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經驗,大家接下來有了更大的信心,更多的期待。老爺子們則得意揚揚。一個個滿面紅光,似乎更理直氣壯了。
錦秀也為他們感到高興,覺得這幫老頭有點可愛,可是又難免覺得這種興致有點夸張,有點為時過早。懷疑這種招生方式連向班主任、學生,尤其是捏些錢袋子的家長直接做宣傳的機會都沒有,到底有多大效果肯定是很難說的。
她又哪里能體會到這些以前在單位順風順水,甚至呼風喚雨,退休后人走茶涼備受冷落的滋味,突然又有機會發(fā)揮余熱,而且還能受到禮遇,他們怎能不激動呢。
他們的行程都是往西,據(jù)說是縣城西邊的老百姓送小孩讀書風氣更濃,孩子讀書也更刻苦。
往西走,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直通遠方。
大家這次去的是另一所鄉(xiāng)鎮(zhèn)初中,一路上,話題天南海北,總是扮演沉默者的錦秀心里暗暗著急:也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研究研究,聊的似乎都是廢話。于校長也不給大家開個短會。早上沒有早會,回來也沒有總結。
錦秀包里放著的筆記本,記著寥寥幾個幾個學校的負責人電話,還有學校一些基本情況,她擔心怕對不住董事長對自己的信任。
不過漸漸地,錦秀也懂得了一點套路,原來在校的畢業(yè)生,早就被老師根據(jù)平時成績分成了幾大類,初中畢業(yè)后的去向也大致分為幾種。比方說,成績優(yōu)秀的,肯定是要沖刺重點高中的;成績一般的,上普通高中;成績不好的多半去讀技校。
能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又有誰會選擇一個剛來辦的民辦學校呢?所以這個層次的學生就不要去費功夫宣傳了,除非極個別的家庭特別困難的孩子,這邊又開出優(yōu)厚的條件。所以目前主要還是面向成績平平,甚至很差的,愿意讀高中的學生。其實成績很差的,也不愿意去高中熬上三年,太難受。他們一般會選擇去文化學習相對輕松,注重實踐操作的技校。
這些斷斷續(xù)續(xù)積累起來的見聞,都是全新的。
聽說這次去的學校是王主任的家鄉(xiāng),照大家的話說要看王主任的面子了。
他卻一改往日夸夸其談的風格,人家問他什么,也是訕訕的。錦秀心想怕是關系一般般。
果然,一行人來到校門口,保安人員根本不讓進,最后說了半天,好不容易進去,學校正在上課,根本無人搭理,處處顯示著客人們是那么地不受歡迎。
有人催打電話,可是沒人拿得出電話號碼,王主任竟然是臨時打電話打聽姓方的負責人電話。錦秀兜里揣著送禮用的好煙,來到保安亭,問到了方校長電話。最后得到的結論是正在校外開會,一位老師出來敷衍了幾句,又匆匆忙忙開會去了。
輾轉半晌,興味索然,大家顯得有點沉默。
一位平時不大說話的老領導說:“唉,同志們,咱們人走茶涼,其實很正常的?。 ?p> “是啊,是啊,何況幾年前已來求過別人了!”
世態(tài)炎涼,本就如此。何況你在位時也未必贏得過別人的尊敬,時過境遷,有什么抱怨的呢。
行程當然還得繼續(xù),曾校長說接下來去他家鄉(xiāng)的一個民辦學校,這個學校有小學生也有初中生,老板也是熟人了。
這個學校名叫青山學校,據(jù)說以前生源并不好,生活尤其差,一直慘淡經營。
那時這個鎮(zhèn)上有兩所民辦學校,另外那所學校比青山學校紅火得多,可是因為一起嚴重的學生安全事故,被教育主管部門責令關停。學生們大都選擇了到青山學校就讀。
談到此處,大家不勝唏噓,說曾經在縣城里看到被關停的學校的老板,不年輕了,背了一身債,頭發(fā)都白了,云云。
終于到了,這家學校坐落在一片開闊的平地上,四周都是稻田,視野十分開闊,圍墻里的校園并不大,里面的綠化等于沒有,雜亂的房子,教師住房連著教室,教學區(qū)和生活區(qū)沒有明確的界限。
民辦學校接待客人與公辦學校自是不同,青山學校只有小學和初中。能夠考上理想中學的比例并不高,現(xiàn)在有民辦高中來聯(lián)系招生,他們當然十分歡迎,學生們又多了一個選擇。原本考不上高中,又不想讀職業(yè)中專的學生,就可以進入高中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這是錦秀第一次感覺到真正的受歡迎,望著留下來的招生簡章、宣傳資料,估計它們能夠真正和學生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