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個地方,能讓你感受到既繁榮又荒涼,既熱鬧又冷清,有所改變又亙古不變,那就是這樣的南方小小的鄉(xiāng)鎮(zhèn)集市。
今天去的是這個縣屬地的一個小鎮(zhèn),雖說在同一個縣,可是錦秀也對它不熟悉,聽說每當日期尾號是2、5、8時就是趕集的日子。旁邊的鎮(zhèn)就是尾號3、6、9的日子趕集。錦秀的老家和臨近的鎮(zhèn)也是這么輪著趕集的。
每到這天,十里八里的鄉(xiāng)親們就會相約著去集市上轉(zhuǎn)轉(zhuǎn),上至八十老太下至剛學會走路的娃娃,都想這來湊湊熱鬧,主要是因為平時里零星分布的村落,相互不大走動。加上近年來到外地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家里基本剩下老人孩子,世界上最愛熱鬧的又非老人孩子莫屬,當然得上街溜達溜達,就算不買東西,也要上街碰碰熟人聊聊天。
學校租了一輛大客車,三四個老師,拎了幾大包廣告公司做好的招生簡章準備去集市上發(fā)放。
不知校長從哪里整了個大喇叭在車頂上放著。喇叭不斷地重復(fù)著錦秀的聲音,那是招生簡章上面寫的內(nèi)容,滿耳聽的都是校長定的目標“一年出成效,三年鑄輝煌”。
同行教英語的楊老師打趣道:“姐,你那么賣力的喊干什么?”錦秀自己聽得都覺得慷慨激昂,忍不住笑了:“開玩笑,校長大人的吩咐,咱怎能吝嗇嗓子!不使勁吼怎么行!”
一行人到了集鎮(zhèn),這鎮(zhèn)上就一條主要街道,原本不寬的道旁,兩旁擺上了各色小攤。在攤販們的琳瑯滿目的商品之下,攤位與攤位的空隙中是農(nóng)民自家產(chǎn)的各色各樣的東西。
比如一堆茄子辣椒,扎得整整齊齊的空心菜,自己在魚塘里撈上來的小魚小蝦等等,不勝枚舉。
每個鎮(zhèn)上最熱鬧的地方常是銀行附近。標配是郵政銀行和農(nóng)村信用社,正好有位老師的哥哥在鎮(zhèn)中心地段開個一個家具店,于校長帶領(lǐng)大家在店門口駐扎下來。
老師們自覺地發(fā)放起招生簡章來。與縣城里的人們不樂意接廣告紙的習慣不同,人們(多是老人和孩子)爽快地接過簡章,還有些不大認字的老奶奶熱情地拖著老師問這問那。等弄明白是要她的孫子孫女去一個很好的學校讀高中時,她們“呵呵”笑著,臉上樂開了花。
錦秀知道他們只是好奇,真正要獲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掏出辛辛苦苦賺來的學費,把孩子送到一所剛創(chuàng)辦的學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錦秀還是很樂意和這些淳樸的人們交談,除了招生宣傳,甚至有老人會攀談一些別的七七八八的事情,可見鄉(xiāng)村的老人們是多么的寂寞。
不知不覺中,半晌過去了。由于沒有硬性聯(lián)系指標,大家開開心心地把宣傳單給發(fā)完了。
校長一聲吆喝:“打聽打聽哪家菜最好,咱們下館子去!”大家喜笑顏開,好像暑熱一下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七八個人在同事家人的指點下,來到了一個很有特色的飯館,原來此處離河不遠,吃魚十分方便,店名就叫“一魚九味”。這么徹底地吃魚,錦秀還真是頭一回聽說。這也暴露了她是難得吃館子的人。
一頓飯吃得熱熱鬧鬧,年輕人多少顯得有點夸張。圍著校長嘰嘰喳喳,直呼“哇!人間美味!”魚的味兒錦秀很快就忘了,光記住這店名了。
吃完飯,集市上的人早走得差不多了。陽光依舊光芒萬丈,曬著地上各色的塑料袋、爛菜葉。氣味復(fù)雜得很。
由于今天的主要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大家打道回府。
驚喜的是晚上,董事長夫人親自準備了一桌好菜招呼大家。錦秀這才聽說她煮得一手好菜。這讓錦秀無比羨慕。因為她自己是從來不敢在客人面前露一手的。
但是錦秀又提前回去了,心里計掛著女兒,山珍海味也吃不下。
晚上又把課本和教參找出來,細細琢磨,心中感覺十分充實快樂。找出家中的一套《古文觀止》,邊洗衣服邊看。
又一站小鎮(zhèn)之行開啟了。錦秀心中叫起苦來,倒不是怕勞累,而是出來太早,回來太晚,照顧不到孩子。
不知道這樣做的效果如何,當然就像賣東西,你總得去吆喝,讓人知道有這么一個東西。如果連知都不知道,又如何認同呢?
校長聽說是在外地當過十多年的校長的,經(jīng)驗豐富就不必說了,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的不同,看來他也有充足的準備。沒有大會小會的表決心和聽民意,他直接做出了部署。
等老師們手里拿到一份詳細學生名單的時候,錦秀不由得佩服董事會的能量之大。其實這是錦秀自己過于天真了,她多年在外,為人又過于簡單,哪里懂得縣城里有錢人能橫著走路的感覺。
十幾個人分坐兩臺車,朝目的地開去,兩個人一個組。
錦秀和小楊老師一組,這是一個胖胖的可愛的年輕姑娘。特別會說話。比方說,兩人來到指定的一個村落,只要看到一個人,小楊就會熱情地打招呼,錦秀也盡力的拿出工作熱情。
碰到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們不少人身上背著背簍,上午正是抓緊時間采摘黃花的時候,錦秀兩人使勁套近乎也不大管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