,導致讀書人知識面至思想十分狹隘。
東宋的皇帝在宋制科舉的基礎(chǔ)上又作了改革。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科舉考試的形式雖確定了下來,不再分明經(jīng)科、進士科,所有取仕皆從進士科中來,但考試的內(nèi)容卻有變化。
現(xiàn)在是鴻宣三十九年,鴻宣皇帝是帖經(jīng)、墨義、策問、經(jīng)義、詩賦、算術(shù)都考,只是不同級別的考試有所側(cè)重。
比如童生試中的縣試,就經(jīng)帖經(jīng)、墨義為主,經(jīng)義為輔,看看考生們是否通文墨、對四書五經(jīng)及史書、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
府試則仍有帖經(jīng)、墨義,不過題量減少,經(jīng)義題增加,加入了詩賦、算術(shù)。
院試時有少量帖經(jīng)、墨義,經(jīng)義題也減少,策問的比例增多,詩賦、算術(shù)、律法必有,后三者的題量每年有所不同,深淺不一,看出題人而定。
原主眼界有限,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題目如何,他就完全不知道了。
陸方諭連甲班都沒擠進去,自然也不急著打聽。他只要知道童生試考試的內(nèi)容即可,因為無論是姚家學堂,還是別的書院的入學考試,都是依據(jù)這個來教授學生和出題的。他且把眼前的關(guān)卡過去再說。所以這段時間,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四書五經(jīng)以及注疏的背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