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一樣的優(yōu)秀,都考上中科大,成為“天之驕子”中的佼佼者。其后,一個保送BJ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再到意大利高等研究院做博后;一個直接赴美深造,成為留美博士。人們有理由期待他們有更精彩的人生,為科學事業(yè),對祖國人民做出比常人更大的貢獻。然而,兩人此后的人生道路迥異:一個成為 2014年5月20日《中國科學報》頭版推介的杰出人才——《夏俊卿,爆發(fā)的“小宇宙”》;另一個卻成為當日中國各大網站關注的反面典型——《揚州留美博士殺父傷母獲刑10年母親當庭為其求情》。
同時看到這兩則報道,對比鮮明,感受強烈,甚至震撼,堪比魯迅當年在日本留學時看時事片而決定棄醫(yī)從文。我從事語文教育多年,深感原先常講的什么知識系統(tǒng)、解題方法、應試技巧,簡直全都無足輕重。
不是么?孩子上科大,留美讀博士,考試過關斬將,知識儲備、應試能力絕對沒有問題。可最終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誰想得到呢?身為這樣的孩子的父母,多悲慘,多痛心啊!為什么會這樣,與夏俊卿對比,差別竟這么大!探究他們成長的軌跡,能不能找到一點規(guī)律?
細看他們的經歷,不難發(fā)現,在人生的關鍵處,他們追求的目標確有明顯差別。夏俊卿,當同學一窩蜂地選擇考托福、考GRE出國讀研,他選擇了保研,留在國內研究所從事感興趣的科研;碩博連讀完到意大利做博士后研究,表現出色,國外研究機構想以高薪挽留,他卻毅然選擇回國,組建科研團隊,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這種選擇體現了超越個人功利的崇高境界。反觀那位留美博士,當初考托福、GRE走出國門,已見其從眾心態(tài);學成之后,看中美國公司的高薪,留在老美當圖片掃描工程師。我并不了解這位留美博士所學專業(yè)是否跟圖片掃描真相關,只知道他在美國“工作壓力大,感情、生活不如意,卻沒有人傾訴”,過得很糾結。當辛辛苦苦一年賺得相當于三四十萬人民幣,以為不少,以為回國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讓父母過上體面生活,可回來看,自家的日子卻不及在國內的親友同學光鮮、舒適、有臉面。加上相親不順被女方拒絕,他的思想崩潰了。
自殺,為免得父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傷心痛苦,殺死父母再自殺!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而且還真實行了。最后被鄰居發(fā)現,是在他自家豬圈里,滿頭滿身是血。殺死了父親,致傷了母親,自殺未遂弄成這樣,其情其景,情何以堪?學位高如博士者,應該是知識廣博,更多能洞察事理的,為何如此短視?一年收入三四十萬,十年三四百萬,來日方長,何必跟暴發(fā)戶去比一時的財富金錢?我有博士的知識學歷,漂洋過海,見過大世面,豈是只知賺錢的鄉(xiāng)間土豪可比?我是國家“百人”、“千人”計劃想法吸引回國的“人才”,找個合適的崗位,回國發(fā)展,也可跟夏俊卿一樣,盡施才華,大有作為??傊梢?,網友也為他設想有千百個理由光鮮、充實、有臉面地活下去!而他卻作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選擇!
也有人認為他有精神障礙,患有抑郁癥,其實,即使有這些問題也非先天遺傳,而與其成長環(huán)境緊密相關。留美博士自小讀書出類拔萃,一直是家鄉(xiāng)四鄰八方青少年的榜樣,優(yōu)越感早就存在于心中。父母更是對他寄予極大希望。尤其是父親,自己不善經營,常把他作為炫耀的資本,改變家庭生活境遇全靠他了。這給他造成極大的壓力和負擔。他奮力拼搏,年薪在美國也算相當不錯的,但在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家鄉(xiāng)長三角地區(qū),與那些經商辦企業(yè)的鄉(xiāng)鄰同學朋友相比,已無太大優(yōu)勢。而專程回來找對象,感到對方很優(yōu)秀,又因自己不愿回國發(fā)展而先婉拒女方。母親聽說后深感遺憾,希望他再與女方聯系,他發(fā)了三次短信卻始終沒有得到回復,而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最后在法庭上母親出來求情也是事出有因。造成兒子如此結局,這對父母確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看看夏俊卿的家庭情況如何呢?夏俊卿的父母都是HF市長豐縣三十頭中學的初中物理老師,常帶畢業(yè)班,教學任務繁重。于是在夏俊卿四歲半那年,父母干脆決定讓他先跟著一位熟識的小學老師去上學,愿望只是有個去處,“只要別掉廁所里就行了”。上了一段時間,家里人發(fā)現他“完全沒有跟不上”的情況;聰慧加勤奮,夏俊卿的求學之路順風順水。父母并未特殊設計要他如何如何,倒是從小在其為人、品格方面嚴格要求,發(fā)現問題,該懲罰就懲罰,毫不手軟。在他的成長之路上,各階段都由自己把握、選擇,聽從心靈的呼喚,很多事情都未曾讓父母操過心。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愛崗敬業(yè),不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給夏俊卿形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特別是其母親,2011年被HF市婦聯授予“十大杰出母親”榮譽稱號,表彰她從教數十年“把滿腔的母愛獻給了學生”,同時將兒子培養(yǎng)為優(yōu)秀的棟梁之才,事業(yè)與家庭“雙豐收”,給孩子帶來的絕對是正能量。
這兩個家庭的環(huán)境差異,也許能成為解讀兩位博士之所以有如此不同人生之路的重要密碼。放眼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學校教育也不是無可挑剔,一些學校重智輕德、重學習方法輕思想方法、重應試技巧輕人生智慧的情況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升學率一直是衡量一所學校好不好的重要指標甚至唯一指標。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學校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卻顯得空泛無力,甚至可有可無。有些老師甚至在課堂上公開宣揚“不成功不要來見我”的成功哲學,這更易導致那些“人生抗體”缺乏的“尖子生”迷失方向。
教育事關民族的未來,國運的興衰。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在社會變革的大潮中,面對開放的世界,如何把握自己,守住心靈的底線,維持高潔的精神家園,是永遠值得研究的課題。“要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不斷培植我們的精神家園?!彼裕瑹o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應當糾正“英雄只問成績”的錯誤傾向,把教學生如何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放在首位,讓教育回歸求真育人、塑造高尚靈魂的本真。
2015.7.