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山野幽居

第44章 人的原罪和價值

山野幽居 長安安君 1376 2020-01-06 08:27:10

  在四川成都的小城公園的圖書館里,珍藏著一塊張獻忠的七殺碑,內(nèi)容如下:

  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德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一共七個殺,七個感嘆號。

  由此可見張獻忠對人的憎恨已經(jīng)深入骨髓,達到怒不可遏、非要立碑銘志的程度了!

  古今中外,像張獻忠這樣的殺人魔王并不罕見,像張獻忠這樣對人的仇恨充斥于各個時代和領域,尤其是宗教。

  人,有沒有原罪?

  人,有沒有價值?

  人的原罪和價值是怎么樣產(chǎn)生的?

  基督教認為,人是在蛇的誘惑之下,偷吃了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成為被終身囚禁和懲罰的罪犯。

  人的原罪在于有了“智慧”。

  佛教認為,人是無明的產(chǎn)物,一切眾生本無生死,因為無明,妄見生滅,名為輪轉(zhuǎn)。

  人的原罪在于“無明”。

  道教認為,人是自然界中因為欲望而生的物種,除人以外,一切生物,皆是自然而然。

  只有人,是反自然而自以為其然。

  人的原因在于“欲望”。

  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認定人是有原罪的。

  佛教認為,眾生起心動念,身不出殺、盜、淫;心不出貪、嗔、癡,從頭到腳,無一不是罪。

  道教認為,凡夫舉手投足,皆在違背自然規(guī)律,倒行逆施,全部都是罪。

  人生的價值正是基于人的原罪而產(chǎn)生,消滅“機心”、“無明”、“欲望”,求得心境的光明潔凈,是宗教認為的人生價值。

  在市俗世界里,人是沒有原罪的。

  人生的價值分為兩種:

  第一種,參贊天地之化育。

  第二種,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有趣的是,這兩種都是中國的孔圣人說的。

  參贊,是彌補。

  彌補天地化育的不足。

  這里不是替天地化育萬物的意思,而是針對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人要做出相應的對策。

  譬如,天要下雨,人就會發(fā)明雨傘、房屋。

  地上有河,人就會發(fā)明船舶、橋梁。

  即盡天地萬物之所有,加上“聰明人”的“機巧之心”,來營造屬于人類的獨一無二的特殊生活。

  甚至,可以剝奪天地萬物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內(nèi),來滿足人類永不知足的貪婪。

  第一種的人生價值,可謂“大我”。

  “小我”則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較量。

  要出人投地,要做人上人,要榮華富貴,還要代代相傳,不能江山旁落。

  孔圣人的“大我”和“小我”的人生價值被普遍宣傳、認可、灌述了幾千年。

  魯迅先生說:滿紙的仁義道德,骨子里全是男盜女娼。

  其實就是一個字:私欲。

  人生價值在于滿足人類的私欲,滿足個人的私欲,僅此而已,別無新鮮。

  盛行于西方的“人道主義”和“個人至上”,都是以人為軸心的,以私欲為根本的極端利已主義觀念,與孔圣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馬克思不愧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最有思想的偉人,他既摒棄了宗教關于人一出生就有原罪的教義,更否定了人的一生應當為自私自利而奮斗不息。

  通過科學詳實的論證,馬克思指出,在人類的發(fā)展初期,其實是沒有私有物和私有觀念的。

  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逐漸提高,產(chǎn)生了剩余物質(zhì),這才有了私有財物。

  為了保障這些私有財物不被他人奪走,才逐漸地形成了私有制度。

  人類的罪惡與私有財物成正比例地增長。

  人生的價值在于鏟除一切私有堡壘,從而真正地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尊嚴。

  通過改變世界的整體結(jié)構(gòu),改變?nèi)祟愖飷汉捅瘧K的命運。

  可惜,馬克思可能高估了現(xiàn)有人類的思想境界,權(quán)勢和金錢已經(jīng)變本加厲地控制了整個地球。

  有沒有罪惡和有沒有價值都已經(jīng)不再重要,因為人本身已經(jīng)不再重要,成為附屬物。

  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會進一步地退出歷史的舞臺。

  甚至,連人的肉體也會消失殆盡。

  到那個時候,又何談其罪惡和價值呢?

  也許,結(jié)果就是最好的解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