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一連數(shù)日泡在保和殿中賞鑒蘇軾的丹青妙筆,他仿佛發(fā)現(xiàn)了一座巨大寶藏似的,急于同人分享這份驚喜,于是親自手持著蘇軾的《寒食帖》、《陽羨帖》、《歸去來兮辭帖》、《渡海帖》等幾幅作品來到了醉杏樓。
徽宗請師師一同加以賞鑒,師師沒想到官家轉變得這樣快,令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不過喜愛東坡先生的書畫作品也只能看作一個正名的開始,以后的事還急不得,因此師師只是就事論事道:“子瞻性與畫會,所作枯槎、壽木、叢筱、斷山,筆力跌宕于風煙無人之境!而蜀人向來極不善書,而子瞻卻獨以翰墨妙天下,真天資卓異之人!”
徽宗聽了頻頻點頭,嘉許道:“朕其實早已知悉,蘇子瞻的翰墨,向為世人所重。古來以文章名重天下之人,例不工書,偏蘇子瞻乃是全才,真是我朝文氣沛然之故!”
宮中的動向自然是朝臣們一直密切注視的所在,因此徽宗的特別舉動很容易就會被打聽了去,尤其是徽宗身邊有個宮女,早就與蔡攸有染,所以很快通報給了蔡攸。一眾朝臣便開始聞風而動,準備向徽宗進獻蘇軾的丹青作品,尤其是書法。不過,經過“元祐黨禍”,摧碑斷石,焚燒文稿,那些被人珍藏的墨跡,多半也盡歸隱沒,乃至滅失甚多。
朝臣們只得劍走偏鋒,開始大批延請各路臨摹高手,再在裝裱上加以巧妙的作偽,以至于一時間涌現(xiàn)出大量的蘇書。在貢書的第一波風潮掀起之后,徽宗便對其中一些獻出珍品者加以封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又引來第二波貢書風潮。
以收藏蘇書之富相夸耀,一時間居然也成了風氣,很多高官顯宦都不惜重金羅致蘇書。比如那梁師成居然花了三十萬錢買下了東坡先生在英州寫下的一首橋銘:這篇橋銘是東坡在遇赦北還途經英州,因一時技癢而寫下的,后來被銘刻在橋的欄板上。元祐黨禍興起之后,此銘就被人藏了起來,有幸一直未被人發(fā)現(xiàn)。
師師眼見于此,不禁對劉錡感慨道:“眉公的不平之遇,起因在官家,如今將要還眉公一個清白的,還是官家!一國之運,系于一人,當真叫人捏著把汗!”
“是??!雖說賢君須得良臣輔佐,可若是國君選錯了相公,那可就苦了天下百姓!”劉錡輕嘆道。
“我等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官家此番改弦易轍,也是不易了!”
過了幾天,徽宗讓人搬來了一堆蘇書,想讓師師幫著鑒別一下。師師真是大飽了眼福,沒想到可以得見如此巨量的蘇書,真是大快朵頤!可是她也知道,這其中必多贗品,不過像徽宗這樣的行家都難以全然辨別,師師比之徽宗還稍遜,她也只能徒然感嘆:“朱紫相亂,恐怕是斷不清的公案了!”
其實即便是東坡先生這樣的名家,面對米芾的諸多作偽,也很難分辨,所以東坡先生曾感慨說:“你米元章臨摹了如此之多的晉唐名作,不失為功勞一件,可也令天下人從此難辨真?zhèn)?,算是一樁罪業(yè)了!”像劉巨濟這樣的收藏名家,起初也不敢收集晉人作品,無非是因為怕看走了眼。
眼看徽宗正在興頭上,師師便婉轉進言道:“如今官家既這樣推重蘇子瞻的妙筆,也可以想見子瞻人品并非那么不堪!官家何妨向天下士子求取直言,看看大家心中的蘇子瞻究竟是何許人!”
這就有點要徽宗認錯的意思了,徽宗只好婉拒道:“恐怕相公們不答應!”
“朝政大事,婢妾本不當多言,可是言路暢通乃國本之所系,還望官家三思!”
“好吧,朕就聽一聽!”
徽宗很快就下了一道詔旨,要天下讀書人就新舊黨爭及新法之事直言,結果天下投書很快就如雪片般飛來。為了防止有人從中壓制于其不利的言論,徽宗又專門命參知政事何執(zhí)中掌管此事。
當徽宗看到大量的反對新黨及新政的言論時,著實是嚇了一跳,沒想到如此不得人心!徽宗著實是有些心虛了,覺得從前的自己大概是錯了,也愈發(fā)覺得蔡京有些奸猾、跋扈。相反的,這時候卻有兩個權勢人物站出來力挺蘇軾,這便是高俅與梁師成:高俅早年畢竟受過東坡先生的恩惠,所以回報舊主也是人之常情,更主要還是因為他看到了輿論風向及徽宗態(tài)度的變化,此時表態(tài)自然可以博得美名;那梁師成也是如此,只是無恥到了逢人就說自己乃是東坡先生的私生子,一時被傳為京中笑談。
蔡京自知此時不宜跟徽宗唱對臺戲,便未多加阻攔徽宗的更張之舉,于是徽宗立即下詔除朝堂外處黨禁石刻,又下了一道罪己詔,并罷除了方田、歲貢、科斂、市易、茶鹽諸事。
一時間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師師也興奮極了,覺得應該趁熱打鐵、再接再厲,為東坡先生徹底恢復名譽。當師師將這個想法告訴劉錡時,劉錡不無憂慮道:“如今新黨得勢多年,在朝中已是樹大根深,想要為他們的政敵正名,恐怕不是易事!”
“四廂說得有理!不過眉公畢竟已故去多年,對那幫家伙也并無直接威脅,不過是彰顯一下朝廷和官家有錯必改的決心罷了!”
“朝廷之事,我懂得不多,姑娘不如再找穩(wěn)妥些的人問問?!?p> 師師進而想到了陳東,于是就把陳東約到了會仙酒樓。陳東聽了師師的一番介紹,自是感佩之至,忙贊許道:“姑娘與劉四廂真是功德無量!”
當陳東得知師師來意后,思忖半日方道:“茲事體大,我非廟堂之人,也沒有什么好主意,不過若是官家決心已定,必然可為!只是需要略施些諸如神道設教之類的手段罷了,眾臣就不好再說什么了!”
“明白了!”
趁著徽宗再次來到時高興,師師便跟徽宗聊起了蘇家子弟的事情,師師乘機道:“他們經受了那么多磨難,朝廷應該加以撫恤才是!這也是神廟與宣仁樂見的??!”
徽宗當即頷首道:“朕也有這個意思,容朕再考慮兩天!”
幾天之后,徽宗前往位于皇城東北二里處的上清寶箓宮內設醮祈禳,道士焚章伏地,歷時甚久才起身?;兆趩柺呛喂?,道士回答道:“適才到了玉皇大帝殿上,恰逢奎星奏事,等他完事后,才得上達?!?p> 徽宗問:“奎星是何神?”
道士答道:“就是本朝的蘇子瞻!”
徽宗不由大驚,隨即下詔追贈蘇軾為龍圖閣待制。
當徽宗再來醉杏樓與師師談及追詔原委時,師師報以會心一笑。望著那芙蓉嬌面、眼波如水的絕代佳人,徽宗一把將其攬入懷中,不覺感慨道:“縱是社稷不要了,換卿千金一笑,也是值了!”
因為東坡先生之事,本來師師對徽宗的嫌惡之心,已經十去七八,對于來日之事也信心倍增,可聽聞到此時此刻的官家竟如此表白心跡,師師的心當即又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