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三月桐子花

第七十章 譚師傅毛遂自薦

三月桐子花 蔡垣 4709 2020-03-09 17:22:56

  妙常師父從禪房里,拿了一些又粗又長的長香,和一把平常燒的小香,帶永秋到大殿燒香敬神。老何和老黃在下面院壩抽著煙等著。不一會兒她們燒完香下來,老何問師父;‘你吃了沒有?。?,我們都沒有吃呢!’。

  妙常師父回答說:‘我也沒有吃,看你們走了,我想吃晚一點,黃老師他們吃不慣吧!,是齋飯’。老何說;‘有什么不慣的?,我們先回去,一會兒再來’。

  自從立好了房子,成天忙著開荒種地,為了節(jié)省時間,老何還是在廟上搭伙。

  老何領(lǐng)著老黃和永秋,回到自己的家,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房子,這是唯一能炫耀的成績,到這里一年了,總算留下了一點想頭。

  永秋進了堂屋,她問老何:‘為什么弄這么大的堂屋呀?,空空蕩蕩的’。

  老何說:‘你們看,兩邊各有兩個耳房,后邊還有廚房,這是住兩家人的,所以大一些’。永秋說:‘你不是一個人嗎?,怎么是兩家人呢?’。

  老何說:‘剛才在陳家溝碰到的那個趙大哥,我們一人一半,不就是兩家人嗎?’。

  永秋問:‘剛才你說,你是第一次種地,你從來沒有種過地嗎?’。她對面前的這個男人,有很多的疑問。

  老何把長凳子拿過來,讓他們倆坐,自己坐著小竹椅上,他掏出煙卷來,給了老黃一支,兩人就抽起煙來。他看風(fēng)從門外向里吹,就叫永秋坐在門口去,這樣,就不會被熏著了。

  老何繼續(xù)說:‘路上我已經(jīng)說過了,我從小讀書,沒有繼承祖業(yè),也沒有務(wù)過農(nóng),兵荒馬亂的就流落至此’。

  永秋問:‘出來多少年了?’。老何說:‘哦,快十年了’。永秋還要刨根問底兒,‘沒有回過家嗎?’。老何苦笑著說:‘沒有,以四海為家呢!’。

  永秋還想問點什么,但老黃把話岔開了,他說:‘我們到外面去看看’。于是兩人扔了煙頭,就出了堂屋。

  他們走出了樹林,老何回過頭對永秋說:‘在這里往里看,看不見我家的房子!,別人還不知道里頭住得有人家呢!’。

  老何指著在小河邊,悠閑地低頭吃草的馬和牛說:‘那是我的馬和牛,豬不知鉆到哪里去了,羊跑得遠一些;豬到時自己會回來,因為晚上我要喂?fàn)活D,羊就得去找了,不過,羊是白的,容易找到’。

  這時聽到,妙常師父在門口喊:‘回來吧!’。在回廟的路上,永秋說:‘這里真好,滿山是樹,空氣新鮮,到處是花,風(fēng)景很美,在這里,我的病呀也好了七分’。老黃說:‘那就留在這里將息吧!’。

  老何說:‘只是這里吃飯不行,要吃雞蛋,煨雞湯,整瘦肉丸子,這里沒有那個條件,除非有人來專門侍候’。

  老黃說:‘我買一群小雞兒來養(yǎng)著,隔三差五殺它一只,肉嘛!、陳家溝趕場天就有肉賣,不過,山上野物多,狗都沒有,我還有點怕呢!’。

  老何說:‘那你就快把小狗抓來,從長遠著想,不在呼這一兩天,狗要威武的,雞要選母雞’。老黃笑道:‘那小雞兒哪分得出公母呢?’。

  老何說:‘分得出的,如果永秋要來,要跟師父商量,看跟她住一塊兒行不行?’。

  到了廟里,老黃就給師父說了,永秋想來山上養(yǎng)病的事,妙常有些猶豫,老何湊過去說:‘永秋看這里風(fēng)景好,空氣新鮮,在這里將息最好,二來你也有個伴,我一個人住那邊,都有點害怕呢!,哪個人都難免有個頭疼腦熱的,要是有病,也好相互照應(yīng)’。

  師父聽老何這么說,心里也就活動了,她說:‘既然這樣,那就來吧!,不過、我吃齋,是粗茶淡飯,…’。

  老何說:‘沒有關(guān)系,今后我那邊開了伙,她也可到我那邊去吃’。就這樣,事情就算說妥了。

  吃了中飯、在山上轉(zhuǎn)了一圈,老黃他們就要回去了。老何想留他們在山上過夜,老黃說:‘明天我還有課呢!’。

  老何用馬把他們送到陳家溝。在路上,老何說:‘明天我要到城里去找石匠,順便檢點糞、帶點糠和酒糟回來。

  他們剛到陳家溝,老何正要和老黃、永秋話別,來了一個不認識的人問路。問梯子巖觀音閣怎么走,這人五大三個粗的,黑黑的臉膛上、布滿了皺紋,那皺紋就像是用鑿子在巖石上鑿出的條條深溝,一看便知、這是一個終日在外勞作的苦力。

  老何疑惑、都下午了,到梯子巖去做啥呦!。老何指著梯子巖的懸崖說:‘順著這路走,前面就是梯子巖,山上就是觀音閣’。

  那人便匆匆地走了。老何對老黃說:‘到陳家里溝去叫乘滑竿吧!’。永秋說;‘不用了,才十來里路,一會就到了’。

  送別了老黃和永秋,老何騎上馬,勒轉(zhuǎn)馬頭、就要回山上。

  馬通人性,平日主人十分愛護,一般舍不得騎,只是馱點東西,今日主人要騎,馬就昂起頭、得意地小跑起來。不一會便追上了那個問路的苦力。

  老何下馬來,他問:‘大哥到觀音閣有事呀?’。他同時掏出大白桿的煙卷、遞一支給這個大哥。兩人點著后、這位大哥吐了一口煙說:‘聽說觀音閣要重修,我是石匠,來看有活路沒有’。

  老何喜出外望,他忙說:‘觀音閣是要重修,還沒有定開工的日子呢!’。

  老何問:‘師傅貴姓?’。石匠師傅說:‘免貴姓譚’。老何說:‘哦,譚師傅’。老何自我介紹說:‘我姓何,就住在觀音閣邊上,譚師傅,你怎么知道要重修觀音閣的呀?’。

  譚師傅兩手背在背后,一口將抽了一半的煙卷兒吐了出去,又吐了一口口水,他說:‘人家都說,‘好事兒傳千里,壞事兒不出門,這是大好的事兒,一傳十、十傳百,要不了兩天,都知道了’。

  老何就問譚師傅:‘為什么說這是個大好事兒呢!,破廟重修,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

  譚師傅嘆了口氣,他說:‘哎!,我們這里呀!,都說是地?zé)o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生活艱辛,有個飽飯吃就不錯了,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菩薩身上,那些善男信女,長期吃素,其實,哪有大魚大肉吃呢!,你到鄉(xiāng)下去看,好多人家,鹽都吃不起,只能把鹽巴泡在碗里,炒酸菜時放點鹽水’。

  老何說:‘盡管少,他們還有錢去買鹽不是’。譚師傅瞅了老何一眼,他說:‘不是還養(yǎng)得有雞嗎!,雞下了蛋,就拿來換鹽巴,你說這雞蛋吧!,才一個銅板一個,這是什么世道哦!’。

  老何說:‘不是還可以喂豬養(yǎng)羊嗎?’。譚師傅聽了,好像有點生氣,他紅著臉說:‘人都不夠吃,哪有東西養(yǎng)牠們呢?就是喂養(yǎng)了,人又得少吃,殺了年豬,只能留一半,另一半賣了還要買其他東西,小東小西的也要用錢,比如針線,針也很貴,一二十個雞蛋才換一根針,穿的布是家里自己織,也要有棉花唦,不當(dāng)家不知柴米貴,你好像是外面大地方來的,說來笑話,一家人、有一兩條能穿得出來的褲子,那就謝天謝地了’。

  老何問:‘譚師傅,你家里還好吧!’。譚師傅說:‘我算不錯的,一家人還能吃得上飯,大旱之年、也餓不死手藝人,人家都說:‘家有千金萬貫,不如有薄技在身!’。

  老何看出來了,譚師傅是一個見多識廣,善于言談的人。老何又遞了一支大白桿的煙卷給譚師傅,譚師傅沒有接,他把別在腰帶上的小煙桿拿出來說:‘你那個沒有勁兒?我吃這個’。

  他從煙袋里拿出一根葉子煙,掐成幾截、再把它卷起來,插到煙鍋里,他一邊走,一邊干這個事,兩不耽誤。他卷好了煙葉,用洋火點著,吧嗒吧嗒吸了幾口,然后他才說:‘這次廟上有活路,少說也要一年’。

  老何說:‘那你就要發(fā)大財了’。譚師傅說:‘憑手藝吃飯,發(fā)那樣財喲!,只求吃飽,家里還有幾個人呢!。如果包工,兩百塊是要的,包吃的話,也要一百五十塊’。

  老何笑道:‘譚師傅,這石匠活都干些啥呀!,怎么值那么多錢呢?’。

  譚師傅說:‘不瞞你說,年輕時跟著師傅到處跑,算是見過世面,這石匠里也有學(xué)問,而且是大學(xué)問,你不懂,隔行如隔山呢!,我?guī)煾翟诘臅r候,我們一邊干活,一邊走,到五通橋那邊的樂山,去看樂山大佛,那個大喲!,后來又到天水,看麥積山的石窟,到洛陽去看龍門石窟,最遠是跑到大同,去看云崗石窟,北平?jīng)]敢去,出去兩年才回來’。

  譚師傅很健談,是不是真的?,也很難判斷,老何只是不出聲,聽他娓娓而談。譚師傅繼續(xù)說:‘我?guī)煾档竦哪莻€菩薩,沒有人比得過呢,…,’。

  老何把話扯回來,他就問譚師傅:‘你平日都干些什么活路呀?’。譚師傅說:‘平日在家,做石磨,碓臼,碾子,雕墓碑,雕菩薩,石獅子,石攔桿,什么都做’。

  ‘哦’,老何有些驚訝,想不到山溝里還有能人呢!,譚師傅沒有察覺老何的驚愕,只顧自己在那里說:‘我們這里呢!、開化晚,過去講的夜郎國,就在這些地方,唐時詩人李白被流放,就在這一帶,所以石雕少,就是有、也很粗糙,你看昆明的龍門,就比洛陽龍門差遠了,四川那邊開化早一點,大足石雕就好多了。石雕不是說像不像,主要看它的神韻,你說四川樂山的大佛,是那么的安詳,真是大慈大悲,就是不信佛的人看了,都要頂禮膜拜呢!’。

  老何對這些不感興趣,他就問:‘譚師傅,在石材上…’?!丁?,譚師傅這才把話扯回來,他說:‘要說這個石材,當(dāng)然有講究,我們這里滿山遍野的石灰石,就是燒石灰的石頭,也有叫大青石的,其他像那個花崗巖,大理石,很少有’。

  說話就到了巖下,老何說:‘我的馬不能走懸崖,只能繞道走后山,你從這條羊腸小道上去,上去就到了,我的馬快一點,路雖長,到的時間差不多’。譚師傅說:‘我就走小路爬上去吧!’。

  兩人分開后,老何騎上馬,就走后山從山坳上山,一路上,他心里回味著譚師傅的話,不勝感慨,這山溝兒也不算閉塞,還有在全國東西南北闖蕩的能人,說起石匠活,他還是很在行的,吹嘛、也吹一些,但還是有點兒本事,這也是觀音閣的福音,家里的石磨和碓臼還沒有,正好仰仗譚師傅了。

  說快也快,馬不停蹄,不到一個時辰,老何就到了觀音閣,見門口和路上都沒有人,估計譚師傅還沒有到,就進廟里去找妙常師父。

  妙常師父不在禪房里,老何再回到門口,見譚師傅喘著粗氣走來,老何就大聲說:‘譚師傅你爬得好快哦!’。

  兩人剛要進山門,妙常師父從墻角轉(zhuǎn)了出來,老何就對譚師傅說:‘這就是妙常師父’。老何走過去對妙常師父說:‘這是石匠譚師傅’。他還用手指了指譚師傅。

  譚師傅問妙常師父:‘師父,你們這廟是不是要重修呀!’。師父說:‘是有這個打算’。她沒有做肯定的答復(fù),譚師傅問:‘要不要請石匠呀?’。妙常師父肯定地說:‘當(dāng)然!’。

  譚師傅就毛遂自薦,他問:‘我來行不?,妳廟上的石匠活我都拿得下來’。妙常師父說:‘這廟雖然不大,但石匠活路多,你一個人怎么拿得下來?兩百斤的大石頭你抬得起?’。

  譚師傅說:‘我干了三十多年石匠,拿得下來,我還帶了兩個徒弟,就是我的兩個兒子’。他問:‘你們都有哪些石匠活路嘛?’。

  妙常師父說:‘這廟一進三層,進深三十丈,寬有十丈,兩個臺階??彩?。這下面一層、院壩鋪石板,兩旁是廂房,用青磚。二層是誦經(jīng)房,院壩也是石板鋪地,房里鋪青磚,上層是大殿,只砌??彩?,殿里鋪青磚,你父子三人,怕是干不完喲!’。

  譚師傅說:‘佛家子弟不打妄語,我們不說假話,別的石匠師傅能干的,我們肯定能干,不過搬運石料,妳是要另請小工的,還沒有找到石場,可能有兩三里,也可能四五里,我們?nèi)四陌岬猛辏?,我只把那石頭打成石材。安放我可以辦,但搬運得另請人’。

  妙常師父說:‘那倒是可以,不過,這廟小方丈窮,開不出大價錢’。老何說:‘出家之人不貪錢財,也是要一家一家去化緣,譚師傅是厚道人,也不會多要。先不要談錢,我領(lǐng)譚師傅去,看看採石場再說’。

  譚師傅爽快的答應(yīng)了:‘要得’。妙常領(lǐng)會了老何的用意:只是緩兵之計,不要急于談價錢,起碼要到城里,問問石材的行情了再說。

  老何領(lǐng)譚師傅到山上轉(zhuǎn)悠,所見石頭,都不理想,最后他才領(lǐng)譚師轉(zhuǎn)到早先看中的那個小山包。譚師傅看了,頓時眉歡眼笑,‘很好,很好!’。他嘴里喃喃地說。

  小山包盡是一層層相疊的石料,有土的地方,長滿了帶刺兒的灌木――剌叭弄。譚師傅說:‘就在這里開石場,石板只要上面和四周平整就行了,厚薄不求一樣,只是墊土的多少,上面找平就行了’。

  老何說:‘那你就省不少工了’。譚師傅沒有吱聲,他掏出小煙桿,看著那小山丘,又吧嗒吧嗒地吸起了葉子煙。

  譚師傅在小山包上轉(zhuǎn)悠著,東看看西看看,心里像在盤算著什么?,等抽完了葉子煙,他終于開口說話,他對老何說:‘就在這里,這石頭很好,一層一層的,用炮一崩就全松了,用撬棍也可以’。

  在回廟的路上,經(jīng)過老何的房子,老何說:‘這是我家,去看看吧!’。譚師傅問:‘在哪里嘛?’。

  他沒有看見房子。老何用手指著樹林說:‘就在林子后面’。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